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學筆記——腦梗死

影像科齊大夫 發佈 2022-12-22T23:30:02.020940+00:00

腦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繼發血栓形成,管腔狹窄、閉塞,腦組織缺血、壞死;分水嶺梗死,它是指發生在血管邊緣區之間的梗死,由於低灌注經常發生在血管邊界區,所以分水嶺梗死較常見.分水嶺有2種:1)、皮質分水嶺:位於 ACA/MCA 和 MCA/PCA的邊界區。

缺血性腦梗死

腦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繼發血栓形成,管腔狹窄、閉塞,腦組織缺血、壞死;急性發作的腦功能障礙

腦梗死分期及病生基礎

超急性期腦梗死(hyperacute infarction):發病<6小時

細胞毒性腦水腫;DWI高信號,ADC值降低

急性期腦梗死(acute infarction): 6-72小時

細胞毒性水腫、血管源性水腫早期;神經細胞髓鞘脫失,細胞凋亡,凝固性壞死;DWI極高信號,ADC值降低

亞急性期腦梗死(subacute infarction): 3-10天

血管源性水腫,DWI稍高信號,ADC值加正常化

小膠質細胞吞噬壞死組織,星形膠質細胞增生活躍進行修復,新生毛細血管形成。

慢性期腦梗死(chronic infarction):發病後11天起,可持續數月或數年

DWI呈低信號,ADC值升高,T2WI呈高信號。

壞死組織液化和清除,成一囊腔,周圍膠質疤痕和腦萎縮,少數有鈣化。

腦梗死的影像學表現

(一)超急性期腦梗死CT表現

發病<6小時,CT平掃診斷率較低。

診斷線索:

(1)動脈高密度征;

(2)局部腦腫脹;

(3)腦實質密度稍降低;以上徵象在較大動脈阻塞後出現機率較大

(4)窄窗寬利於檢出病灶

動脈高密度征:為大腦中動脈、頸內動脈、椎動脈或其他大動脈密度增高

島帶徵:島帶(島葉皮質、最外囊、屏狀 核)灰白質界面消失,豆狀核輪廓模糊或密度減低

(二)超急性和急性期腦梗死MRI表現

細胞毒性水腫:常規MRI可為陰性,擴散加權成像呈高信號,ADC值降低,灌注加權成像呈低灌注

血管源性水腫:細胞死亡、髓鞘脫失、血腦屏障破壞,T1、T2弛豫時間延長

DWI非常清楚的顯示了梗死的部位,所以DWI序列又稱為中風序列

(三)腦梗死演變的影像學表現

CT表現

腦質密度:>24小時後,閉塞血管供血區低密度,累及灰白質,大小和形狀與閉塞血管有關,少數可因再灌注而發生梗死區內出血即出血性腦梗塞;1~2周:均勻低密度,邊界較清,水腫和占位明顯;2~3周:水腫消失、吞噬細胞浸潤成為等密度,「模糊效應」;3天—6周:增強表現為呈腦回、斑片、團塊狀;1~2月:軟化灶;腦萎縮:腦室、腦溝擴大 ,梗死後1月後才出現

MRI表現(<24小時)

病變動脈流空信號消失,T1WI腦腫脹、T2WI高信號(>8小時),10~20%陰性

腦梗死:T1WI腦腫脹、T2WI高信號,DWI準確顯示腦梗死範圍

MRI表現(>24小時)

信號: 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2~3周「模糊效應」;1~2月軟化灶

水腫和占位: 1~2周最明顯

鄰近腦膜強化: 1~3天

腦實質強化:數周呈斑片、腦回樣

CT陰性,臨床診斷腦梗塞,需行MRI檢查:

1)、明確梗死灶

2)、確定缺血半暗帶(DWI+PWI)

