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這個村落遍布歷史建築!古宅規模宏大攏住地氣…

今日惠州網 發佈 2022-12-14T14:29:00.605137+00:00

它位於惠城區橫瀝鎮,鄉間田野星羅棋布著珍貴的歷史古蹟,竟有文筆塔、下山里圍屋、清代糖寮、將軍樓4處文保單位,明清時期的青鍾、石碑古物深藏於古廟,鮮有人問津。

  東江河畔,蔗埔村稻穀飄香,綠竹與碧水交相輝映,風光旖旎。它位於惠城區橫瀝鎮,鄉間田野星羅棋布著珍貴的歷史古蹟,竟有文筆塔、下山里圍屋、清代糖寮、將軍樓4處文保單位,明清時期的青鍾、石碑古物深藏於古廟,鮮有人問津。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蔗埔村的地理位置息息相關。其地處東江邊,製糖業歷史悠久,商貿發達。崇文尚武的優良傳統世代傳承,300多年間,該村湧現出國學生、科舉、貢生等30餘位文武名人,讓當地人津津樂道。

  亮麗的文化風景是蔗埔村發展鄉村觀光旅遊的一大法寶。目前,當地正在大力推進開發文化「寶藏」,將資源串連起來,連片勾勒出一條縱橫健康生態文化旅遊線路,打造內涵豐富的旅遊休閒勝地。橫瀝鎮計劃以蔗埔村等村落為中心樞紐與核心區,建設成為全市健康生態文化旅遊的重鎮,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康養休閒的「後花園」。


中西結合的將軍樓

  實地走訪

  歷史建築遍布村落 古鐘石碑深藏其中

  一進入蔗埔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望無際的稻田與聳立的文筆塔,目之所及的鄉村景色令人心曠神怡。近日,在蔗埔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張子君的帶領下,大家實地探訪了多處文化遺址。

  文筆塔:保存完整現存少見

  在村道入口處,一座三層樓閣式青磚構築的文筆塔高高佇立著,整體造型古樸典雅,裝飾細節精美,保存完好。「一看到文筆塔,就到了蔗埔!」張子君說。文筆塔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通高14米,塔底呈六角形,塔基邊長2.3米,層高4.13米,占地面積約40平方米。這也是現存極少數較為完整的古塔之一,在2004年被定為惠州市文保單位。

  文筆塔彰顯出當地文運昌盛。《惠陽縣誌》記載,相傳自康熙之後,蔗埔人中舉者接二連三,文運大開,鄉人為彰其跡,故建塔紀念。鄉民籌款建起了文筆塔,歷時200多天建成,旨在興文引祿。歷經200多年風雨,文筆塔至今保留著原有的風貌,僅在20世紀90年代修繕過一次。

  作為文化地標,文筆塔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參觀祈福。對於當地老百姓而言,古塔意義更是重大。據老人回憶,在抗日戰爭時期,文筆塔作為軍用據點,多次震懾、擊退了侵略者,保護了一方百姓。其間,古塔一度面臨被強拆的危險,在蔗埔人的頑強保衛下,才得以倖存。「現在這裡成為村民休閒娛樂的場所。」張子君說,空閒時村民們都會圍坐在塔下休息聊天。


佇立在村口的文筆塔

  張氏宗祠:清代功名碑字跡清晰可見

  來到蔗埔村,自然要去參觀張氏宗祠。張氏宗祠背靠山丘,面向稻田。在走訪當天,重修宗祠工程正在進行中。張子君介紹,由於年久失修,宗祠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外圍的房屋已坍塌,因此,當地村民及鄉賢籌資了近600萬元在去年啟動修繕工程,預計年底完工。

  值得一提的是,在宗祠前一片草地中佇立著6塊功名碑。這些石碑大多製作於清朝時期,碑上字跡清晰可見。相傳每當村里人考取功名,村里都會立一塊功名碑,在碑上插上桅杆,掛上旗子,以示光宗耀祖,功成名就。可惜的是,村里原有16塊功名碑,因各種原因只留下6塊。

