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最後10道題

文野體育人 發佈 2022-12-23T05:38:44.293727+00:00

今天重新梳理的是《運動生理學》10道題,也是我們認為初試可能會涉及的相關知識點,融合了鄧樹勛老師《運動生理學》和王瑞元老師《運動生理學》2012版,供同學們查缺補漏。

接著前天的小整理,運動訓練學,最後10道題(點擊可查看)

今天重新梳理的是《運動生理學》10道題,也是我們認為初試可能會涉及的相關知識點,融合了鄧樹勛老師《運動生理學》(第3版)和王瑞元老師《運動生理學》2012版,供同學們查缺補漏。

第1題:簡述運動訓練對肌纖維的影響

依據骨骼肌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特徵可將肌纖維劃分不同類型,依據收縮速度的差異,可將骨骼肌纖維劃分為「慢肌」和「快肌」。而訓練能使肌纖維產生適應性變化,主要表現為:

1. 訓練可導致肌纖維類型改變

近年來研究認為,長期大強度耐力訓練,可使快肌纖維變成慢肌纖維,而速度和力量訓練只能引起肌纖維某些微細結構和代謝功能的改變;

2. 訓練能使肌纖維出現選擇性肥大

如速度和力量訓練使快肌纖維增粗,而大強度耐力訓練可使慢肌纖維面積增大;

3. 訓練能顯著提高肌纖維的代謝能力

如耐力訓練不僅可以明顯使慢肌纖維有氧能力獲得提高,而且也能使快肌纖維有氧能力獲得改善,而力量訓練則使肌纖維有氧氧化能力下降;

4. 訓練對肌纖維影響的專一性

訓練所引起的適應性變化,不僅表現在不同的運動專項和不同訓練方式上,而且也表現在局部訓練上。

第2題:簡述無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學基礎?

無氧工作能力是指運動中人體通過無氧代謝途徑提供能量進行運動的能力。其生理學基礎主要有:

1. 能源物質的儲備

(1)ATP-CP和CP的含量

人體在運動中ATP和CP的供能能力主要取決於ATP-和CP含量,以及通過CP再合成ATP-的能力。肌肉中的ATP和CP在10秒內就幾乎耗竭。

(2)糖原含量及其酵酶活性

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是糖無氧酵解能力的物質基礎,糖無氧酵解供能是指由肌糖原無氧分解為乳酸時釋放能量的過程。實驗表明,通過訓練可使機體通過糖酵解產生乳酸的能力及其限度提高。

2. 代謝過程的調節能力及運動後恢復過程的代謝能力

代謝過程的調節能力包括參與代謝過程的酶活性、神經與激素對代謝的調節、內環境變化使酸鹼平衡的調節以及各器官活動的協調等。血液緩衝系統對酸性代謝產物的緩衝能力,以及組織細胞尤其是腦細胞耐受酸性代謝產物刺激的能力都是影響糖酵解能力的因素。

3. 最大氧虧積累

在劇烈運動時,需氧量大大超過攝氧量,肌肉能通過無氧代謝產生能量造成體內氧的虧欠,稱為氧虧。最大氧虧積累是指人體從事極限強度運動時,完成該項運動的理論需氧量與實際耗氧量之差。最大氧虧積累是目前檢測無氧工作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第3題:簡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學基礎?

有氧耐力是指人體長時間進行有氧工作的能力。其生理學基礎主要有:

1. 氧運輸系統功能

人體通過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共同完成氧氣的攝取和運輸功能,因此將它們合稱為氧運輸系統,該系統功能的強弱是運動中供氧充足與否的制約因素。

2. 骨骼肌特點

骨骼肌的特點包括肌組織攝取和利用氧的能力、肌纖維類型及其代謝等。慢肌纖維具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分布,肌纖維中的線粒體數量多、體積大且氧化酶含量與活性高,肌紅蛋白含量也較高。

3. 神經系統的調節能力

長期進行耐力訓練,不僅能夠提高大腦皮質神經細胞對刺激的耐受力和神經過程的穩定性,而且能夠改善各中樞間的協調關係。神經調節能力的改善,可以提高肌肉活動的效率,節省能量消耗,從而保持長時間的肌肉活動。

4. 能量供應的特點

糖和脂肪在有氧條件下能夠保持長時間供能的能力也是影響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耐力性項目運動強度較小、持續時間較長,運動中的能量絕大部分由有氧代謝供給。因此,機體的有氧代謝能力與有氧耐力素質密切相關。系統的有氧耐力訓練,可以提高能源物質的儲量,肌肉有氧供能的效率 、各種氧化酶的活性,以及機體動用脂肪供能的能力。

第4題:簡述運動性疲勞產生的生理機制?

