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宋朝宦官鼻祖,率軍滅敵十萬餘,他的經歷連童貫也望塵莫及

孤寡老人講歷史 發佈 2022-12-18T10:46:07.451891+00:00

在宋朝的權力生態中,從建國之初直至滅亡,宦官集團都不怎麼出挑,並沒多少存在感。在宋朝,最知名的宦官大多出現在宋徽宗一朝,著名的奸臣榜「六賊」中就有三個是宦官,分別是童貫、梁師成、李彥,另外還有一個早死的楊戩。

在宋朝的權力生態中,從建國之初直至滅亡,宦官集團都不怎麼出挑,並沒多少存在感。

在宋朝,最知名的宦官大多出現在宋徽宗一朝,著名的奸臣榜「六賊」中就有三個是宦官,分別是童貫、梁師成、李彥,另外還有一個早死的楊戩。

其中,童貫因為戰功曾經受封廣陽郡王的爵位而成為兩宋最知名的宦官,當然,他的知名度還有一半是名著小說《水滸傳》帶來的。

總的來講,宋朝宦官集團的知名度不高,遠不如漢、唐、明,主要原因大概是宋朝的宦官們和主流權力階層之間沒有多少矛盾,沒有矛盾或者說常態性的參與重大權力爭奪事件,史書也就沒必要去花費重墨描述,所以知名度就不高。

不像是東漢時的宦官,跟外戚集團和世家集團是對立的權力集團,也不像唐朝的宦官連皇帝都敢廢立,更不像明朝的宦官,長期作為皇權的打手跟文官集團對著幹,他們參與重大事件較多,知名度也就較高。

如宋徽宗朝的幾個宦官,就基本跟明朝的宦官類似了,是宋徽宗平衡朝局的主要幫手,參與各種事件較多,士大夫恨得牙痒痒,寫史書時多寫幾筆,他們的名氣自然就大。

其實,在宋朝,宦官們也並非不可忽視,至少在北宋時期,宦官領軍上陣都還是常態。

從北宋初期的秦翰,到北宋中期的李憲,再到北宋晚期的童貫等,都是在戰場上廝殺慣了的宿將,單以軍事能力論,比漢、唐、明的宦官們高了不知道多少檔次。

但他們之中除童貫外,基本不參與朝政上的事,因此跟宋朝的士大夫們還能和諧相處。

士大夫們也不會對他們領軍上陣有意見,宦官領軍是部分替代武將集團的職能,士大夫們求之不得。

只有童貫等進入「六賊」行列的宦官的是深度參與了朝政,跟士大夫們有利益衝突,所以被罵得厲害。

不過,即使如童貫有了郡王的爵位,也都不如宋初的一位大宦官,他們領軍打仗也好,參與朝政也好,都是在一定的規則範圍內折騰,而宋初的那位宦官,是兩次參與最頂層的皇位更迭,這才是真正的牛人。

這位宦官叫王繼恩,後周時期淨身入宮當宦官,歷經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四朝。

他深度參與了宋太祖到宋太宗,以及宋太宗到宋真宗這兩次皇權更迭事件,並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意外去世,在宋朝這第一次皇位更迭事件中,王繼恩直接幫助宋太宗趙光義登上了皇位。

根據《續資治通鑑》中的記載,當時趙匡胤的老婆宋皇后趕緊安排王繼恩去把皇子趙德芳叫進皇宮。

皇帝死了,讓皇帝的兒子來主持後事是應有之義,但王繼恩卻做了另外一個選擇:

帝崩於萬歲殿。時夜四鼓,皇后使王繼恩出,召貴州防禦使德芳。繼恩以太祖傳國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後聞繼恩至,問曰:「德芳來邪?」繼恩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

根據上述記載,宋皇后本意是讓趙匡胤的兒子趙德芳進宮主持後事並繼承皇位的,結果被王繼恩一攪合,變成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

而王繼恩選擇趙光義的理由是「以太祖傳國晉王之志素定」,這段內容其實是根據所謂的趙匡胤曾在母親面前承諾百年之後傳位給弟弟的「金匱之盟」來編纂的。

如果「金匱之盟」確有其事,那麼,王繼恩是秉承的宋太祖遺願,他是有功的。

「金匱之盟」歷來爭議較大,反而宋朝文人在野史筆記中記載的「燭影斧聲」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畢竟,幾乎沒有哪個皇帝會在有成年兒子的情況下,願意把皇位傳給弟弟。

由此而言,王繼恩實際上早就跟趙光義勾結上了,王繼恩當時是內侍行首,是皇宮大內最大的宦官頭頭,沒有他的幫助,即使有「燭影斧聲」事件,趙光義也是很難順利繼承皇位的。

反過來說,這也是趙匡胤自己要背的鍋,最應該受皇帝信任的內侍行首都倒向了趙光義,而他一無所知,這種失察是致命的。

王繼恩因為在趙光義繼位過程中立下的功勳,在趙光義執政時期頗受重用,「太宗之即位也,繼恩有力焉,自是寵遇莫比」

在內,趙光義除繼續讓他內侍行首外,還讓他出任過掌管軍械庫存的宮苑使,以及管理特務機構的勾當皇城司。

在外,什麼兵馬都監、防禦使、團練使、州刺史、招安使等武將官職,趙光義讓王繼恩全部來了一遍,經常讓王繼恩在外主持地方軍務。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王繼恩還達到了其在外軍事生涯的巔峰,當年1月,川蜀王小波起義的餘黨李順率部攻占成都,自號「大蜀王」,建立大蜀國,趙光義急派王繼恩率大軍數萬前往征討。

