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恐怖事件誰幹的:從複雜的歷史中找點簡單的脈絡

過河卒子and與非門 發佈 2022-12-14T13:44:55.795553+00:00

12月12日下午,幾個恐怖分子突然闖入喀布爾市中心的一家「很受中國人歡迎」的酒店:喀布爾桂園酒店。隨後,酒店裡槍聲大作,大樓的下面幾層也燃起熊熊大火,整個大樓籠罩在一股白煙中。

12月12日下午,幾個恐怖分子突然闖入喀布爾市中心的一家「很受中國人歡迎」的酒店:喀布爾桂園酒店。

隨後,酒店裡槍聲大作,大樓的下面幾層也燃起熊熊大火,整個大樓籠罩在一股白煙中。第一時間趕到的阿富汗安全部隊也不含糊,他們乾淨利落地消滅了恐怖襲擊者。

據說,這次事件除了三名恐怖分子被打死外,沒有其他人員死亡;受傷的不少,共有21名,其中18人傷勢較重。

這事是誰幹的呢?就在大家猜測的時候,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分支機構「呼羅珊省」宣稱對發生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酒店襲擊事件負責。

首先要說:塔利班幹得不賴。他們一直被美國認定為是「恐怖組織」,沒想到這次「反恐行動」這麼幹淨利落,不愧是一直打仗打出來的「政權」。

其次要說:阿富汗亂局就是蘇聯、美國造成的。在蘇聯進攻阿富汗之前,這個國家富裕、安寧;在美國攻打阿富汗塔利班之前,這個國家正從戰亂走向和平。

結果,前有蘇聯入侵,打碎了阿富汗的美好生活;後有美國侵略,打斷了阿富汗恢復秩序的進程。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阿富汗就被這兩大惡霸搞得四處戰火、天天戰亂。

那麼這一次搞出如此大事的「伊斯蘭國」分支機構「呼羅珊省」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這就要說到中東千年來的亂局與艱辛、世界豪強在這裡的搶奪與爭鬥。

一、伊斯蘭教在紛亂的中東誕生

阿拉伯半島北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靠阿拉伯海,西臨紅海,東望波斯灣、阿曼灣,西北界敘利亞沙漠,是一個各地通達的交通要道、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所。

「阿拉伯」一詞的原意是:「荒涼、空曠」。這倒和阿拉伯半島沙漠的樣子差不多;在半島上的人都是過著遊牧生活的阿拉伯人,他們的財產是駱駝、羊群。

所以,生活在沙漠上的部落春夏耕種、放牧,秋冬無事就騎著馬在交通要道打劫。各個部落之間互相搶奪,形成了循環反覆「血親復仇」的傳統。

實際上,阿拉伯半島東北部是山脈、南部是大沙漠,只有中間,從敘利亞向東南方向有一段平坦的綠地,把半島分成南北:北為高山、南為沙漠。

本來就這麼生活,也不是什麼大事,弱肉強食,自古如此。

偏偏歷史的發展不是這樣,羅馬帝國分裂後,東羅馬帝國掌控了阿拉伯半島的通商要道,他們的商隊從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到亞得里亞海、地中海無處不在。

而在東部的伊朗高原上,同時有一個新的「波斯帝國」出現,「呼羅珊」就在波斯帝最東部;因為最東部,太陽升起這裡第一個看到,才有「呼羅珊」這個名字,意為「太陽初升的地方」。

一直以來,波斯帝國對拜占庭帝國占據很多通商要道非常氣憤,兩大強權在阿拉伯半島連連征戰,讓生活在半島上的阿拉伯人苦不堪言。

特別是波斯帝國,不但搶陸上要道,還利用自己占據波斯灣的地利,打通了通往地中海的海上貿易路線,這更讓阿拉伯半島上的人沒有了用駱駝運輸賺錢、農閒時打劫商隊獲利的路徑。

隨著波斯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的爭鬥,阿拉伯半島上的部落更加經濟衰退,社會危機加重,部落的貴族生活沒有危機,受苦的全是貧苦百姓。

