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過」老人傳經驗:多喝水,不起急,別瞎琢磨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佈 2022-12-19T21:04:30.676465+00:00

感染人數持續增加,作為「重點保護」人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備受關注。一些感染過的老年人甚至通過「抗疫日記」現身說法,為其他老人緩解焦慮。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王琪鵬

感染人數持續增加,作為「重點保護」人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備受關注。相比疫情初期,許多老年人已經不那麼緊張。一些感染過的老年人甚至通過「抗疫日記」現身說法,為其他老人緩解焦慮。

心理專家表示,特殊時期下對老年人的心理關愛至關重要。面對新冠病毒,老人需要在科學應對的基礎上保持良好心態,千萬不要低估了自己。

特殊階段,老年人不但要「挺住」還要「穩住」

「大家都不要怕,真的沒什麼可怕的,我也親身體驗了一把,快結束了……」在「銀齡書院」微信群中,老年志願者趙香琴的一席話,讓因為擔心感染有些沉寂的老人們活躍起來。

年近七十的趙香琴是「銀齡書院」的一名老年志願者,疫情期間,她和其他幾位老人通過錄製心理廣播劇,為居家和住在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減壓」。聽說她「陽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紛紛關心起她的情況。

「這幾天雖然很難受,但是不可怕,就跟我這些年鼻炎、咽炎、氣管炎急性發作時一樣。咱不能老躺著瞎琢磨,累了就躺著,睡不著就起來看看書,看看電視,聽聽咱的廣播劇。」趙香琴還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多喝水,不起急,別瞎琢磨。

為了能給更多的老人提供參考,趙香琴還把自己感染新冠的經歷寫成「抗疫日記」,發到了微信群里。「我發燒38.8℃,後來鼻子不通氣,嗓子干疼,疼醒了就喝水,就這麼堅持著過來了。」

趙香琴的抗疫經歷,讓群里擔驚受怕的老人們心裡有了些底。不過,她還是叮囑大家,能不感染還是不要感染,萬一真的「中招」,也不要害怕。「大家踏踏實實的,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適當吃點藥,很快就會過去的。」

如果家人感染了怎麼辦?趙香琴繼續現身說法:「我的兄弟姐妹和我們的子女、孫輩已經有十幾個人中招了,現在都在康復中,有的時間長點兒,有的時間短點兒。」她說,在這個特殊的階段,老年人不但要「挺住」,還要「穩住」。

越來越多老人現身說法,恐慌焦慮逐漸回落

「心情非常重要。」趙香琴的經驗之談,得到許多老人的認同。最近,隨著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現身說法,老人對新冠病毒的看法正在發生變化。

「身邊感染的人多起來之後,大家的恐慌焦慮反而開始逐漸回落。」北京市社會心理工作聯合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隆春玲發現,在沒有感染之前,老年人的焦慮情緒最高。一旦自己真的感染了,老年人反而能夠慢慢去接受這件事。

隆春玲說,老年人的恐慌和焦慮背後,其實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有的老人擔心家人生病,或者孩子生病;有的老人則是因為家裡沒有準備充足的藥品而憂心忡忡;還有的老人因為是空巢、孤寡老人,會有一種無助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幫助老人解決問題,老人的焦慮感就會大大緩解。

隆春玲舉了個例子,一位老人因為患有高血壓,前段時間一直擔驚受怕,經常給她打電話,還經常給她轉發一些關於感染後會有什麼症狀的文章。而感染後,這位老人卻像變了一個人,不但不緊張了,還經常發信息介紹自己的情況,「教」她如何應對、如何防護。原來,這位老人的女兒給她準備了充足的藥品,讓她很有安全感。

「有的老人把整個感染的過程記錄下來,告訴大家感染後是什麼症狀,用什麼藥,什麼感受,也能夠幫助大家減輕恐慌。這些來自身邊人的經驗,會對老年人產生更大的影響。」隆春玲說,疫情發生以來,許多老年人接種了疫苗,平時也注意戴口罩、勤洗手,做好個人防護。隨著對病毒的認識越來越深入,相比疫情之初,老年人的心態已經發生了變化。

