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筆記043——劉章除諸呂立頭功,劉襄因小失大丟皇位

毛博論投資 發佈 2022-12-22T01:39:48.813097+00:00

平曰:「王欲發兵,非有漢虎符驗也。〔應劭曰:銅虎符第一至第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

【原文】諸呂欲為亂,畏大臣絳、灌等,未敢發。朱虛侯以呂祿女為婦,故知其謀,乃陰令人告其兄齊王,欲令發兵西,朱虛侯、東牟侯為內應,以誅諸呂,立齊王為帝。齊王乃與其舅駟鈞、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陰謀發兵。齊相召平弗聽。〔班表:諸侯王,高祖初置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眾官,如漢朝。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武帝分漢內史為左右,後又更右為京兆尹,左為馮翊,中為執金吾,郎中令為光祿勛;故王國如故,損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僕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綏和元年,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康曰:廣陵人召平與東陵侯召平及此召平,凡三人。此召平之子奴,以平死事封黎侯,見功臣表。召,與邵同。姓譜:駟,鄭七穆駟氏之後。祝,周武王封黃帝之後於祝,後以為氏。〕八月,丙午,齊王欲使人誅相;相聞之,乃發卒衛王宮。魏勃紿邵【章:甲十五行本"邵"作"召";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平曰:"王欲發兵,非有漢虎符驗也。〔應劭曰:銅虎符第一至第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張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從簡易也。予據史記文帝紀:"三年九月,初與郡國守相銅虎符。"既有"初"字,則前乎文帝之時當未有銅虎符也。召平、魏勃事在三年之前,何緣有虎符發兵!班史於文紀三年,只書"初與郡守為銅虎符",汰去"國相"二字。溫公則但書勃語於此,而文紀不復書,豈亦有疑於此邪?〕而相君圍王固善,勃請為君將兵衛王。"〔為,於偽翻。〕召平信之。勃既將兵,遂圍相府;召平自殺。於是齊王以駟鈞為相,魏勃為將軍,祝午為內史,悉發國中兵。

【翻譯】諸呂打算作亂,因懼怕大臣周勃、灌嬰等人,未敢貿然行事。朱虛侯劉章娶呂祿之女為妻,所以得知呂氏的陰謀,就暗中派人告知其兄齊王劉襄,讓齊王統兵西征,朱虛侯、東牟侯為他做內應,圖謀誅除呂氏,立齊王為皇帝。齊王就與他舅父駟鈞、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暗中密謀發兵。齊相召平反對舉兵。八月,丙午(二十六日),齊王準備派人殺國相召平;召平得知,就發兵包圍了王宮。魏勃欺騙召平說:「齊王沒有漢朝廷的發兵虎符,就要發兵,這是違法的。您發兵包圍了齊王本是對的,我請求為您帶兵入宮軟禁齊王。」召平信以為真,讓魏勃指揮軍隊。魏勃掌握統兵權之後,就命令包圍相府;召平自殺。於是,齊王命駟鈞為相,魏勃為將軍,祝午為內史,徵發齊國的全部兵員。

【解析】諸呂手握大權後,是要謀反自己稱帝?還是要大肆屠戮劉氏子弟和功臣集團?果真如此,呂祿又怎麼會在酈寄獻計後想把北軍交給周勃統率,賈壽又怎麼會批評呂產不早些去封國呢?既然怕灌嬰壞自己的事,又怎麼會把兵權交給灌嬰,讓他征討齊王?反對呂氏交出兵權的明顯是呂嬃。呂嬃確實可能對和自己有仇的大臣動手,但諸呂謀反應該是無中生有之事,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即使是謀反,這種事又怎麼會告訴呂祿之女呢?她能發揮什麼作用,還是有什麼風險告知她可以提前避開?

劉章讓劉襄出兵,是因為呂后剛剛去世,呂氏根基不穩。如果諸呂真的是怕周勃、灌嬰而不敢發動,劉章就應該就近先找周勃等大臣商量對策,而不是直接通知劉襄,並意圖立他為帝。立劉襄為帝肯定需要大臣支持的,需要先溝通好。