在宗教方面,拜占庭帝國是基督教的「東正教」;而波斯帝國的宗教則是「瑣羅亞斯德教」。「瑣羅亞斯德教」就是後來的「拜火教」,傳到中國被稱為「火祆教」、「祆教」、「明教」。

總之,這兩個帝國、兩種宗教在中東打得天翻地覆,生靈塗炭,半島百姓生不如死,阿拉伯部落平民苦不堪言。

而阿拉伯人之所以受苦,一方面是各部落相互不團結,不能形成合力;另一方面,阿拉伯人沒有自己統一的思想,不像拜占庭帝國和波斯帝國那樣有自己的宗教。

正是時勢造英雄,半島出現了一個奇人,全名是「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布·本·哈希姆」,大約出生於公元570年。

可以看出,穆罕默德是哈希姆家族譜系的,這一譜系可以追溯到先知亞伯拉罕的長子以實瑪利的後裔阿德南。

穆罕默德從小就是孤兒,在祖父的呵護下長大;混亂的世道、艱難的生計讓他吃盡了生活的苦,但也磨礪了他吃苦耐勞、堅毅頑強的性格。

穆罕默德25歲時,娶麥加富孀海蒂徹為妻,從此,他的生活徹底改變,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在富裕的上層社會,他目睹了富人的貪婪和墮落、社會的腐敗和不公;這些都與自己以前的貧困形成鮮明對比。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穆罕默德開始思考人生、社會,他每年都要抽出一點時間,獨自到一個山洞裡冥想。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40歲,他如同開悟了一樣,創立了自己的宗教,也就是現在的「伊斯蘭教」。然後,他就向身邊的人,逐漸形成一批忠實的信徒。

伊斯蘭教是「一神教」,信奉「安拉是唯一的主宰」』,宇宙萬物都是安拉創造的;而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所以信徒要服從安拉,也要服從它的使者穆罕默德。

安拉創造了一切,當然主宰一切;世間的一切都是安拉預先安排好的,這就是所謂的「前定」。

人們在世間所做的一切都有記錄,將來會受到審判;也就是說「今世是暫時的,後世是永恆的」,人們應該「兩世兼顧」。

「伊斯蘭教」一經建立,就在阿拉伯半島吸引了非常多的信眾,雖然其中不乏富人、貴族,但更多的還是奴隸和赤貧之人。

尤其穆罕默德提出「穆斯林皆兄弟」的口號,建立穆斯林兄弟制度,極大地增加了伊斯蘭教眾的向心力和信心,很多貴族也相繼皈依伊斯蘭教,漸漸地,穆罕默德在整個阿拉伯半島的領袖地位樹立了起來。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與世長辭;隨後的伊斯蘭教進入「正統四大哈里發時代」,所謂「哈里發」,即為「繼承者」的意思。

這四大哈里發是:公元632——公元634年在位的艾布·伯克爾;公元634——公元644年在位的歐麥爾;公元644——公元656年在位的奧斯曼;公元656——公元661年在位的阿里

二、呼羅珊起義把阿拉伯帝國攪得天翻地覆

應該說,是穆罕默德創建的「伊斯蘭教」團結了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隨著各個部落的皈依,一個「政教合一」的帝國已經初具規模。

穆罕默德去世,伊斯蘭教進入了「四大哈里發時代」,阿拉伯帝國早期的樣子已經出現。

和歷史上所有的帝國一樣,經過早期的團結與打拼,帝國到第四代哈里發阿里即位時,圍繞權力的分配、財富的占有,帝國內部出現了嚴重的政治危機。

這種政治危機最顯著的表現就是對「哈里發」位置的爭奪。

阿里剛剛繼位,他希望以寬容的姿態化解危機,但這招致內部強硬的主戰派的不滿,他們離開阿里集團出走,另選自己的「哈里發」,形成伊斯蘭教的「哈瓦利吉派」。

公元661年,阿里被一名極端的哈瓦利吉派成員刺殺,「正統四大哈里發時代」結束,阿拉伯帝國早期的「神權共和時代」也就此結束。

被推選為哈里發的穆阿威葉掌握了大權,他在位時就命令帝國各地的總督向其子葉齊德宣誓效忠;

