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蒙古騎兵的最後一戰,8天徹底打怕日本關東軍

千年史館 發佈 2022-12-19T17:14:33.460016+00:00

1939年,蒙古騎兵僅用8天時間,就讓關東軍的傷亡率達到了20%,並且還擊斃了日軍領導者東八百藏,直接打出了蒙古騎兵最後的輝煌!

1939年,蒙古騎兵僅用8天時間,就讓關東軍的傷亡率達到了20%,並且還擊斃了日軍領導者東八百藏,直接打出了蒙古騎兵最後的輝煌!

那麼,日軍是如何被吊打的?而此戰之後,蒙古騎兵後來又去了哪裡了?

蒙古騎兵,自13世紀由成吉思汗創建以來,一直聞名於世,他們的驍勇善戰,曾經讓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因此,許多人都對蒙古騎兵有畏懼心理。

而在1939年,日本挑起諾門坎戰役,向蒙古發起進攻,其中東八百藏率領的一支日本騎兵和裝甲兵混部隊,負責執行搜索任務。

很快他們遇到了蒙古騎兵部隊,隨即日軍呼叫空中支援進行火力轟炸,由於事發突然,並且現代化裝備對騎兵來說壓制力極大,所以日本最開始就獲得了不小的優勢。

眼看蒙古騎兵被打的潰不成軍,撤退到了哈拉哈河以西的位置,這一仗的勝利,也讓東八百藏對蒙古騎兵產生了輕視,覺得這世界王者騎兵也不過如此。

事實上,在面對裝甲大炮等現代化武器,騎兵的確難以獲勝,就算坦克不開炮等著他們拿刀砍,刀砍斷了也破不了皮。

曾經號稱歐洲第一騎兵部隊的法國就是例子,他們直接成了飛機大炮的活靶子,所以蒙古騎兵更何況這是日軍的精銳關東軍。

但是事情轉機就在於,蒙古和蘇聯曾經簽訂了《蘇蒙互助協定》,於是蘇聯派出第36摩托化步兵師進行馳援,與蒙古騎兵第6師組成聯合部隊。

而得到支援的蒙古軍隊,也開始向東進發,準備收復失地,得知這一消息的東八百藏,聯合偽滿洲國的騎兵部隊以及當地的第六十四聯隊進行攻擊。

由於此前戰鬥的大勝滋長了東八百藏的信心,並且蘇聯的大部隊也並沒有到來,正面戰場缺乏足夠的裝甲坦克,無法對他們形成毀滅性打擊。

於是其將裝甲部隊派去牽制蘇聯部隊,自己率領剩下部隊朝蒙古騎兵發起了白刃戰。

其將部隊分為三個鋒頭向蒙古騎兵發起進攻,但是東八百藏顯然錯誤的估計了己方的戰鬥水平以及對方的水準。

在混戰中,一個接一個的日軍被斬於馬下,象徵日軍軍服的顏色被蒙軍所逐漸吞噬。

因為蒙古人從小便能騎善射,是長在馬背上的民族,在馬上的戰鬥水平明顯是要強於日軍。同時由於日軍並不適應嚴寒,導致手臂僵硬,揮舞砍刀的手臂總是要比蒙古騎兵慢半拍,刀還在空中就被抹了脖子。

並且,在混戰中因為要避免傷到友軍,難以使用槍械,而且日軍有著莫名的進攻欲望,敢以步兵上刺刀衝鋒,要知道,騎兵闖入步兵方陣就是砍瓜切菜。

幾次衝鋒下來,東八百藏的部隊很快便被打散,更讓他絕望的是,蘇聯支援部隊到了。

在蘇蒙聯軍進攻下,日軍被慢慢圍殲,東八百藏也在衝鋒中被擊斃。

這一戰,日軍不僅指揮官被殺,傷亡率也是達到了百分之20,蒙古騎兵在打掃戰場時,直接把日軍的屍體澆上汽油,燒成了黑炭。

實際上,日軍是很渴望當時的蒙古騎兵資源的。

二戰時期,裝甲部隊盛行,重騎兵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多個國家仍然保有騎兵建制。

騎兵在戰場上,仍然可以發揮相當大的作用。因為當時的工業化水平,只有少數國家達到了極高的水準。

日本這種本身就缺乏資源的國家,加上起步較晚,工業基礎薄弱,根本做不到完全裝甲化,要知道就連蘇聯這種工業大國,都保留了騎兵建制。

而在炮火的衝擊下,重騎兵是發揮不了作用,但是輕騎兵仍然是有用武之地的。

相對於摩托化裝甲部隊來說,輕騎兵有著巨大的優勢。

其一,騎兵更加適合基建薄弱的地區作戰。基建也就是特指基礎建設,包括道路建設,後勤運輸等。

因為裝甲車的修補需要零件,啟動需要機油,並且在崎嶇道路上,裝甲車的行徑效率會受到很大限制。

坦克在二戰中的作用的確無可替代,但是上坡是個難題,在戰場上也不可能提前修一條讓它跑的道路吧。

同時履帶斷裂要進行維修也相當麻煩,我國抗日戰爭時期,就專門制定了針對日軍坦克履帶破壞的戰術。

在工業基礎薄弱的地方,沒有零件來修,而且從本國運輸過來也十分麻煩,還會遭到截擊等問題。

但是騎馬就不會,騎馬只用考慮草料運輸,實在不行還能在外將就一下,蒙古草原可不缺馬的草料。

而且最為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日軍由於發動戰爭的關係,國內經濟已經崩潰,天皇都只能每天吃一頓飯,造一個裝甲車的成本,可以養一群馬。