召平之子奴,以平死事封黎侯,這就表明齊相召平不是呂后的人,召平反對出兵是忠於朝廷的行為。政變成功後魯王張偃都被廢了,如果召平是呂后的人,不可能不清算,反而因此給他兒子封侯。也正是因為召平是朝廷的人,不是呂后派來監視齊王的人,所以看人方面有所欠缺。召平之亡,在交友不慎,不識人心。齊王發兵謀反,一旦成功稱帝就是擁立之功,可以封侯拜將。根據《史記·齊悼惠王世家》記載,及悼惠王卒而哀王立,勃用事,重於齊相。召平在齊國權力更大,但魏勃更受齊哀王信任。「齊王既聞此計,乃與其舅父駟鈞、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陰謀發兵。」魏勃是齊王發兵的知情者、參與者、支持者。魏勃雖然是從曹參的門客開始起步,經曹參推薦得到劉肥的賞識,看事也有獨到的見解,卻不是一個忠於朝廷的人。把軍權交給一個不值得信任的人,自己陷入險境也就是可以預料的了。當然,齊王未必會殺了召平。但召平沒有盡到齊相的職責,倘若不自殺,也許後面會受到朝廷的懲罰。

齊王起兵,後面使得灌嬰帶領軍隊討伐,事實上分散了諸呂的兵權,對於平定諸呂之亂是有幫助的。因而,魏勃也是平定諸呂叛亂的一個重要人物。

【原文】 使祝午東詐琅邪王曰:〔琅邪王,劉澤也。三年,割齊琅邪封之。〕"呂氏作亂,齊王發兵欲西誅之。齊王自以年少,不習兵革之事,願舉國委大王。大王,自高帝將也;〔言澤自高帝時為將。〕請大王幸之臨菑,見齊王計事。"〔臨菑,即古營丘,齊國所都。〕琅邪王信之,西馳見齊王。齊王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盡發琅邪國兵,並將之。〔考異曰:史記澤世家、漢書傳,皆以為澤與齊王合謀;蓋誤。今從史記呂后本紀、齊王世家、漢書呂后紀、齊王傳。〕琅邪王說齊王曰:"大王,高皇帝適長孫也,當立;〔適,讀曰嫡。齊王襄,悼惠王之子,高帝之長孫也。長,知兩翻;下同。〕今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澤於劉氏最為長年,大臣固待澤決計。今大王留臣,無為也,不如使我入關計事。"齊王以為然,乃益具車送琅邪王。琅邪王既行,齊遂舉兵西攻濟南;〔濟南本屬齊,元年割以封呂台;台卒,產嗣封。〕遺諸侯王書,〔遺,於季翻。〕陳諸呂之罪,欲舉兵誅之。

【翻譯】齊王派祝午到東面的琅邪國,欺騙琅邪王劉澤說:「呂氏在京中發動變亂,齊王發兵,準備西入關中誅除呂氏。齊王因為自己年輕,又不懂得軍旅戰陣之事,自願把整個齊國聽命於大王的指揮。大王您在高祖時就已統兵為將,富有軍事經驗;請大王光臨齊都臨淄,與齊王面商大事。」琅邪王信以為真,迅速趕往臨淄見齊王。齊王乘機扣留了琅邪王,而指令祝午全部徵發琅邪國的兵員,一併由自己統領。琅邪王對齊王說:「大王是高皇帝的嫡長孫,應當立為皇帝;現在朝中大臣對立誰為帝猶豫不定,而我在劉氏宗室中年齡最大,大臣們本當等著由我決定擇立皇帝的大計。現在大王留我在此處,我無所作為,不如讓我入關計議立帝之事。」齊王認為他說得有道理,就準備了許多車輛為琅邪王送行。琅邪王走後,齊王就出兵向西攻濟南國;齊王還致書於各諸侯王,歷數呂氏的罪狀,表明自己起兵滅呂的決心。

【解析】公元前193年,劉肥當齊王時將城陽郡割讓給魯元公主,前188年,齊王劉襄繼位,前187年被迫將濟南郡割讓給呂台。前181年,呂后將齊國的琅琊郡割讓給了劉澤。前180年,呂后去世。這個時候劉澤掌管琅琊不久,齊王劉襄影響力還在,有能力重新掌握,所以劉襄選擇了智取;濟南郡已經被呂氏經營多年,只能武力奪取了。奪回兩郡後的問題只在於漢皇室的承認而已。當劉襄打算起兵奪取帝位時,也就不在於皇室的認可問題了,於是選擇了先拿回琅琊郡,再拿回濟南郡。