CT灌注成像較磁共振灌注成像可更準確的定量評價腦血流灌注異常

(四)腦動脈性梗死分類

腦葉梗死←腦動脈皮質支:皮髓質同時累及,其分界模糊、消失

腔隙性腦梗死←腦動脈中央支:腦深部的低密度,邊緣模糊

分水嶺腦梗死←低血流灌註:分水嶺區域斑片狀低密度灶

1、腦葉性腦梗死

CT平掃:左小腦半球下面的後部呈低密度影,蚓部和延髓密度正常,說明小腦左側後下動脈半球支受累,而蚓支和延髓支未受累。腦梗死原因:動脈夾層(藍色箭頭)

MRI T2WI:小腦左側後下動脈(PICA)供血的全部區域,即小腦半球左側下部、蚓部和延髓均呈高信號,內緣較直,沒有越過中線。小腦後下動脈區(PICA)單側梗死總是有明顯的中線分界,因為小腦後下動脈蚓支沒有越過中線,呈矢狀行走

患者,女性,49歲。頭昏伴言語不清20小時。在腦橋水平的梗塞通常靠近中央,且很早就可見明確的邊界,因為基底動脈的分支呈矢狀走行,不越過中線

患者,男性,62歲。突發左下肢無力3天

臨床表現:右半視野急性視力喪失1天。CT平掃:左枕葉皮質深、淺層低密度影

患者,男性,65歲。頭昏伴視力障礙4天。MRI:右側海馬區長T1長T2信號

T2WI和DWI:右側大腦中動脈皮質支和內外側支豆紋動脈供應區高信號

MRA:右側大腦中動脈全程閉塞

2.腔隙性腦梗死

深部穿支動脈閉塞,引起的深部腦組織較小面積的缺血性壞死。病灶大小5-15mm

CT特點:腦深部的小片狀低密度區

MRI特點:敏感檢出小病灶,區分新舊病灶,確定責任病灶


MRI:雙側丘腦對稱性斑點狀長T1長T2信號

腔隙性腦梗死的鑑別診斷

1、陳舊性小出血灶鑑別:兩者在CT上,不易區分。MRI上血腫吸收後周邊可見含鐵血黃素沉著所形成的鐵環,具有特徵性,不難鑑別

2、腦變性、中毒和腦炎後期囊腔鑑別:這類囊腔類似腔隙性腦梗死,僅憑影像表現有時難以區別,鑑別診斷應當緊密結合臨床及其它資料綜合分析

同血管周圍間隙(VRS)鑑別:後者多見於基底節區下1/3,直徑一般不超過5mm,在MRI各序列上均與腦脊液等信號。而前者多位於基底節區上2/3,直徑多大於5mm,FLAIR:信號高於腦脊液

3、分水嶺區及分水嶺區腦梗塞

腦外分支分為兩類:中央支和皮質支,二者間不相銜接,不同血管未端分支和皮質支、中央支間形成血液供應相對薄弱區域,稱為分水嶺區

分水嶺梗死,它是指發生在血管邊緣區之間的梗死,由於低灌注經常發生在血管邊界區,所以分水嶺梗死較常見.分水嶺有2種:

1)、皮質分水嶺:位於 ACA/MCA 和 MCA/PCA的邊界區

2)、內部分水嶺:外組豆紋動脈與MCA穿支動脈之間或MCA/ACA深部白質邊界區

左、中圖MRI T2flair:左側大腦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分水嶺高信號

右圖MRIT1WI增強:右頸內動脈高信號,提示右頸內動脈閉塞

4、出血性腦梗死

缺血性腦梗死後,血管缺血損傷或壞死,閉塞血管再通,梗死區再灌注,產生再灌注損傷,出血性腦梗塞是慢性、少量 滲血;50%以上見於大面積腦梗塞

CT發現率相對低(急性出血敏感)

MRI是檢查出血性腦梗塞可靠手段

SWI是敏感的序列

CT平掃:右外側蒼白球及尾狀核頭部混雜密度

MRI GRE:混雜信號,而內側豆紋動脈和皮質支供應區未受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