更何況蒙古戰馬成群,只要攻下,便可以直接挪用呢,並且日軍的主戰場是我國,而我國的道路建設,在當時可以說是一塌糊塗,騎馬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

而騎兵第二個優點,就是適合戈壁灘等特殊地形作戰。裝甲車的輪胎在戈壁灘的損耗十分之大,同時還會面對輪胎被扎壞的可能。

相比之下,馬蹄則更加耐用,不僅戈壁灘能跑,在濕地也能跑。

因此騎兵可以被當做低配機械化軍,用戰馬來裝備摩托化步兵,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畢竟馬再怎麼也比人用雙腿跑的快。而且最不濟,戰死的戰馬也能拿來當作士兵口糧。

所以在騎兵有沒有用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亮劍中,李雲龍迫切得想要組建起騎兵部隊便可得知。

而蒙古鐵騎盛名已久,其騎兵可以對缺乏重武器火力的我國造成巨大傷害。

因此只要拿下蒙古,騎兵資源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收益。

再加上在這之前,日本曾多次勝過蘇聯前身沙俄,因此輕視蘇聯部隊,同時蒙古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可以緩解日本的資源壓力。

而日軍在我國戰場又身陷囫圇,其妄想閃電戰的意圖失敗,所以戰爭壓力與其稱霸世界的野心,讓他們挑起了這場戰爭。

當年日本可謂是十分囂張,尤其是對自己的騎兵部隊,因為在明治維新後,日本將本土馬種改良為了東洋馬,相對於蒙古馬優勢明顯,而這也就意味著日軍能攜帶的槍枝彈藥是明顯多於蒙古騎兵的。

那麼為什麼戰馬水平更高,火力更強的日軍會慘敗於蒙古騎兵呢?

這裡面少不了蘇聯的援助,因為蘇聯的騎兵部隊在工業化時代被進行了半機械武裝,在二戰期間屢立奇功。

在蘇聯的支持下,蒙軍彌補了與日軍在火力方面的差距。

同時,蘇軍的進攻,讓日軍的裝甲部隊受到了限制,無法對正面騎兵戰場形成有效的火力支援。

而日軍騎兵步槍在這樣的火力壓制下,很難對發起衝鋒的蘇聯騎兵和蒙古騎兵形成有效的射殺。

並且當時日軍還做了一件愚蠢的事情,他們深受軍國主義思想教育,強調戰場要悍不畏死,於是甚至放棄了步槍,轉而抽刀進行白刃戰,而不是轉身逃跑,這也就給了蒙軍發揮特長的機會。

因為蒙古馬雖然不如日本東洋馬高大,機動性也差了一籌,但是卻有著耐力足,耐嚴寒的特點。

而戰鬥地點又在我國東北附近,氣候嚴寒,在經過8天的戰鬥後,日軍戰馬的體力普遍已經不如蒙方。

並且在炮火壓制下,戰場範圍被迫縮小,這樣其戰馬的速度和力量優勢就遭到了嚴重削弱,此消彼長之下,蒙古騎兵就更加占據優勢。

另一方面,日軍所使用的馬刀也遠不如蒙軍。他們的三二式騎兵刀,並不適合長時間作戰,同時這種刀並不是日本傳統刀刃,而是引進歐洲馬刀而改進的。

刀雖好,但是更加適合歐美人的高大身材,許多日本士兵用不習慣,將刀刃換成了更加順手的打刀的刀刃。

但是這種刀刃原本是步兵刀刃,在騎兵衝鋒中就具有了相當大的劣勢。

而蒙古騎兵的彎刀相比於日軍的直刀,拔刀時間更短,有利於士兵揮舞,相比之下,日軍還有很多揮刀的動作都沒有做完,就被蒙古彎刀給斬於馬下。

同時蒙古騎兵能夠名震世界,不僅是因為他們騎術精湛,更是因為在騎兵作戰戰術的運用上十分嫻熟,不論何種情況都有應對的辦法。

而日軍騎兵傳統不強,主要是以步兵為主,在這方面存在戰術睏乏的情況,一旦陣型被衝散,基本就毫無戰術可言。

所以在完全白刃戰的情況下,戰鬥都呈現出一面倒的趨勢,在蘇軍加入後,還搭配有重機槍進行掃射,剎那間血肉橫飛,領導者東八百藏也成為刀下亡魂後,日軍便作鳥獸散,開始了逃亡。

這場戰鬥也已蒙古騎兵的大勝而宣告結束,這也讓日軍惱羞成怒,關東軍的精銳悉數出動全面打響了諾門坎戰役。

蒙古騎兵也退居二線,做起了信息搜集任務,不再參與正面搏殺,所以這一戰也成了其最後一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