但是,劉澤是劉邦的遠房堂兄弟,是劉襄的爺爺輩。劉襄只想到要拿回本屬於自己的封地,卻沒有想過如何拉攏劉澤,至少是化解劉澤的不滿。如果劉襄真的志在天下,就不應該在意一個小小的琅琊郡。而是應該允諾事成後,將當時呂氏占據的燕國、趙國、梁國分給劉澤,請劉澤全力輔佐自己。同為劉氏族人,而且有利益的誘惑,肯定是可以做到的。可惜,劉襄的格局終歸還是小了,採取了最下策,欺騙劉澤,讓兩人心生罅隙。欺騙了劉澤就罷了,當劉澤說願意以德報怨替他效力時,居然輕易就相信了,只能說是天真了。既然得罪了劉澤,那就請劉澤在齊王府靜養一陣子,等自己把大局搞定再放他出去。劉襄給了劉澤什麼好處,劉澤一個爺爺輩要去為他奔走。這一放,讓劉襄兄弟的辛苦給人做了嫁衣。

【原文】相國呂產等聞之,乃遣潁陰侯灌嬰將兵擊之。〔班志,潁陰縣屬潁川郡。〕灌嬰至滎陽,謀曰:"諸呂擁兵關中,欲危劉氏而自立。今我破齊還報,此益呂氏之資也。"乃留屯滎陽,使使諭齊王及諸侯與連和,以待呂氏變,共誅之。齊王聞之,乃還兵西界待約。

【翻譯】相國呂產等人聞訊齊王舉兵,就派潁陰侯灌嬰統兵征伐。灌嬰率軍行至滎陽,與其部下計議說:「呂氏在關中手握重兵,圖謀篡奪劉氏天下,自立為帝。如果我們現在打敗齊軍,回報朝廷,這就增強了呂氏的力量。」於是,灌嬰就在滎陽屯兵據守,並派人告知齊王和諸侯,約定互相聯合,靜待呂氏發起變亂,即一同誅滅呂氏。齊王得知此意,就退兵到齊國的西部邊界,待機而動。

【解析】灌嬰跟從劉邦較少,也屬於豐沛功臣集團,陳平初加入劉邦陣營時,和周勃一起舉報陳平的就有灌嬰,漢初十八功臣灌嬰排名第九。那麼,為什麼呂祿會派灌嬰帶兵抵抗劉襄呢?因為呂氏子弟都是後來提拔上去的,沒有帶兵經驗,戰場打仗還是得用能取勝的人,倘若打敗了追究責任就是自己的損失了。而灌嬰和劉襄倘若真的開戰,那呂氏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在朝中功臣、呂氏、劉氏等各方力量的平衡中,灌嬰獲得了部分兵權,而且呂氏肯定會派人監軍。呂氏沒有計算到的是,灌嬰會領軍在外觀望,間接削弱了呂氏掌握的軍事力量。

灌嬰也是有政治智慧的,不打不撤,只是告訴齊王你們現在師出無名,等呂氏真的反叛了才好出兵,現在我們手裡掌握了軍隊,就不怕呂氏謀反了,於是和齊王等諸侯王在齊國西部邊界對陣。

【原文】呂祿、呂產欲作亂,內憚張侯、朱虛等,外畏齊、楚兵;又恐灌嬰畔之,欲待灌嬰兵與齊合而發,猶豫未決。

【翻譯】呂祿、呂產想發起變亂,但內懼朝中絳侯周勃、朱虛侯劉章等人,外怕齊國和楚國等宗室諸王的重兵,又恐手握軍權的灌嬰背叛呂氏,打算等灌嬰所率漢兵與齊軍交戰之後再動手,所以猶豫未決。

【解析】莫須有的罪名。難道說呂氏本來沒反的打算,既然劉襄已經起兵了,那就反給你們看,給他們正當的起兵理由。這就是小孩子賭氣的行為了。如果真的打算謀反,那肯定要準備好,第一就是自己手中掌握軍權,這都擔心灌嬰背叛了,這能謀反麼,一旦謀反,第二天灌嬰和劉氏諸侯王的軍隊就會向長安進發。

【原文】 當是時,濟川王太、淮陽王武、常山王朝及魯王張偃皆年少,未之國,居長安;趙王祿、梁王產各將兵居南、北軍;皆呂氏之人也。列侯群臣莫自堅其命。

【翻譯】此時,濟川王劉太、淮陽王劉武、常山王劉朝及魯王張偃,都年幼,沒有就職於封地,居住於長安;趙王呂祿、梁王呂產分別統率南軍和北軍,都是呂氏一黨。列侯群臣沒有人能自保安全。

【解析】列侯群臣沒有人能自保安全不是因為劉太、劉武、劉朝、張偃沒有去封地,主要是因為南軍和北軍在呂氏手中。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是因為刀在別人手中。

