清朝200多年為何沒有出現過太監干政?

歷史通今 發佈 2022-12-13T22:30:25.485915+00:00

太監在古代是個比較特別的存在,他們是皇宮內的僕從,歷史上也湧現過不少宦官干政的情形,清王朝統治的200多年間,確實未曾聽聞太監干涉內政,乃至後宮干政也很少。

太監在古代是個比較特別的存在,他們是皇宮內的僕從,歷史上也湧現過不少宦官干政的情形,清王朝統治的200多年間,確實未曾聽聞太監干涉內政,乃至後宮干政也很少。這種情況主要還是得益於清朝的祖制,回顧前朝的種種經驗,確定了「宦官不得干政。」

現實上清朝初期也差一丟丟湧現了宦官當朝的徵象。

這個比較聞名的宦官叫吳良輔,順治天子的大伴。可以說吳良輔與順治之間的關係是十分親密的,由於順治早期多爾袞當政,順治並無實權。早些時間順治和孝莊孤兒寡母,日子過得著實委屈。

而吳良輔可以算得上是順治的精神支柱,以及對外聯結的重要渠道。乃至連孝莊都認為,順治和吳良輔之間的關係有些太過了。

直到多爾袞逝世後,順治才正式擁有的權利。吳良輔由於順治的寵幸,專權操縱朝政,一時風頭無二。順治10年 (1653年),順治採取了吳良輔的意見,將在關外管理皇室事件的內務府改為仿效明朝的內府24衙門的13衙門。今後內務府的權利就開姶膨脹,乃至產生了內監勾通外官的事變。順治為了約束內監的權利,於是立下鐵牌「宦官不得干政」,置於交泰股前。

然而順治15年 (1658年) 吳良輔勾通外臣案發,順治卻違背了自己所下的禁令,想著遮掩過去。直到自己逝世前,還讓吳良輔到「憫忠寺」出家,以防被判死罪。

但是康熙元年(1662年),孝莊先下手為強,以違背「宦官不得干政」的祖制的名義,將吳良輔殺了。

以現實情況來看,假如下一代天子仍然寵幸權監,交泰殿前那塊鐵牌,一樣會像朱祁鎮拔掉朱元璋的鐵牌一樣拔掉。

要防備「權監當朝」的湧現,必然要在制度上徹底抹殺「權監」湧現的士壞。康熙在清朝各種制度的設置上,固然規復可內閣制度,但是並未將「硃批權」和「用印權」像明朝那樣交給宦官。而是都是收歸到了自己的手掌心裡。

這樣的制度使清朝的天子比明朝的天子要累的多,由於他一人幹了三個單位的活,因此,清朝的天子沒有一個是懶政的,條件不容許啊。

然而把握不到「硃批權」和「用印權」,本來的司禮監秉筆宦官和掌印宦官。這兩個職位就沒有了,太監自然無處「權監」。

康熙不光意識到宦官不能干政,並且還意識到後宮也不能干政。在皇嗣的教育題目上,凡是有概率繼承大統的絕對不讓親生母親撫養。這種做法就導致了許多清朝之後的皇帝母愛方面的缺失。但也很有效的制止了後宮干政以及外戚專權。

畢竟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時不時的有些變動也在所難免。

這個變動就在於咸豐,咸豐皇帝是一個勤於政務,廣開言路的人。也曾經想有一番作為。但是運氣多然,生逢艱屯之際。也是在咸豐時代,清朝內憂外禍一起襲來,大變局時代正式到來。

咸豐臨終前,終於遇到了清朝此前沒有遇到過的難題。那就是本身只生了一個兒子,並且年齡很小。把本身培植起來稅意革新的肅順又非常強勢。對於死之後的安排,咸豐做了一點小小的變動。這便導致了慈禧「後宮干政」長達半個世紀。

咸豐逝世前,在政務上,強烈阻遏其弟奕訢觸碰權利,形成了輔政八大臣的局勢,把最後的決議權交給了慈安和慈禧。也就是那兩個印章,一個「御賞」,一個「同道堂」。

這兩個章就代表著將「硃批」和「用印權」交給了後宮。隨著一步步的不斷爭鬥,慈禧終勝出,執掌國柄半個世紀。

而由於後宮干政,以傳統概念而論,就是牝雞司晨。自己就該受到必要的保護。因此慈禧刻意衝破「宦官不得干政」的禁令。太過寵幸宦官,以為鷹犬。但是由於沈葆楨殺了安德海,打擊了慈禧的器張氣勢。宦官當政的局勢,才未能湧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