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君:虎年話虎

香落塵外作伴結廬 發佈 2022-12-21T22:16:18.251891+00:00

按照民間的說法,作為十二生肖之一的老虎,既有吉祥的一面,也有讓人敬畏甚至厭惡的一面。..從老虎的威猛外形來看,據說能辟邪,如小孩子戴的虎頭帽,穿的虎頭鞋,既可愛,又寓意美好。



虎年話虎壬寅虎年已過去多半,今天就來說說老虎。按照民間的說法,作為十二生肖之一的老虎,既有吉祥的一面,也有讓人敬畏甚至厭惡的一面。我們習慣於將生肖中虛擬的虎與自然界真實的虎拿來對比和互補。可以說,老虎是集正義與邪惡於一身的。虎虎生風、虎頭虎腦,比喻人們的生氣,…..從老虎的威猛外形來看,據說能辟邪,如小孩子戴的虎頭帽,穿的虎頭鞋,既可愛,又寓意美好。虎又能為惡,狐假虎威、為虎作倀與扯虎皮拉大旗一樣,借指依仗別人的實力來蒙蔽他人或者仗勢欺人,再比如形容某人壞事做絕,為「惡貫滿盈」。貫,專指虎的小胃,「胃中諸肉皆化,而惟爪甲不化,爪甲入胃中,則惡貫滿矣,故囹圄名曰『貫城』雲。」最嚴重的是孔子曾經說過的「苛政猛於虎也。」那其實是人禍了。除了惡虎會亂咬人,也還有義虎……而且,老虎也是怕人的。「蘇子由傳孟德事,謂虎不食不畏己者。」從古代的地理方位來看,六獸之一的白虎,其實也有守護之功,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若是建築,處於右側的白虎位一定比左側的青龍位稍低,起到壓制的作用,這在中國傳統建築中是必須遵循的法則。《詩經》中的舞者,「碩人俁俁,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在軍隊作戰的時候,虎賁指英勇之師;虎符,是君王調動軍隊的憑信之一;將軍的營帳稱為「虎帳」;「虎韔鏤膺」,指的是虎皮弓囊金色馬帶;也有虎旗,起到威武和震懾的作用。

總之,人們對老虎的好感似乎更多。壬寅年,按民間六十花甲子的說法,為天干地支紀年,納音五行屬金,壬寅癸卯金箔金。在這兩年,若是立春後生的小孩,被認為是金命,金還有強弱之分,像金箔金乃是塗在表面的那層金,不算強勢。而壬寅則被稱為太歲。以干支五行而言,壬為水,寅為木為虎,則為水虎——照例還有金、木、水、火之虎類。小時候,我常見四鄰來找外公,詢問來年年成如何?是否天旱或是水澇?蟲災重不?適合種哪種莊稼?餵哪種牲畜?來作為勞動的參考。外公就會捧出幾本書,如黃曆、長曆通書之類,然後講解。比如壬寅年「七日得辛,三屠共豬,八龍治水,十馬運糧,五牛耕田,八壬共二丙,一姑把蠶,蠶吃六葉。」這內容大多隱晦難懂。比如「七日得辛」 預示著今年七成收穫。其實它的本意是說正月初七逢辛,辛為金。八壬共二丙,被說成是八人分二餅,預示糧食緊張。本來是指初八為壬辰,初二為丙戌。三屠共豬,也是這種情況,初三丁亥,亥為豬,說成是三人宰殺一頭豬,所以豬肉價貴。同樣,八龍治水,辰為龍,初八的龍而已,就被附會成雨水多。今年來看,哪裡雨水多了?普遍乾旱,才造成的酷暑。再說,十馬運糧,預示糧食豐收,與八人共二餅,不是前後矛盾嗎?我曾對黃曆書的此類說法有過數年的留意和對比,十之八九都沒有應驗。後來覺得,這只是古老農耕文化的遺存,是先民們認識自然,年復一年的總結而已,所謂見仁見智,就看怎麼理解而已。這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從古至今,無論是區域還是環境都產生了巨大變化,焉能與現在的長江兩岸、黃河南北的耕作方式對照?

儘管這些民俗,現在看起來不合時宜,但也還有了解的必要,不可全部斥之為迷信。比如夏季什麼時間入伏?曆書上是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計算為初伏,一般情況下,每十天為一伏。至於為什麼要選庚日?這就是我們先祖們的智慧了,在《易經》中就有「先庚三日,後庚三日」的說法,同樣值得我們去探討。在立秋之前,遇到有四個庚日,則中伏為十天,五個庚日則為二十天。以今年為例,六月二十一號,農曆五月二十三為夏至,第三個庚日為七月十六日,農曆六月十八,則從此日起為一伏(初伏);二十六號庚辰為二伏;在八月七日立秋之前的五號為庚寅,期間有五庚,所以中伏為二十天,一直到八月十五日,農曆七月十八結束,才到末伏。大凡處暑節氣一過,天氣就轉涼了,今年也是如此。民間尚有「處暑有雨十八遭」的說法,即處暑那天下雨,接下來雨水會很多,天氣會很涼快。今年的降溫也是從處暑後開始的。

至於冬季數九的計算方法,則是從冬至開始,每九天一數,從一九數到九九,則春暖花開了。再回到老虎的話題,今年我們是深深地領教了「秋老虎」的威力。儘管有「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這樣的農諺可以參考,今年立秋前二日才進入三伏,為秋包伏,「熱不過三伏」,所以炎熱還是能想像的。雖然有立秋之日不下雨,預示著可能面臨的天旱和曬「二十四個秋老虎」的考驗,今年正好立秋和處暑的時刻都沒有下雨,只是沒想到這秋老虎代表的酷熱是如此的威猛! 古人中有老虎避瘧的說法,不過有人嘗試過,似乎沒有什麼效果。我倒是但願威猛的老虎能驅走這世間可惡的一切……壬寅年中秋前一日——寫於2022年9月9日


*




*作者:

康君:祖籍仁壽縣,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致力於民俗、古蹟、人文、鄉賢等事跡的挖掘及文獻資料的整理。業餘時間愛好寫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