【原文】太尉絳侯勃不得主兵。曲周侯酈商老病,〔班志,曲周縣屬廣平國。〕其子寄與呂祿善。絳侯乃與丞相陳平謀,使人劫酈商,令其子寄往紿說呂祿曰:"高帝與呂后共定天下,劉氏所立九王,〔楚王交,高祖弟。代王恆、淮南王長,高祖子。吳王濞,高祖侄。琅邪王澤,劉氏疏屬。齊王襄,高祖孫。常山王朝、淮陽武、濟川王太,惠帝子。說,式芮翻。〕呂氏所立三王,〔梁王呂產,趙王呂祿,燕王呂通也。〕皆大臣之議,事已布告諸侯,【章:甲十五行本重"諸侯"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皆以為宜。今太后崩,帝少,而足下佩趙王印,不急之國守藩,乃為上將,將兵留此,為大臣諸侯所疑。足下何不歸將印,以兵屬太尉;〔屬,之欲翻;下同。〕請梁王歸相國印,與大臣盟而之國。齊兵必罷,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萬世之利也。"〔而王,於況翻。〕呂祿信然其計,欲以兵屬太尉;使人報呂產及諸呂老人,或以為便,或曰不便,計猶豫未有所決。

【翻譯】太尉絳侯周勃手中沒有軍權。曲周侯酈商年老有病,其子酈寄與呂祿交好。絳侯就與丞相陳平商定一個計策,派人劫持了酈商,讓他兒子酈寄去欺騙呂祿說:「高帝與呂后共同安定天下,立劉氏九人為諸侯王,立呂氏三人為諸侯王,都是經過朝廷大臣議定的,並已向天下諸侯公開宣布,諸侯都認為理應如此。現在太后駕崩,皇帝年幼,您身佩趙王大印,不立即返回封國鎮守,卻出任上將,率兵留在京師,必然會受到大臣和諸侯王的猜忌。您為何不交出將印,把軍權還給太尉,請梁王歸還相國大印給朝廷,您二人與朝廷大臣盟誓後各歸封國?這樣,齊兵必會撤走,大臣也得以心安,您高枕無憂地去做方圓千里的一國之王,這是造福於子孫萬代的事。」呂祿相信了酈寄的計謀,想把軍隊交給太尉統率;派人把這個打算告知呂產及呂氏長輩,有人同意,有人反對,計策猶豫未決。

【解析】政局混亂的時候,沒有軍權就沒有安全感,沒有主動權。酈商在漢初十八功臣排名第六,也是豐沛功臣集團的。但他兒子講朋友義氣,不願意做對不起呂祿的事。於是,酈商就和周勃他們演了一出苦肉計,逼酈商想法子讓呂祿交出北軍兵權。

酈商勸說呂祿的理由就是:劉襄他們出兵就是因為趙王呂祿不返回封地,在京城掌握重兵,擔心呂祿對劉氏皇族不利。只要呂氏把軍權交出去了,回到封地,沒有了謀反的能力,諸侯王也就安心了。如果呂氏在呂后剛去世的時候就去自己的封地,將軍政大權交給功臣集團會如何?諸侯王還有起兵的理由麼?沒有了!唯一的憂慮皇帝太小了,就是功臣集團可能藉助年輕皇帝的手將呂氏的封地給奪回去。當然,貪戀權力也是一個問題。即使是呂后臨死前讓他們放手,他們當時也未必願意放手,至少長輩他們的長輩呂嬃肯定不願意。只有當諸侯王起兵了,才可能意識到放手回封地也有好處。

【原文】呂祿信酈寄,時與出遊獵,過其姑呂嬃。嬃大怒曰:〔嬃,呂后之妹,樊噲之妻;於祿,姑也。過,工禾翻。〕"若為將而棄軍,呂氏今無處矣!"乃悉出珠玉、寶器散堂下,曰:"毋為他人守也!"

