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重器,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

呆熊影視 發佈 2022-12-15T14:41:59.483154+00:00

1952年,抗美援朝進入第二個年頭,重慶西南農學院一名大二學生懷著保家衛國之志報名參軍,經過各項測試後順利成為空軍預備班一員。

1952年,抗美援朝進入第二個年頭,重慶西南農學院一名大二學生懷著保家衛國之志報名參軍,經過各項測試後順利成為空軍預備班一員。不過隨著我軍掌握戰場主動權,國家考慮到經濟建設需要大學生,便讓參軍學生都回校繼續學業。今天我們要感謝國家這個決定,因為這名大二學生叫袁隆平,後來的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出生在北京協和醫院,祖籍江西德安,父親是國立東南大學高材生,在平漢鐵路局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給袁隆平接生的恰好是當時初出茅廬的我國現代婦產科學奠基人林巧雅。林老終身未嫁,沒有自己的子女,卻親手接生了五萬多名嬰兒,可謂把一生都奉獻給了我國婦產醫學史。由於父親在鐵路局工作以及時局動盪,袁隆平自小跟父母輾轉天津、江西、湖北、湖南、重慶等多地生活,轉校對他來說是常事。不過他不僅學業沒耽誤,還擅長游泳和小提琴。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際,19歲的袁隆平考入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主修遺傳育種學。不久後隨學校一起併入新建的重慶西南農學院。像很多同齡人一樣,袁隆平渴望為新中國做點什麼,因此大二時空軍來學校招飛行員,他便立即報名並順利通過測試。因為戰局變化以及經濟建設需要,袁隆平還沒正式入伍,國家便讓所有參軍大學生返校繼續學業。

1953年,袁隆平畢業,被分到湖南安江農業學校任教。他講課風格樸實,喜歡用生活常識表述專業知識,很受學生們喜愛。授課之餘,他喜歡鑽研植物遺傳學,不過真正讓他把熱愛轉變為使命和擔當的是那三年困難時期。據袁老後來回憶,1960年30歲的他親眼看見路有餓殍,那個場景深深刺痛了他,讓他真正體會到什麼叫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生存的基本條件,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可以說沒有糧食什麼事都幹不成。

身為農學人的袁隆平下定決心要解決糧食問題,從此跟水稻結下不解之緣。通過實驗和深入農村跟農民交流,袁隆平發現,在同等土質和同樣施肥管理下,稻種的優劣對於提高產量起關鍵作用。當時發達國家的科學家已經通過雜交方式培育出優質玉米和小麥品種,但在優質高產稻種培育上始終停滯不前,普遍都認為水稻無雜交優勢。袁隆平尊重權威卻不迷信權威,本著眼見為實、實事求是的態度,全身心撲在實驗田。

1961年,他發現一株鶴立雞群、顆粒飽滿的水稻。通過對這株水稻的育種,袁隆平對當時蘇聯科學家米丘林李森科的傳統經典理論無性雜交學說產生懷疑。為此他自費到北京向我國著名遺傳育種專家鮑文奎教授請教,之後他開始嘗試人工去除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授以其他品種花粉產生雜交品種,實驗是很成功。但人工去除雄花工作量太大,不適合大面積推廣,唯一解決方式就是尋找天然雄性不育株,以它來進行後續雜交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實驗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利用之前的雜交方式培育出第一代雄性不育種子。經過近兩年實際播種,成功繁殖了兩代。這個科研成果徹底推翻了米丘林和李森科的學說,證明了水稻的雜交優勢。袁隆平以此提出,通過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大幅提高產量的理論。

1966年2月,他關於三系雜交水稻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因特殊原因即將停刊的中國科學院科學通報雜誌上,這篇論文奠定了雜交水稻的發展基礎,是袁老最大、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同時也使他在那場風暴中免受衝擊。國家科委九局趙石英局長看到論文後,對袁隆平的研究非常重視,他認為如果成功,將對我國糧食生產產生重大影響。經上級批准,趙局長以國家科委名義發函,要求湖南方面將袁隆平保護起來,給其配備助手,全力支持三系雜交水稻研究。很快以袁隆平為首的科研小組成立,他帶著學生李必湖、馮克珊等人,開始了將理論轉為實際的攻關。

為縮短實驗周期,他們需要跟著陽光跑,輾轉雲南、廣西、海南多地進行南繁北育,期間做了近3000次實驗均已失敗告終。直到1971年,袁隆平的學生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實驗田發現一株難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的研究終於取得突破性進展。次年雜交水稻被國家列為重點科研項目,由袁隆平掛帥,全國三十多個科研單位參與協作。歷經上萬次實驗,終於在1973年,使三系雜交水稻完成配套,水稻產量從畝產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隨後,袁隆平和團隊又成功進行了配種和大面積制種。

1976年,在國家大力支持下,雜交水稻正式在全國推廣。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種植面積達1.94億畝。雖然美國和日本分別在六十年代實現水稻雜交,但由於設想和方案存在缺陷,始終無法大面積推廣。袁老和團隊卻是真正攻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難關並實現大面積推廣的第一人。後來的各個雜交水稻品種都是建立在袁老和團隊的科研基礎之上。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他當之無愧,袁老由此獲得國內國際一系列大獎,並於1995年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但他並沒有就此躺在功勞簿上,而是繼續帶領團隊搞科研,從三系雜交到二系雜交,從超級稻到海水稻,袁隆平和眾多農業科研人員始終以解決糧食安全和短缺問題為己任,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國之棟樑莫過於此。

2019年,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袁老成為共和國勳章首批獲得者之一,這也是對他一生為國為民奉獻的最大肯定。在此向袁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同時也向無數默默無聞為我國糧食事業做貢獻的科研工作者致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