隆春玲說,在這個特殊時期,要對老年人多一些關心。這種來自他人的關心,會對老年人的情緒調節產生巨大的幫助。「關心老人不一定非得見面,但要讓老年人知道自己與社會是有連接的。」比如,子女可以通過打電話、微信的方式與老人保持溝通,對於空巢、孤寡等特殊老人,社區則要倍加關注,滿足他們當下的需求,解決他們的困難。情感支持到位了,老年人的心態就會更加積極。

獨居老人如何做

生活規律、充足睡眠、做好手頭事

當前,北京市新增感染者處於快速增長期。養老機構實行封閉管理,居家老年人也不敢輕易出門了。這種情況下,老年人該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呢?隆春玲表示,對於老年人來說,保持規律的生活,做好手頭的事情至關重要。

她表示,老年人做到生活規律,就能把控自己的情緒。「比如沒有吃飯,你就去做飯;想看會兒書,你就看會兒書;想做做家務,就去做家務。做好手頭的事情,一會兒就能從焦慮的情緒下走出來。」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睡眠。隆春玲說,當老年人有了充足的睡眠,整個人的狀態就會不一樣。而且,充足的睡眠還會提升老年人的免疫力。「睡眠好了,整個人的心情就會好。」

另外,老年人在家裡還可以適當做一些運動,比如拍拍打打、抻抻筋等。隆春玲說,除了這些常規的方法,老年人還可以通過學習肌肉放鬆、音樂冥想、呼吸練習等自我放鬆的方式緩解緊張情緒。疫情期間,她就帶領社區老人多次進行音樂冥想和呼吸練習,在輕柔的音樂中,隆春玲引導老人們通過深呼吸來感受音樂中的意境。每次時長不過5到10分鐘,老人們卻感到非常放鬆。

那麼,如何來判斷老年人是否焦慮呢?隆春玲表示,當老年人突然不斷地去尋醫問藥,經常性地去轉發關於病毒的文章,就說明老年人焦慮了。她說,老年人如果覺得其他減壓方式太過複雜,不妨可以用「曬幸福」的方式轉移焦慮情緒。「比方說,今天做了什麼好吃的,讀了什麼書,畫了一幅畫,都可以拿出來曬。」

在一個由空巢老人組成的微信群中,隆春玲就是通過這種方法來調動空巢老人的情緒。在她的帶動下,老人們天天在群里「曬」自己做的拿手菜,大家為了把菜做好忙得不可開交,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

對老年人的心理關愛將一直持續

為幫助老年人理性面對疫情、科學調適心理,北京市社會心理工作聯合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從2020年開始開通心理服務公益熱線,為老年人及助老工作人員、子女提供支持。截至項目結束,共服務老人800多人次,總計服務時長近5000小時。12月8日,北京市社會心理工作聯合會開通熱線400-903-0898,面向全市養老服務機構入住老人提供心理慰藉服務。

「住在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同樣需要關懷。同時不能忽視的,還有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隆春玲說,隨著感染病例的增加,不光住在養老機構的老年人,養老機構工作人員的心理壓力也非常大。對此,社會應該予以更多的支持。為了讓廣大養老機構渡過難關,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專門開通了養老機構心理支持公益熱線010-86409146,幫助養老機構工作人員減壓。

作為老年心理專家,隆春玲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從而科學地為老人提供幫助。這段時間,她在線上開展老年心理講座,通過電台節目進行科普,為老年人不斷加油打氣。「很多人覺得老年人的適應能力很差,實際上,只要給老年人一些引導,教給他們一些應對的方法,他們就能很好地適應。老年人不能低估了自己。」

隆春玲說,老年人的心理服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並不是要等出現了心理問題才去關注,而是要長期關心關愛,及時幫助老年人調節情緒。即使疫情結束,對老年人的心理關愛還會繼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