【翻譯】呂祿信任酈寄,經常結伴外出遊獵,途中曾前往拜見其姑母呂嬃。呂嬃大怒說:「你身為上將而輕易地離軍遊獵,呂氏如今將無處容身了!」呂嬃把家中的珠玉、寶器全拿出來,拋散到堂下,說:「不要為別人守著這些東西了!」

【解析】一計不成,再生一計。那就是讓酈寄邀請呂祿離開兵營外出打獵,周勃趁機奪取兵權。因為周勃本來就是太尉,而且帶兵打仗也積累了軍中威望,假借皇帝命令、及時把不服的將領殺了,肯定是有機會的。呂嬃比呂祿更有政治智慧,當她看到呂祿離開軍營也就知道呂氏要完了,所以大罵呂祿,這一計又沒起作用。

【原文】九月,庚申旦,〔考異曰:史記本紀,"八月庚申旦"上有"八月丙午"。漢書高后紀亦云"八月庚申"。今以長曆推之,下"八月"當為"九月"。〕平陽侯窋行御史大夫事,見相國產計事。郎中令賈壽使從齊來,〔姓譜:周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於賈城,子孫以國為氏。又,晉大夫賈季食邑於賈,其後以邑為氏。〕因數產曰:"王不早之國;今雖欲行,尚可得耶!"〔數,所具翻。〕具以灌嬰與齊、楚合從欲誅諸呂告產,〔師古曰:齊、楚俱在山東,連兵西鄉,欲誅諸呂,亦猶六國為從以敵秦,故謂之合從也。從,子容翻。〕且趣產急入宮。〔趣,讀曰促。〕平陽侯頗聞其語,馳告丞相、太尉。

【翻譯】九月,庚申(初十)清晨,行使御史大夫職權的平陽侯曹窋,前來與相國呂產議事。郎中令賈壽出使齊國返回,批評呂產說:「大王不早些去封國,現在即便是想去,還能夠嗎!」賈壽把灌嬰已與齊、楚兩國聯合欲誅滅呂氏的事告訴了呂產,並且催呂產迅速入據皇宮,設法自保。平陽侯曹窋聽到了賈壽的話,快馬加鞭,趕來向丞相和太尉報告。

【解析】賈壽的建議促發了周勃奪取兵權。賈壽是出使齊國回來,應該是去齊國談判的,同時收集情報。談判的結果就是呂氏現在返回封國也不行了,因為劉襄出兵是想當皇帝的,不是為了消除呂氏的威脅。談判時劉襄一定會提出呂氏無法接受的條件,譬如完全放棄兵權和封地,逼呂氏拼死一搏。賈壽的建議客觀講也不過分,讓呂氏自保而已。策略就是和皇帝待在一起,占據大義,這個時候誰要對付他就是對付皇帝。一般將士是不敢謀反的。

西漢時丞相、御史大夫並稱,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合稱二府。凡軍國大計,皇帝常和丞相、御史大夫共同議決。丞相位缺,一般都是由御史大夫直接升任。御史和皇帝親近,所以群臣奏事須由他向上轉達,皇帝下詔書,則先下御史,再達丞相、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常常利用御史大夫督察和牽制丞相。曹窋是御史大夫,所以知道了呂產的計劃,並立馬通知了周勃。

【原文】太尉欲入北軍,不得入。襄平侯紀尚符節,乃令持節矯內太尉北軍。〔班志,襄平縣屬遼東郡。張晏曰:紀通,紀信子也。尚,主也;今符節令也。晉灼曰:紀信焚死,不見其後。功臣表云:通,紀成之子,以成死事故封侯。貢父曰:漢祖以善用人得天下,豈忘紀信之功哉!疑成者,即信之一名也。通尚符節,故使持節矯以帝命內勃北軍。內,讀曰納。〕太尉復令酈寄與典客劉揭先說呂祿曰:〔復,扶又翻。班志:典客,秦官,掌諸侯、歸義蠻夷;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揭,音竭。〕"帝使太尉守北軍,欲足下之國。急歸將印,辭去!不然,禍且起。"呂祿以為酈況不欺己,遂解印屬典客,而以兵授太尉。太尉至軍,呂祿已去。太尉入軍門,行令軍中曰:"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師古曰:袒者,脫衣袖而肉袒也;左、右袒者,偏脫其一耳。袒,徒旱翻。鄭氏注覲禮云:凡為禮事者左袒;若請罪待刑則右袒。〕軍中皆左袒。太尉遂將北軍;然尚有南軍。丞相平乃召朱虛侯章佐太尉;太尉令朱虛侯監軍門,〔監,古銜翻。〕令平陽侯告衛尉:"毋入相國產殿門!"〔衛尉,掌宮門衛屯兵。平陽侯時為御史大夫,蓋將丞相之命以告衛尉,使毋納產也。〕

