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後歷次裁軍,原華北軍區部隊,為何屢屢首當其衝?

任微言卿 發佈 2022-12-20T17:42:01.980853+00:00

1985年之前,在解放軍陸軍全部的35個軍當中,原華北軍區部隊有8個之多,占總數的近四分之一。但在此後的歷次裁軍中,原華北軍區部隊卻屢屢成為被撤編對象,到2017年新一輪軍改之前,原華北軍區部隊僅存第65集團軍一個獨苗。

1985年之前,在解放軍陸軍全部的35個軍當中,原華北軍區部隊有8個之多,占總數的近四分之一。但在此後的歷次裁軍中,原華北軍區部隊卻屢屢成為被撤編對象,到2017年新一輪軍改之前,原華北軍區部隊僅存第65集團軍一個獨苗。

華北軍區野戰部隊源於抗戰時期的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軍區,1948年5月根據中央決定,晉冀魯豫軍區與晉察冀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

晉察冀軍區部隊是華北軍區部隊的主體,這些部隊中的一部分有八路軍115師、總部特務團的紅軍老底子,其餘多數都是在抗戰時期新發展起來的新部隊。晉冀魯豫軍區是由抗戰時期的八路軍129師部隊和直屬總部的冀魯豫軍區發展而來的,1945年8月20日成立晉冀魯豫軍區和晉冀魯豫野戰軍。

兩大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時,下轄原晉察冀軍區的第1、第2、第3、第4、第6、第8縱隊和原晉冀魯豫軍區的第8、第13、第15縱隊。1949年2月全軍統一編制番號和序列,華北軍區部隊相繼啟用新番號,分別改稱第60軍到第68軍,並成立了第18、第19、第20三個兵團。

黨中央到達河北西柏坡後,將華北軍區作為由軍委直接掌握的直屬戰略部隊,因此華北軍區部隊後來未像東北、西北、中原、華東部隊一樣整編為四大野戰軍。

總體而言,解放戰爭時期,華北軍區野戰部隊戰績並不算亮眼,不但不如三野、四野,甚至還不如人數最少、裝備最差、條件最苦的一野出彩,連在自家地盤上的平津戰役,也是由入關的東北野戰軍唱「主角」。


1949年初,華北軍區又新建了兩個軍69軍、70軍,但這兩個軍基本沒趕上什麼大仗打,不久都撤編了。61軍、62軍在隨第一野戰軍南下完成剿匪任務後,在1952年內相繼撤銷。但是61軍裡面大名鼎鼎的「皮旅」181師卻保留下來,轉隸到60軍建制內。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華北軍區的60軍、63軍、64軍、65軍、66軍、67軍、68軍都赴朝參戰,63軍在傅崇碧帶領下打出了一場震驚世界的「鐵原阻擊戰」,在危急形勢中挽救了志願軍和朝鮮戰場形勢。60軍知恥而後勇,在夏季反擊作戰中證明了自己。68軍「奇襲白虎團」,至今仍是中國人津津樂道的戰場傳奇。67軍則創造了抗美援朝殲敵數量最多的紀錄,軍長李湘長眠在朝鮮。

在朝鮮戰場上,原華北軍區「六」字頭的部隊打出了自己的風采,也使上級和兄弟部隊改變了對華北部隊的看法,這是華北軍區野戰部隊的榮耀和驕傲。

從朝鮮戰場回國後,原華北軍區部隊繼續保留在我軍編制序列中,按照中央軍委統一安排,分別駐防在京畿、東北、膠東半島等處,拱衛國防。

這裡還要再提一下之前被撤編的69軍。69軍被撤編後不久,解放軍陸軍編制序列中又重建了69軍,不過這兩個69軍之間並沒有什麼歷史傳承關係。新的69軍是由國民黨起義部隊董其武部改編的,此前的番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兵團,歸華北軍區建制。1952年12月,23兵團被撤銷,縮編為第69軍,由董其武任軍長。23兵團也參加了抗美援朝,但卻沒有直接參戰,而是擔負修建機場任務。


一直到1985年之前,我軍陸軍部隊長期保持35個軍的建制,原華北軍區出身的軍就占了8個,考慮到相比其他四大野戰軍的規模體量,這個比重不可謂不多。

但在1985年百萬大裁軍中,原華北軍區成了被裁軍最多的「山頭」,南京軍區的60軍、北京軍區的66軍、69軍,瀋陽軍區的68軍都在裁軍之列,在被裁掉的11個軍中占了三分之一多(其餘7個軍是昆明軍區11軍、蘭州軍區19軍、福州軍區29軍、武漢軍區43軍、濟南軍區46軍、成都軍區50軍、廣州軍區55軍)。