穆阿威葉死後,他的兒子葉齊德繼位為哈里發,「哈里發」職位開始了世襲制,阿拉伯帝國進入「世俗王權時代」。

在阿拉伯的歷史記載中,穆阿威葉被描述為背叛先知使命,用陰謀詭計篡奪哈里發權力的無恥之徒。

但穆阿威葉的確是個驍勇之人,帝國在他手中征服北非、攻打拜占庭,急劇擴張,還建立了阿拉伯帝國的第一支海軍。

但不管怎麼輝煌,伊斯蘭教分裂已成定局,強調「歷任哈里發的合法性」,不同意「只有阿里及其後裔才能出任哈里發」,這一派是「遜尼派」;

強調「只有阿里及其後裔才能出任哈里發」的是「什葉派」;而「反對任何形式的世襲制,任何無罪過的成年男性穆斯林皆可出任哈里發」的為「哈瓦利吉派」。

實際上,這些圍繞「哈里發」位置的教派之爭,一個個都是藉口,真正核心的是派系的利益。

一個統治集團,是代表一大幫人和資本的利益的,就像美國總統選舉,看似為「總統」寶座在爭奪,實際上是背後資本間的較量。

阿拉伯帝國在征服一個地方以後,並不強制要求當地人信奉伊斯蘭教;但他們對不同的人設置不同的稅率,基本上阿拉伯穆斯林不用繳稅,而非阿拉伯人穆斯林要繳少量稅,繳稅最多的是既非阿拉伯人、又非穆斯林的。

所以,被征服地區的人為了避稅,紛紛改信伊斯蘭教。

公元671年,阿拉伯帝國征服了伊朗高原東北部的呼羅珊省,並在這裡設置總督進行管理;而伊朗也就成為一個伊斯蘭教國家。

公元720年,阿拉伯帝國迎來了第九代哈里發葉齊德二世,這個人有歷史上昏君所有的特點:親小人遠賢臣、貪杯好色,帝國在他的胡鬧下就剩一個空架子,各地總督掌握大權。

本來南北方矛盾就很突出,宗教內部分裂也愈加明顯,所以各地的起義不斷,帝國內部動盪不安;

而那些被征服地方的人,原以為信奉伊斯蘭教就能享受「穆斯林皆兄弟」的待遇,哪知道還是有不同的待遇,被歧視的感覺讓他們有深深的恥辱感。

在各種矛盾交織碰撞之下,伊朗呼羅珊地區的「呼羅珊起義」終於爆發,因為這個起義的主體是呼羅珊地區的「阿巴斯人」,所以也叫「阿拔斯革命」。

公元750年,阿拔斯起義的軍隊攻占大馬士革,建立了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

在中國史書的記載中,以前的阿拉伯帝國是「白衣大食」,因為阿巴斯王朝的旗幟喜歡用黑色,所以被稱為是「黑衣大食」。


三、阿拉伯帝國分裂後

新建立的「阿拔斯王朝」看似又一次統一了阿拉伯帝國分裂的狀況,實際上內部分裂得更加徹底,各個不同的宗教派別在不同的地方建立自己的統治。

中東又回到以前各自為政的混亂狀態,唯一不同的是:以前是各個部落在各地統治,現在是不同的宗教流派在各地掌握政權。

這種不團結的帝國最容易遭到外界的進攻,事實上突厥人、蒙古人、土庫曼人就是在這個時候進入中東建立自己的帝國的。

伊斯蘭教經過幾百年的流傳,雖然內部流派很多,但總體上認識中東最大的宗教,外來政權為了更好的統治,也以伊斯蘭教為國教,這保證了中東文明沒有中斷,外來的民族進入後迅速被同化。

如同一個大熔爐,它能融化所有外來的東西,在內部成為一體;但它始終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物質的特性,所以熔爐內部的成分越來越雜。