【翻譯】太尉想進入北軍營壘,但被阻止不得入內。襄平侯紀通負責典掌皇帝符節,太尉便命令他持節,偽稱奉皇帝之命允許太尉進入北軍營壘。太尉又命令酈寄和典客劉揭先去勸說呂祿:「皇帝指派太尉代行北軍指揮職務,要您前去封國。立即交出將印,告辭赴國!否則,將有禍事發生!」呂祿認為酈寄不會欺騙自己,就解下將軍印綬交給典客劉揭,而把北軍交給太尉指揮。太尉進入北軍時,呂祿已經離去。太尉進入軍門,下令軍中說:「擁護呂氏的袒露右臂膀,擁護劉氏的袒露左臂膀!」軍中將士全都袒露左臂膀。太尉就這樣取得了北軍的指揮權。但是,還有南軍未被控制。丞相陳平召來朱虛侯劉章輔佐太尉。太尉令朱虛侯監守軍門,又令平陽侯曹窋告訴統率宮門禁衛軍的衛尉說:「不許相國呂產進入殿門!」

【解析】紀通是功臣紀成的兒子,也屬於功臣集團。他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掌握了皇帝符節,在關鍵時刻可以假傳皇命。周勃奪取兵權的過程有一個問題,酈寄說皇帝指派周勃接管呂祿的兵權,他就信了?這個皇帝明顯沒有執政掌權,否則功臣也就不用擔心了,諸侯王起兵也沒有理由了。而且皇帝是親近呂家的,這麼大的事不和呂家兄弟商量的麼?酈寄應該是說,有人舉報呂氏謀反,皇帝已經起疑了,呂祿在不交出將印返回封國,可能就要被殺了。只能說呂祿太蠢了。

周勃奪取北軍軍權後,就讓曹窋藉助御史大夫的身份阻止呂產見到皇帝。呂產是掌握南軍的,是衛尉的頂頭上司,讓衛尉阻止呂產進宮是不合理、不可能的,一定是藉助了皇命。

【原文】呂產不知呂祿已去北軍,乃入未央宮,欲為亂。至殿門,弗得入,徘徊往來。平陽侯恐弗勝,馳語太尉。〔語,牛倨翻。〕太尉尚恐不勝諸呂,未敢公言誅之,乃謂朱虛侯曰:"急入宮衛帝!"朱虛侯請卒,太尉予卒千餘人。〔予,讀曰與。〕入未央宮門,見產廷中。日哺時,〔申時食為哺。哺,奔謨翻。〕遂擊產;產走。天風大起,以故其從官亂,莫敢斗;逐產,殺之郎中府吏廁中。〔如淳曰:郎中令,掌宮殿門戶,故府在宮中。從,才用翻。〕朱虛侯已殺產,帝命謁者持節勞朱虛侯。〔勞,力到翻。〕朱虛侯欲奪其節,謁者不肯。朱虛侯則從與載,因節信馳走,〔師古曰:因謁者所持之節,用為信也。章與謁者同車,故為門者所信,得入長樂宮。〕斬長樂衛尉呂更始。〔更,工衡翻。〕還,馳入北軍報太尉,太尉起拜賀。朱虛侯曰:"所患獨呂產;今已誅,天下定矣!"遂遣人分部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分,扶問翻。〕辛酉,捕斬呂祿而笞殺呂嬃,使人誅燕王呂通而廢魯王張偃。戊辰,徙濟川王王梁。〔呂產既誅,故徙太王梁。〕遣朱虛侯章以誅諸呂事告齊王,令罷兵。

【翻譯】呂產不知呂祿已離開北軍,進入未央宮,準備作亂。呂產來到殿門前,無法入內,在殿門外徘徊往來。平陽侯曹窋恐怕難以制止呂產入宮,策馬告知太尉。太尉還怕未必能戰勝諸呂,沒敢公開宣稱誅除呂氏,就對朱虛侯劉章說:「立即入宮保衛皇帝!」朱虛侯請求派兵同往,太尉撥給他一千多士兵。朱虛侯進入未央宮門,見到呂產正在廷中。時近傍晚,朱虛侯立即率兵向呂產衝擊,呂產逃走。天空狂風大作,因此呂產所帶黨羽親信慌亂,都不敢接戰搏鬥;朱虛侯等人追逐呂產,在郎中府的廁所中將呂產殺死。朱虛侯已殺呂產,皇帝派謁者持皇帝符節前來慰勞朱虛侯。朱虛侯要奪皇帝符節,謁者不放手,朱虛侯就與持節的謁者共乘一車,憑著皇帝符節,驅車疾馳,斬長樂衛尉呂更始。事畢返回,馳入北軍,報知太尉。太尉起立向朱虛侯拜賀說:「最令人擔憂的就是呂產。現在呂產被殺,天下已定!」於是,太尉派人分頭逮捕所有呂氏男女,不論老小一律處斬。辛酉(十一日),捕斬呂祿,將呂嬃亂棒打死,派人殺燕王呂通,廢除魯王張偃。戊辰(十八日),改封濟川王劉太為梁王,派朱虛侯劉章去告知齊王,呂氏已被誅滅,令齊罷兵。

