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可能已不是卡梅隆的興趣了

第十放映室 發佈 2022-12-22T13:23:47.955218+00:00

十三年後,再一次在影院看到潘多拉星的美景時,我在為之震撼之餘,不得不為卡梅隆感嘆一句:十三年了,真就是沒一個能打的。

千呼萬喚始出來,《阿凡達2》終於上映了。


十三年後,再一次在影院看到潘多拉星的美景時,我在為之震撼之餘,不得不為卡梅隆感嘆一句:


十三年了,真就是沒一個能打的。



《阿凡達2》的畫面效果已經完美地回答了這部電影為何要花十三年來製作了。


比起那些粗製濫造的跟風3D電影而言,卡梅隆對3D電影最大的貢獻,其實是在於他知道該如何恰到好處地呈現這種技術的獨特魅力。


在《阿凡達2》中,3D技術幾乎都被精準地用在刀刃上。所謂刀刃,一是大開大合的動作戲,潘多拉星獨特的生態構造,使得其動作戲施展空間極大,大開大合,上天入水,這些都亟需3D技術來錦上添花。



二是對新奇事物的展現,即使到了第二部,我們也可以明顯地意識到卡梅隆把電影創作中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重心都花在了設計新的視覺元素上,建築、生物、場景等各方面都塞進了很多新的內容。


讓觀眾既能獲得新鮮感,又能通過3D技術同時感知到這些虛構之物的真實感,其實才是最能帶來視覺快感的策略。



但另一方面,本片的票房卻沒有如事先預期的那樣大爆,十三年前萬人空巷、通宵排隊看《阿凡達》的盛況,顯然也是不可能再複製一次了。


《阿凡達2》首日票房預測是2.2億元,實際成績只有1.29億元。


最終票房預測從最開始的25億元,下調到後來的18億元,到如今更是縮水為10億元。


備受矚目的行業「救心丸」,為什麼就失效了呢?



一方面多少是因為這個上映檔期有些尷尬,防控政策放寬之後,疫情迎來新一輪的大爆發,導致大部分觀眾取消了原定的觀影計劃。


當然,這些外部原因雖然重要,卻並不根本,也很難被妥善地納入討論範圍。


歸根到底,劇情上的毀譽參半,才是《阿凡達2》遇冷的致命病根所在。


當初李安為了在《雙子殺手》中推行新技術,而造成劇情簡化的問題,其實卡梅隆同樣沒有找到妥善的解決之道。


《阿凡達2》承接上一部的故事結尾,人類殖民者通過複製記憶的模式,將本已死去的邁爾斯·庫里奇上校重新復活為了一名阿凡達。上校於是展開了對傑克·薩利等人的復仇。



已經繼任阿凡達族長之位的傑克,為了避免族人再度陷入戰爭的危險中,帶著妻兒舉家搬遷往海洋部落尋求政治庇護,展開新的生活。


但上校的窮追不捨打破了傑克一家得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傑克不得不再次挺身而出,與上校展開殊死搏鬥。


本片時長長達三個小時,故事內容卻並不複雜,而且處處充滿著「看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局」的陳舊套路。


以至於很多觀眾在最開始的震撼感消失之後,都會被這冗長而拖沓的敘事節奏摧毀觀影興致。



尤其是影片中,其實多個推動劇情前進的關鍵情節點,都有很大的邏輯漏洞。


比如上校作為一名軍人,為何非得追著傑克·薩利不放。要知道,軍方的最終目的是殖民,而不是了結這種私人恩怨。


而另一方的傑克,試圖解決爭端的辦法居然是扔下森林部落的人不管,帶著自家人跑路。如果上校有足夠的理智,很明顯會趁虛而入攻占森林部落,繼續完成第一部未盡的伐木大業。



但上校和傑克偏偏就是這麼不理智,他們一個堅信對方不遠萬里來這裡就是為了抓自己的,另一個堅信只要抓住對方,殖民大業就能順利推進。


雙方難道真的是因為伐木太累了,所以轉而開始探討「伐木累(family)」問題了嗎?



