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醫學大師相繼離世:5個真相,不得不知

子熔zr 發佈 2022-12-22T13:56:15.993084+00:00

近一個月來,我國多位醫學大師相繼離世。12月20日,著名設計師、清華大學教授吳冠英,感染後離世,享年67歲。

近一個月來,我國多位醫學大師相繼離世。

他們是:

我國重症醫學的開拓者陳德昌先生;

我國著名胸心外科專家李澤堅先生;

我國風濕免疫學開拓者之一蔣明先生;

我國著名口腔醫學教育家王邦康先生;

我國著名藥劑學家魏樹禮先生;

我國著名醫學影像學家李果珍先生……

這些堪稱國寶級的專家,要麼是所擅長學科的奠基人,要麼是所醉心領域的領路者。

12月20日,著名設計師、清華大學教授吳冠英,感染後離世,享年67歲。


12月21日,演員王勁松發微博透露:他的媽媽因疫情去世,而93歲的父親也已經高燒4天…


除了祈禱父親能熬過去,他不知該怎麼辦。

中國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預測:今冬疫情感染率在10%-30%左右。而病死率預估在0.09%-0.16%之間。

即使只有0.01%,那落到個人身上也是一座大山。

但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終將面對現實:

無論放開還是清零,想要回到2019年之前,都不太可能。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要重新架構在新冠之上。

我們終將要學會和新冠共處。

所以在這個變動的時代,我們只能學會穩住自己。

認清現實,做好長足的準備,不斷的總結、糾錯,才能為自己謀求最大的安全感。

1.重症和死亡人群,不局限於老人,體現在各個年齡段。

雖然,目前流行的奧密克戎毒株,和過去既往流行的其他變異株相比,致病率有所減弱,但依然存在著重症和死亡的風險。

而且重症和死亡風險,在各個年齡段都會有所體現。

——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


2.最難的關口,不是感染高峰,而是重症高峰。

新冠這個病的特點,不是來就是重症,而是在感染5-7天後才出現重症。

所以,重症的高峰,會比感染高峰晚。

另外,感染新冠後引發的基礎疾病的加重,也有個時間過程。

綜合分析,未來一到兩周內,我們會迎來重症高峰。

——北大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王廣發


3.病毒在變異,疫苗保護力變弱,我們面臨重複感染的風險。

現在奧密克戎有多種亞型毒株,在感染一種亞型之後,還有可能感染另外一種亞型。

最終其可能像流感病毒一樣,具有季節性感染以及區域性感染的特徵。

人體在感染多種病毒亞型後,在免疫記憶壓力下,最終迫使病毒的毒力不斷下降。

目前,國內人群接種的第一批次疫苗,來自原始毒株。

病毒在經過多次變異之後,疫苗的保護效果越來越弱,很難阻止新冠病毒的再次感染。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


4.對於未知的事情,要心懷敬畏,而不是武斷。

新冠病毒發生變異是必然的,這不是以人類意願所決定的。

人類不是新冠病毒的唯一宿主,很多動物也是。

新冠病毒在動物身上的演變規律是怎樣的?

我們並不清楚。

千萬不要覺得新冠一定會越來越弱。

它的變異方向在人類社會也許是這樣的,也許不是這樣的。

如果動物身上出現一些對人類易感性更強的毒株,傳播速度也更快,同時致病力也更強了,我們真的要提高警惕。

總之,我們對新冠病毒要實事求是,既不能完全輕視它,也不要視為洪水猛獸。

從科學上真正了解它,認識它,再制定我們的策略,切忌拍腦袋,切忌憑空猜想。

——北大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王廣發


5.每個人,都要有思想準備,直面疫情起伏。

目前,我們處於第一輪疫情快速增長的階段。

隨著時間的推移,感染人數增加、快速上升的態勢會趨緩。

但是,一段時間後,隨著大規模社會活動,包括春運或各種社交活動的廣泛開展,可能還會有一輪新的疫情。

這種疫情波浪形的出現,最終可能形成一定的群體免疫屏障,發病率就會明顯下降。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


疫情三年,世事多變。

回想最開始,我們都以為新冠也如非典,會在某一刻突然消失不見。

但沒想到,我們走進了長疫情時代,沒人能真正逃脫。

疫情教會我們很多道理,也給我們很多慘痛教訓。

有些苦難我們無法逃避,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穩住自己。

穩住自己的健康,讓身體無病無恙。

穩住自己的情緒,在沸沸揚揚中安定的活著。

穩住自己的事業,維繫生活、養家餬口。

穩住自己的家庭,相親相愛、將心比心。

當前路已成定局,時代洪流里,我們只能去順應。

在順應中,嘗試著去把控自己的方向。

在順應中,過好自己的生活、活出精彩的人生。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疫情不會現在過去,但終將會過去。

如今走到最後一戰,願世人平安。

活在當下、穩住自己、笑看人生。

我們走進過最深的黑暗,終將看到最燦爛的陽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