【解析】阻止呂產進宮的理由無非就是皇帝身體不適,相國改日再進宮吧。呂產又覺得事情緊急,在未央宮門口一會想闖進去面聖,一會又想回去改天,猶豫不決,所以走來走去。曹窋擔心呂產闖進去,就通知了周勃。周勃雖然掌握了北軍,但禁衛軍還在呂產手中,隨時可以進入未央宮,沒有必勝把握,不敢和呂氏撕破臉。劉章本來就是呂后封的皇宮守衛將領,於是就讓劉章進宮和皇帝在一起,防止呂產見到皇帝。

劉章有自己的打算,擒賊先擒王,把呂產給除掉。由於劉章武力值高,又帶了一千士兵,呂產也沒有想到闖進未央宮,讓衛尉保護自己。當然,也可能呂產會疑慮皇帝和劉章聯合起來對付自己,不敢殊死一搏,進宮利用皇帝的力量。

殺了呂產後,皇帝派人慰勞劉章,應該是曹窋的建議。如果呂產沒死,皇帝大概率傾向呂家,既然已經死了,這件事就需要有個結論,那就是肯定劉章所作所為。劉章則借著皇帝符節繼續殺幾個重要的呂家人物。可以說,在這場政變中,劉章是立了頭功的,可惜勝利者書寫的歷史使得後人將功勞都算到了周勃和陳平身上。

謁者屬於盡忠職守的人,擔心劉章拿著皇帝符節為所欲為,只肯同去,不肯撒手。

呂產一死,呂家剩餘力量輕易就被滅了,可見南北軍的軍權確實是不能讓出去的。

【原文】灌嬰在滎陽,聞魏勃本教齊王舉兵,使使召魏勃至,責問之。勃曰:"失火之家,豈暇先言丈人而後救火乎!"因退立,股戰而栗,〔師古曰:言以社稷將危,故舉兵而正之,不暇待有詔命也。股,腳也。戰者,懼之甚也。栗,與栗同。〕恐不能言者,終無他語。灌將軍熟視笑曰:"人謂魏勃勇;妄庸人耳,何能為乎!"乃罷魏勃。灌嬰兵亦罷滎陽歸。

【翻譯】灌嬰駐紮滎陽,聞知魏勃原先教唆齊王舉兵,便派人召魏勃來見,加以責問。魏勃回答說:「家中失火的時候,哪有空閒時間先請示長輩而後才救火呢!」隨即退立一旁,兩腿顫抖不止,嚇得說不出話來,直到最後也說不出別的話,為自己辯解。灌將軍仔細審視魏勃,笑著說:「人說魏勃武勇,其實不過是個狂妄而平庸的人罷了,能有什麼作為呢!」於是赦免魏勃不加追究。灌嬰所統率的軍隊也從滎陽撤回長安。

【解析】灌嬰見魏勃的時候,朝中群臣已經決定推舉代王劉恆為帝了。面對灌嬰的責問,魏勃可以有兩種策略:一種就是勇武果斷,一種就是膽小怕事。但是灌嬰代表的是朝廷大臣,魏勃是齊王的心腹,如果魏勃表現好,要麼被灌嬰推薦給朝廷,要麼就會被除去,否則一個有傑出人才輔佐的諸侯王是很危險的。如果魏勃偽裝得自己能力不行,就可以消除灌嬰的顧慮。魏勃最終選擇了後者。至於史書上之後沒有魏勃的記載,是因為第二年齊哀王劉襄就死了。

【原文】班固贊曰:孝文時,天下以酈寄為賣友。〔言寄與祿友善,詭說之出遊,因奪其兵而誅之,是寄賣友也。〕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若寄父為功臣而又執劫;雖摧呂祿以安社稷,誼存君親可也。〔師古曰:周勃劫其父,令其子行說。予謂劫者,劫質也。蓋劫寄父商為質,諭以不行說祿將殺之也。蓋當時皆以寄為賣友,故固發明父子、朋友各有其倫,為人臣子者當知所緩急先後也。〕