1998年,全軍再次進行裁軍,撤銷陸軍集團軍3個,瀋陽軍區的64軍和濟南軍區的67軍位列其中(另一個是北京軍區的28軍)。

2003年,我軍再次裁軍20萬,北京軍區的63軍與同屬一個軍區的24軍、瀋陽軍區23軍一道,退出我軍現役編制。

到這時,解放軍陸軍共有18個集團軍,原華北軍區部隊僅剩下65軍一個獨苗了。

這18個集團軍,大部分都有紅軍部隊的傳統。華北帶「六」字頭的部隊就保留了65軍,如果單論部隊戰鬥力,63軍、64軍並不遜於65軍,解放戰爭時期63軍、64軍甚至要比65軍還能打,但唯獨65軍留存下來,很大原因是65軍有紅一軍團紅一師的血脈(原67軍199師也帶有一部分紅一師的血脈,193師和199師共享「紅一師」傳人的美譽)。


1985年百萬大裁軍之前,原華北軍區部隊相比四大野戰軍,總兵力並不算多,但保留下來的卻不算少,這讓一些軍內同志有意見。

為什麼保留比較多?一個原因是華北軍區部隊長期在北京周邊駐防,國防戰略地位重要,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北京地區面臨的外部威脅都很嚴重,這讓熟悉京畿環境的原華北軍區部隊占據了天時地利,因此備受重視。

另一個原因是剛建國後,第19兵團、第20兵團都整建制在朝鮮參戰,隸屬志願軍序列。當志願軍1958年全部撤回國內後,我軍已經完成了幾次大規模裁軍,隸屬這兩個兵團的各個軍便轉入常態化國防戰備。60年代後,國內國際形勢趨於緊張,為了抵禦北方大國的軍事壓力,「三北」地區成為國土防禦的重中之重,因此這些部隊更無法裁撤了。

再一個,當年也有「山頭主義」的因素存在。種種因素疊加之下,原華北軍區「六」字頭的部隊便一直保持著8個軍的規模。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軍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從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轉變到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上來,11個大軍區被合併為7個,首都周邊地區面臨的威脅大大減少,也沒必要再擠這麼多部隊,因此北京軍區的63軍、66軍、69軍,瀋陽軍區的64軍、68軍,濟南軍區的67軍,南京軍區的60軍都陸續被裁撤掉了。

其實像63軍、64軍、67軍這樣頗有戰鬥力的部隊,如果當初換到其他軍區駐防,也不一定被裁撤掉。裁軍時,各軍區會綜合考慮各部隊的軍史、戰史,63軍在北京軍區內要與27軍、38軍這樣的三野、四野頭號王牌軍競爭,難度確實大了一些。

64軍也是一支好部隊,建制內的190師更是解放軍的第一支機械化師,但由於64軍部署在瀋陽軍區內,這裡高手如林,它顯然無法跟39軍、40軍這樣的「地頭蛇」相提並論,就算與同樣是東北「外來戶」的16軍、23軍相比,16軍「出身顯赫」,23軍是「最北集團軍」,64軍的軍史地位、駐防地優勢也難以匹敵。

隸屬濟南軍區的67軍駐防山東博山,但在山東境內有從山東老八路直接發展起來的26軍;在河南開封的20軍是三野的老大哥,粟大將帶出來的「嫡系部隊」;軍部在新鄉的54軍是四野的後起之秀,全程參加了建國後的歷次對外作戰,跟這些實力雄厚的部隊相比,濟南軍區要裁員,只能忍痛拿67軍「開刀」。

再者,到了1985年以後,已經很少平衡「山頭」的因素了。裁撤的「六」字號比較多,也是為了照顧點其他部隊的情緒。


雖然在1985年之後的歷次裁軍中,老華北軍區的8個軍撤編了7個,但是一些英模部隊卻以師(旅)的形式保留下來,轉隸到其他集團軍,如64軍撤銷後,前文提到過的「第一機械化師」190師轉隸到第39集團軍;60軍的179師(臨汾旅),轉隸到第12集團軍;67軍的199師(開國大典紅一師),轉隸到第26集團軍,在一定程度上都繼續延續著原所在軍的血脈。

2017年新一輪軍改,18個集團軍重新調整組建為13個集團軍,以65集團軍軍部為主組建第81集團軍,原65集團軍部隊也拆散重組,分別調整到各個新的集團軍建制內,原華北軍區部隊開枝散葉,不過這就是後話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