王繼恩率軍狂飆突進,僅用兩個多月,就搞定了李順叛亂,《宋史·宦者一·王繼恩傳》中記載:

四月,繼恩由小劍門路入研石砦破賊,斬首五百級,逐北過青強嶺,平劍州,進破賊五千於柳池驛,斬千六百級,賊眾望風奔走,殺戮溺死者不可勝計。又克閬、綿二州。五月,至成都,破賊十萬餘,斬首三萬級,獲順及鎧甲、僭偽服用甚眾。

「破賊十萬餘,斬首三萬級」,且在短時間內完成,即使是面對戰鬥力低下的農民起義軍,這也是了不得的軍事成就。

不過,在宋太宗朝志得意滿的王繼恩並不滿足,參與過一次皇位更迭得到了莫大的好處後,他對這樣的事情似乎上癮了,在趙光義死後,他又想來第二次。

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太宗趙光義去世,在他生前,已經冊立了第三個兒子趙恆為皇太子,他死後,自然是趙恆繼位。

但王繼恩擔心趙恆上位後自己不能繼續享受趙光義在世時的待遇,不願意看見他繼位,有意扶立趙光義長子趙元佐繼位。

而趙元佐曾因某些皇家事務跟趙光義意見不合被廢為「庶人」,還據說是精神上有問題,王繼恩想扶持這麼個人當皇帝,目的可想而知。

早在趙光義重病期間,王繼恩就「與參知政事李昌齡、知制誥胡旦等,謀立楚王元佐,頗間太子」,但沒有改變趙光義的想法。

趙光義死後,王繼恩又勾結非趙恒生母的李皇后,不顧皇太子繼位的規則,試圖直接擁立趙元佐繼位。

但這次他遇到了宰相呂端這個老謀深算的對手,呂端當時發現情況不對時,直接下令把王繼恩給關起來了,《宋史·呂端傳》中記載:

太宗崩,李皇后命繼恩召端,端知有變,鎖繼恩於閣內,使人守之而入。

沒有宰相干預,王繼恩或許還能如願,可有了百官之首的宰相出手,宦官再大也只能俯首認命。

呂端把王繼恩囚禁後,急呼趙恆入宮,並以「先帝立太子正為今日,今始棄天下,豈可遽違命有異議邪」的理由逼迫李皇后點頭,趙恆得以繼位,是為宋真宗。

趙恆順利繼位,李皇后雖非趙恒生母,但也是他名義上的母親,基於孝道,趙恆還要對李皇后無比優待和孝順,可只是皇家奴僕的反骨仔王繼恩的好日子自然也就到頭了。

皇帝要懲治個奴僕很容易,即使是有功的奴僕,找到藉口也很容易,趙恆繼位後不久,王繼恩就被流放到外地去了,「上惡其朋結,黜為右監門衛將軍、均州安置,籍沒貲產。」他遭貶一年後即死在流放地均州。

在王繼恩死後,宋真宗趙恆的行為頗為大度,放過了他的家人,後來還恢復了王繼恩生前的官爵,任其子繼續入宮當差,《宋史·宦者一·王繼恩傳》中記載:

咸平二年,卒於貶所,遣使將其家屬還京師,假官舍處之。四年,聽歸葬。大中祥符三年,特詔追復官爵,以白金千兩賜其家。子懷珪,轉入內高班。

一個想把自己拉下皇位的仇人,還只是一個皇家奴僕,趙恆為什麼要這麼大度?

我推斷,趙恆這麼對待王繼恩,還是因為他第一次參與宋朝皇位更迭的因果。

因為按照「燭影斧聲」事件的說法,趙光義是非法繼位,其中起到巨大幫襯作用的就是王繼恩,沒有趙光義的皇位,自然也就沒有趙恆的皇位,故而,趙恆善待死後的王繼恩及其後人,是在還王繼恩幫助趙光義一脈上位的情分。

王繼恩的人生經歷相當豐富多彩,他是宋朝的首個內侍行首,兩宋宦官們的鼻祖,不但有帶兵打仗的經歷,還有兩次參與皇位更迭的經歷。

即使王繼恩的官位和爵位沒有做到後輩童貫那麼大,沒當過什麼郡王,但他的經歷和影響也是童貫望塵莫及的。

這樣的王繼恩在整個宋朝也就出了這麼一個,就好像明朝只出現了一個七下西洋的鄭和,都是一個朝代的後輩宦官們需要敬仰的楷模。

參考文獻:《宋史》《續資治通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