【翻譯】班固贊曰:孝文帝時,天下人都批評酈寄出賣朋友。所謂出賣朋友,是指見利忘義。至於酈寄,他的父親本是漢室開國功臣,而且又被周勃等人劫持;酈寄的行為,雖使朋友呂祿被殺,卻安定了國家,顧全了君臣父子的倫理大義,還是可以的。

【解析】酈寄確實出賣了朋友,呂祿明顯沒有謀反的計劃。政變成功後,歷史上也沒有酈寄的記載,可見這不是酈寄主動的行為,否則也是一大功臣會加官進爵,而不應該是僅僅因為父親去世而承襲侯位。司馬光借用班固的評論,是為了發揚舍義取忠的精神。對於後世而言,要學習的不是忠君,而是忠於國家和人民,為了大義捨棄小義。

【原文】大臣相與陰謀曰:"少帝及梁、淮陽、恆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呂后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後宮,令孝惠子之,立以為後及諸王,以強呂氏。令皆已夷滅諸呂,而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長,知兩翻;下同。〕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或言:"齊王,高帝長孫,可立也。"大臣皆曰:"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幾,居衣翻。〕今齊王舅駟鈞,虎而冠;〔言駟鈞惡戾,如虎而著冠。〕即立齊王,復為呂氏矣。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言高帝見在諸子惟代王為最長也。見,賢遍翻。代王,高帝姬薄氏所生。薄姓,戰國已有之;風俗通:衛有賢人薄疑。〕且立長固順,況以仁孝聞天下乎!"乃相與共陰使人召代王。

【翻譯】諸位大臣暗地共同商量說:「少帝和梁王、淮陽王、恆山王,都不真是孝惠帝的兒子,當年呂后設計取他人的兒子,殺死他們的生母,把他們收養在後宮中,令孝惠帝認做兒子,立為繼承人和諸侯王,用來加強呂氏的力量。現在,呂氏已被滅族,但呂氏所立的人,很快就要長大,等他們掌握實權,我們恐怕都要被滅族!不如從諸侯王中另選最賢者立為皇帝。」有人說:「齊王,是高帝的長孫,可立他為帝。」大臣們都說:「呂氏正因為外戚強橫,幾乎危及皇帝宗廟,摧殘功臣,現在齊王的舅舅駟鈞,為人暴惡好像戴著冠帽的老虎,假若立齊王為帝,駟鈞一族就會成為第二個呂氏。代王是高帝在世諸子中年齡最大的一位,為人仁孝寬厚,太后薄氏一家謹慎溫良。立年長的本來就名正言順,更何況代王又以仁孝而聞名於天下呢!」於是,大臣們共同議定擁立代王為帝,並暗地派人召代王入京。

【解析】少帝和梁王、淮陽王、恆山王肯定都是漢惠帝的兒子。作為皇帝,不缺妻妾,怎麼可能沒有留下後人。古代是很看重血緣關係的,呂后就算要給張皇后找養子,也不至於去民間找其他人的兒子。大臣們之所以想換皇帝,是因為少帝身上流著呂氏血液,是呂氏教養長大的,比較親近呂家。呂家也沒有真心謀反,本質上是爭奪權力的政治鬥爭,擔心皇帝長大執政後秋後算帳。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有:朱虛侯首先斬呂產,於是太尉勃等乃得盡誅諸呂。而琅邪王亦從齊至長安。大臣議欲立齊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齊王母家駟鈞,惡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呂氏故幾亂天下,今又立齊王,是欲復為呂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長者;且代王又親高帝子,於今見在,且最為長。以子則順,以善人則大臣安。」於是大臣乃謀迎立代王,而遣朱虛侯以誅呂氏事告齊王,令罷兵。

琅邪王劉澤很聰明,知道憑藉自己在劉氏族中的影響力為自己爭取權益。這個影響力在推薦新帝這件事上發揮到極致。雖然按照古代宗法制度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本來是應該由劉襄繼承的。但是,推薦劉襄對劉澤就沒有多大意義了,且不說他對劉襄心中不滿,劉襄本來就是第一順位繼承人了,贊成的話劉襄也不會太念他的好,這場政變他也沒有多少功勞。推舉其他皇子就不一樣了,會感激劉澤的推薦。事後劉澤能成為燕王正是因為他力排眾議拒絕推薦劉襄。

劉澤是怎麼讓劉襄失去皇位的呢?要看大臣們最擔心什麼:外戚學習呂氏爭取權,功臣集團發動政變也就沒什麼意義了。所以劉澤就說齊王的舅舅駟鈞一族未來可能像呂氏一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