男主角傑克在這一部儼然是范·迪塞爾附體,張口閉口就是family(據說范廚師本人也會在《阿凡達》後續續集裡出演)。為了這個小家,傑克甚至不惜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地寄人籬下。


且不說傑克此舉和第一部里敢於站出來反抗自己原本種族立場的孤膽英雄形象天差地別,單就這一部的劇情來說,很明顯,這種政治避難策略是根本不起作用的,上校該找上門來,還是會找上門來。


自己沒辦法避難不說,還禍水東引,把海洋部落的人牽扯進來。無論怎麼想,本片中傑克的行為都不是那麼符合正常邏輯。


對比一下影片中另一個角色圖鯤帕亞坎,它經歷了母親被殺、不得不違背族群生存準則、被族群拋棄,再到毅然決然地選擇堅持自己的立場,在危急關頭搭救傑克一家。



可以看到,這個角色的人物弧光是非常完整且邏輯嚴密的,卡梅隆顯然並不缺乏寫好一個角色、編好劇本的水準和能力。


傑克這一角色之所以沒有被設計成功,恐怕更多是因為他成了卡梅隆用來引出「海洋世界」這一核心視覺觀念的工具人。


畢竟,除了想要向觀眾展示海洋世界的視覺奇觀之外,你找不到任何理由去解釋傑克的逃亡行為,以及他為何要努力學習海洋部落的生存方式。



這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影片後半段顯得極為拖沓。合理的電影敘事邏輯是故事帶動場面,情節推動奇觀。但《阿凡達2》顯然是反著來的,是奇觀先行,視效第一,故事則像是被反推出來的。


結尾部分大船沉入海底後一家人逃生的戲,能很明顯看出卡神在情節設計上有點偷懶。無論是船艙構造、逃生方式,還是兒子鼓勵父親要長憋一口氣再入水,都總不免讓人覺得是在重看《鐵達尼號》。二十多年前是傑克和露絲,二十多年後是傑克和兒子。



尤其是影片還採用了群像戲大於獨角戲的人物塑造模式,自始至終都沒有設立最核心的人物角色,敘事視角在傑克和他的幾個孩子身上反覆跳躍,讓觀眾很難代入進具體的角色中去,情感上的投入因此也就總是若即若離。


回想一下第一部,其劇情之所以相對出色,正是因為注重關鍵人物的塑造,傑克這個人物立場的轉變和身份的顛倒一直都是整部影片的核心矛盾衝突,而潘多拉星的奇觀展示則因此可以被合理化解釋為是傑克轉變立場的必須經歷。


反觀《阿凡達2》,雖然按照卡梅隆自己的話來說,這一部的核心主題是家庭和孩子,他也在很多處情節里都很有意識地想要強調出傑克二兒子洛阿克的叛逆心理和成長軌跡,但仔細回想一下,其實很多處決定劇情走向的關鍵情節點,矛盾落點偏偏又都不落在這個二兒子身上。



比如做出營救決定,召集海洋部落一起反攻的是父親傑克;在營救中不小心犧牲的是哥哥內特亞姆;從上校手裡救出小蜘蛛的是母親;最後在海底沉船中,幫助一家人脫困的又是妹妹……


第三幕營救戲裡,反而是這位被鋪墊最多的二兒子洛阿克,華彩部分最少。


其實,這一家子人的組成成分非常複雜,有親生兒子、有養女、有收留的人類後代……影片本可以圍繞著這一家庭的多元種族身份設置非常豐富的矛盾衝突點,但很可惜沒有。


所以,當全片不止一次地讓觀眾有一種心理預期沒得到滿足,一拳砸在棉花上的無力感時,自然就會覺得劇情冗長拖沓了。


這就使得當卡梅隆每次都想通過設計主角團解鎖新技能,獲得新的坐騎的戲份來讓觀眾激動一把時,觀眾的情緒都很難在瞬間被激發出來,總讓人感覺這種處理模式,不像電影,更像是風光宣傳片。



停工十三年後再重啟的卡梅隆,隱約讓我覺得他對講故事這件事情本身就已經不太有啥動力了。他甘願為了更新疊代特效技術而沉寂如此之久,這足以說明他真正在乎的是什麼了?


從導演本身的創作意圖來看,可能到如今,卡梅隆真正想展現的是他對工業技術的興趣,是他對「海洋」意像一如既往地迷戀,卻唯獨不是一個規規矩矩的、能夠討市場和觀眾歡心的故事。



但無論如何,總還是希望能有更多人選擇進影院看一看《阿凡達2》的。對於本片劇情上的吐槽再多再密,其實也很難掩蓋它在視聽層面上能帶來的最純粹而直接地觀賞快感的。


在技術上,卡梅隆依然誠意滿滿地向全世界觀眾展示著當下全球最頂尖的電影工業意味著的魅力。只不過,我們可能是時候要調整一下對他過於「神化」的期待。


很有可能,天才創作者的固執己見與率性而為才是屬於卡梅隆的必然,曠世奇作與票房神話,才是驚鴻一瞥的偶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