  祠堂旁古樹森森,大多是張氏先祖栽種的,樹齡都超過100年。最引人注意的當屬「龍鳳樹」。看似一棵樹,實則是海紅豆樹和大葉榕兩棵樹,相互纏伴著,十分奇特有趣。

  九廳十八井:古宅規模宏大攏住地氣

  距離祠堂不遠,便是惠城區文物保護單位——下山里圍屋,也被稱為文林第、九廳十八井。這一清代圍屋建築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始建於19世紀初,構成了九廳十八井格局,九廳即指門樓、下、中、上、樓上、樓下、左花、右花、天廳九個正向大廳,十八井包括五進廳的五井、橫屋兩直各五井、樓背廳三井。走訪可見,目前圍屋主體尚好,保持著乾淨整潔,但外牆大部分都已破損和脫落,部分房屋坍塌毀壞,雜草叢生。張子君表示,因圍屋的修復工程較大,估算要耗資數千萬元,族人難以負擔,每年只能修修補補主體。

  「這塊地是虎形地,名叫下山虎,地勢很兇猛。」張子君介紹,當時建造者怕自己若鎮不住地氣,就會遭其害。於是決定傾其所有財產,建成九廳十八井的規模,以大房大屋和眾多的人丁來攏住地氣。為穩妥起見,他還把「下山虎」改為「下山里」。


糖寮遺址的大石碾

  糖寮:見證昔日糖業繁華

  在下山里圍屋一旁,便是惠城區文物保護單位糖寮遺址,其建於清末民初,面積258平方米。目前,遺址只剩下斷壁殘垣,零星遺落傳統的榨糖工具,如大石碾等。張子君介紹,糖寮由一房間、一榨糖房、一煮糖房構成。據記載,該糖寮在榨糖期間,每日可產糖約三十石。大約到20世紀70年代,糖寮停產,從此荒廢。這一糖寮遺址對於研究本地甘蔗生產、榨糖業等具有一定的價值。

  將軍樓:中西合璧風格獨特 後代居住其中

  蔗埔村不僅出文人,也走出了將軍。在張子君的帶領下,記者看到了國民黨某部中將參謀長張守愚於1934年建的愚廬,俗稱將軍樓。這是兩座並排的兩層樓房,中西合璧是最為顯著的風格,雖然飽經風雨侵蝕,但仍具有很強的現代感,與當地傳統民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據悉,愚廬占地面積1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平方米,採用石灰、青磚、杉木構成兩層中西結合的風格。建築形式較為獨特,富於變化,是惠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洪聖宮:明清青鍾、石碑保存完好鮮為人知

  洪聖宮是蔗埔村年代最為久遠的寺廟。在寺廟內可以看到,木質房梁懸掛著一口明清時期的青鍾,牆上還鑲嵌著一塊石碑,上面記錄著清嘉慶年間重建洪聖宮的過程,以及村民踴躍捐資的事跡。這些古物藏在村內,鮮有外人知曉,能夠完整保留至今,全靠村民默默守護。


藏在洪聖宮內的明清古青鍾

  歷史淵源

  重視文教名人輩出

  糖業興盛貿易發達

  蔗埔村厚重的人文歷史,要追溯到明末清初年間。「原來這裡都不叫蔗埔村。」張子君說,蔗埔村原名蘇窩村,300多年前,張姓祖公瑞元公夫婦為了生計,從原博羅縣汝湖鎮古仙村沿東江邊趕鴨至蘇窩村,逐漸在蘇窩村站穩腳跟,長期居住下來。隨著時間推移,瑞元公子嗣發展迅速,人口逐漸增長,形成主要大姓。因為村民主要種植甘蔗,因而在清朝乾隆年間改名為蔗埔村。

  依託於自然環境與地理優勢,蔗埔村在清朝年間便開始製糖,到鼎盛時,蔗埔村有大大小小十多座糖寮,張屋、葉屋、曾屋、何屋等,幾乎各個姓氏族群都建有自己的糖寮。製成的蔗糖,靠水路運輸,銷售至惠州府城、東莞等地。20世紀70年代,蔗埔村建起了現代化集體糖廠。如今,蔗糖業雖在時代的浪潮中沒落了,但村名「蔗埔」中的「蔗」字依然保留至今。