最後,中東分裂成許多伊斯蘭教不同派別組成的碎片,其中最強大的是突厥人在土耳其建立的遜尼派奧斯曼帝國和波斯人在伊朗建立的什葉派薩法維帝國。

這兩個伊斯蘭帝國的利益並不重合,所以關係也不好不壞;奧斯曼帝國一度成為橫行歐洲和中東的強大存在,頗有光復阿拉伯帝國雄風的意思。

到了18世紀,以英法為代表的的西方國家全面崛起,而中東兩大穆斯林帝國也進入衰退,歐洲力量進入中東,本來就亂的中東變得更加混亂:帝國不斷分裂,新的國家不斷湧現。

這時候,古老的伊斯蘭教與世俗化嚴重的社會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世俗化發展似乎成為主流;而宗教又是千年來中東的根本。

西方國家正是利用這種矛盾和教派之間的隔閡,在當地扶持服務於自己的政權;而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則利用宗教的力量,反對西方勢力介入中東,同時掩蓋中東落後、貧窮的現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東發現了石油,一下子把這個地方變成世界熱點地區,西方力量加大了對當地的控制;而得到財富的中東,也在不斷嘗試擺脫西方的控制。

怎麼擺脫西方控制,「宗教的力量」變得很重要,所以,1979年在伊朗爆發的「霍梅尼革命」成為伊斯蘭教在中東全面復甦的標誌。

面對這種情況,西方國家在美國的帶領下,對伊朗進行各種制裁和打擊,「擒賊先擒王」嗎,他們絕對不想讓伊斯蘭在中東全面復興,讓中東擺脫西方控制。

而美國在中東阻止伊斯蘭復興的辦法也不複雜,他們打一派、拉一派,利用伊斯蘭自己的矛盾制約自己;另外,美國扶持以色列,控制中東的石油通道,從根本上掌握著中東的經濟命脈。

在美國這種政策之下,中東各種極端組織紛紛誕生,他們有的是極端主義分子帶頭成立的,有的是美國中情局在暗地裡支持的。

比如「ISIS」,實際上與美國中情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頭領和美國已故參議員麥凱恩關係很好;而伊朗東部的「呼羅珊分支」,不但與美國有關,還與印度有某種聯繫。


四、敘利亞成為俄羅斯最後的堅守

總體上,中東恐怖組織特別多,有其歷史、宗教等原因,更與霸權國家想加大對這裡的控制,暗中扶持分不開。

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扶持賓拉登的基地組織,逐漸讓基地組織做大;蘇聯撤出阿富汗後,基地組織的宗教極端主義又成為美國中東戰略的敵人。

同樣,蘇聯當時對中東的影響隨著蘇聯的解體快速消退;美國乘機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重新主導了中東局勢。

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遺產,對中東的影響只剩下敘利亞一地,所以境內的「ISIS」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當年的基地,給俄羅斯和敘利亞帶來無窮的麻煩;

「呼羅珊組織」也是敘利亞境內極端組織的一個分支,名字雖然叫「呼羅珊」,其成員實際來自中東、南亞和北非的「基地」組織成員。

這個組織有以前搞活動的基礎,所以在敘利亞各地搞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恐怖襲擊,想在敘利亞境內推翻巴沙爾政權,建立「伊斯蘭國」。

推翻巴沙爾政權,美國巴望不得;建立「伊斯蘭國」,美國絕不允許。同時,有「911」的例子,美國也不敢太放縱這些極端恐怖主義分子。

恐怖主義分子要想贏得世界的目光,要麼讓當地處於戰亂,自己能渾水摸魚,得到各方面的好處;要麼不斷出現震驚世界的恐怖主義事件,讓大家都看到它的存在。

美國從阿富汗撤退,這個「呼羅珊分支」在喀布爾製造各種自殺式爆炸,還對美軍機場發動了襲擊,就是想拖住美軍。他們不希望阿富汗平安無事,這樣他們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同樣,當阿富汗局勢漸趨平穩,他們在某種勢力的暗中慫恿之下,結合自己「曝光度」的需要,對特點國家的人員和目標,發動了很多慘無人道的「自殺式爆炸」襲擊。

慫恿者是誰呢?看看誰和印度在邊境地區搞聯合演習,印度隨後就在邊境找事;看看誰最想把阿富汗、巴基斯坦、中亞這幾個「一帶一路」關鍵區域搞亂;看看誰在瘋狂制裁棉花······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始作俑者不是沒想到後果,而是他們顧不得後果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