  發展商貿的同時,蔗埔村重視文教,人才輩出,曾經出現有國學生、州同、宿儒、科舉、撥貢生、貢生、邑癢生、邑增生、縣丞、縣佐、監生、業儒等30多位有學問、有官職人物,近代還湧現出了張和、卓英、軍達等文武名人,推動了當地社會發展。


下山里圍屋的木雕

  張成玉、張成元兩兄弟的故事在蔗埔村流傳至今。「東江糖王」張成元製糖賣糖,從惠州府到廣州,到處都有他的客商,生意興隆。賺到錢後,張成元在離張氏宗祠不遠的地方,選了一塊地,建造下山里圍屋。據族譜記載,張成元23歲開糖廠,30歲時開始建九廳十八井,用了18年的時間方才基本完工。這期間張成元的二兒子張嗣通過鄉試,考中舉人,被恩賜「文林郎」。這是極大的恩寵榮譽,於是張成元便把匾牌掛在了大門上,下山里圍屋也被稱為「文林第」。


蔗埔村內隨處可見牆繪,記錄昔日製糖業的輝煌

  距離文林第不遠的地方,張成元哥哥張成玉所建一宅院,叫州司馬第,占地面積有5000多平方米,前有月牙塘,背靠小山丘,三進院落,左右開有廂房。傳說張成玉喜愛讀書,曾中過進士,後任州同(知州的佐官、州司馬為別稱),主要負責分掌地方鹽、糧、捕盜、江防、河工、水利以及清理軍籍、撫綏民夷等事務。在位期間,張成玉廉潔奉公,從不以權謀私。

  張家風光之時不忘關心村民們的疾苦。有一年惠州地區大旱,糧食減產,張成玉在外帶糧食回鄉。遇到東江水災,看到有窮苦人受難,他都會拿出錢來扶貧濟困。因種種善舉,張成玉獲贈「州司馬第」的牌匾,受人敬仰。


蔗州司馬第圍屋規模宏大

  未來發展

  串聯人文自然資源

  發展鄉村生態旅遊

  蔗埔村兼具人文和自然資源優勢。當地自然環境優美,水資源豐富,兩座水庫群山懷抱,波光粼粼,落日餘暉更顯美感。鵝塘洲小島成為近年來的「網紅打卡點」,遊客們夏季前往露營,納涼休憩,在豐水期乘舟戲水,更生愜意。依託於山、水和農業資源,近年來,蔗埔村引進不少企業共同打造鄉村觀光產業,吸引周邊市民周末前來遊覽。

  「說到蔗埔村的特色亮點,當屬深厚的歷史人文資源!」橫瀝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將重點挖掘開發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遊。依託文筆塔、將軍樓以及古宅和農田等發展農業觀光、休閒民俗等文旅項目;依託水庫資源發展環湖綠道騎行、休閒垂釣等水上娛樂項目;依託山勢優美、大面積茂密的森林資源發展叢林探險、養老保健、森林康養、山地運動等項目,同時結合有機水果種植開展家庭採摘和親子勞動等體驗項目。


蔗埔村風光旖旎,山水資源豐富 受訪者供圖

  蔗埔村也在不斷完善配套設施,建設美麗鄉村。張子君介紹,一方面,加大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重點進行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通內部交通瓶頸,建立旅遊交通中心樞紐;另一方面,將挖掘蔗埔村歷史文化資源,對外展示出來。「我們目前正在建設村史館,讓遊客們了解蔗埔村厚重的文化底蘊」!

  此外,利用山水資源,引進有實力的投資商,對蔗埔村美麗鄉村康養休閒基地進行整體設計和打造,建設民宿、農家樂等旅遊度假綜合體配套,通過演繹歷史文化和人文元素,精心打造集中連片、內涵豐富的旅遊休閒勝地。

  未來,橫瀝鎮也將以蔗埔等村落為中心,打造集歷史文化、溫泉度假、休閒運動、影視娛樂、康養居住等主題的旅遊綜合體,成為全區發展鄉村生態旅遊的主軸,以及全市健康生態文化旅遊的重鎮。

  策劃/統籌 羊城晚報記者 陳驍鵬 馬勇

  文/圖 李海嬋 王小虎 楊錦強 通訊員 匡贇 郭立

來源:羊城晚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