現代競技運動不斷衝擊人體的生理極限,機能功能水平在不斷被打破而又不斷被建立平衡的動態變化中發展提高。因此,在運動過程中,當機體生理過程不能繼續保持在特定水平上進行或不能維持預定的運動強度時,即稱之為運動性疲勞。

而有關運動性疲勞產生的機制提出了許多假設,但至今沒有一種假說可以對不同的疲勞給予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解釋,只能依據疲勞發生的部位從外周和中樞兩個方面加以闡述。

1. 外周機制

(1)衰竭假說認為,運動性疲勞產生的原因是由於體內能源物質大量消耗所致;

(2)堵塞假說認為,運動性疲勞產生的原因是某些代謝產物在肌組織中大量堆積所致;

(3)突變假說認為,運動性疲勞產生的原因是多因素影響的綜合表現;

(4)內環境穩定性失調假說,運動性疲勞是由於血液PH下降,機體嚴重脫水導致血漿滲透壓及電解質濃度的改變等因素引起的;

(5)自由基假說認為,運動性疲勞產生的原因是運動引起自由基增多和脂質過氧化加強。

2. 中樞機制

(1)保持性抑制假說,該假說認為大腦皮質在高強度或長時間工作過程中,處於一種高度持續興奮狀態,致使大腦細胞工作能力下降,為了防止腦細胞的進一步耗損,大腦皮質由興奮狀態轉化為抑制狀態,這種抑制即為保護性抑制;

(2)運動環路失調假說,由初級運動皮質發放的運動輸出主要受抑制系統和易化系統之間的平衡所調節,從外周到中樞的感覺輸入激活抑制系統限制運動輸出,動機方面的輸出激活易化系統而增加運動輸出,這就形成了運動輸出的調節環路。運動疲勞時,來自於外周的感覺輸入到達初級運動皮質,抑制系統性能加強,而易化系統因為基底神經節的調控不能有效興奮,降低運動輸出產生中樞疲勞。

第5題:簡述最大攝氧量的影響因素及實踐意義?

最大攝氧量是指人體在進行有大量肌肉群參加的長時間劇烈運動中,當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達到本人的極限水平時,單位時間內所能攝取的氧量稱為最大攝氧量;其主要影響因素有:

1. 肺的通氣與換氣功能

空氣中的氧通過呼吸器官的活動吸入肺,並通過物理彌散作用與肺循環毛細血管血液之間進行交換。因此,肺的通氣與換氣機能是影響人體吸氧能力的因素之一。

2. 血液及循環系統運輸氧氣的能力

彌散入血的氧由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攜帶並運輸。因此,血紅蛋白含量及其載氧的能力與最大攝氧量密切相關;心臟的泵血機能及每搏輸出量的大小是決定最大攝氧量的重要因素。

3. 肌組織利用氧能力對最大攝氧量的影響

當毛細血管血液流經組織細胞時,肌組織從血液攝取和利用氧的能力是影響最大攝氧量的重要因素;肌肉組織利用氧的能力主要與肌纖維類型及其代謝特點有關。

4. 其他因素對最大攝氧量的影響

遺傳、年齡&性別、運動訓練;

而最大攝氧量在運動實踐中的主要意義有:

(1)最大攝氧量是評定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觀指標;

(2)最大攝氧量是評定心肺功能的指標;

(3)最大攝氧量是選材的生理指標;

(4)最大攝氧量是制定運動強度的依據;

第6題:簡述三大供能系統的供能特點

人體在各種運動中所需要的能量分別由三種不同的能源系統供給,即磷酸原系統、酵解能系統、氧化能系統。

磷酸原系統又稱ATP-CP系統,該系統主要是由結構中帶有磷酸基團的ATP(包括ADP)、CP構成,由於在供能代謝中均發生磷酸基團的轉移,故稱之為磷酸原系統。

肌肉在運動中ATP直接分解供能,為維持ATP水平,保持能量的連續性供應,CP在肌酸激酶作用下,再合成ATP。CP在肌肉中貯存量很少,磷酸原系統作為極量運動的能源,雖然維持運動的時間僅僅6-8秒,但卻是不可替代的快速能源。

酵解能系統又稱乳酸能系統,是運動中骨骼肌糖原或葡萄糖在無氧條件下酵解,生成乳酸並釋放能量供肌肉利用的能源系統。

該系統儘管生成能量的數量不多,但在極量運動的能量供應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一般認為,在極量強度運動的開始階段,該系統即可參與供能,在運動30-60秒左右供能速率達最大,維持運動時間2-3分鐘。酵解能系統與磷酸原系統共同為短時間高強度無氧運動提供能量,中距離跑等運動持續時間在2分鐘左右的項目,主要由酵解能系統供能。

氧化能系統又稱有氧能系統。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在氧供充分時,可以氧化分解提供大量能量。

該能源系統以糖和脂肪為主,儘管其供能的最大輸出功率僅達酵解能系統的1/2,但其貯備量豐富,維持運動的時間較長(糖類可達1.5-2小時,脂肪可達更長時間),成為長時間運動的主要能源。

第7題:試述兒童青少年運動系統有哪些生理特點?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應注意什麼?

兒童少年運動系統的生理特點主要表現為:

(1) 骨骼正處在生長發育時期,軟骨成分較多、骨化尚未完成,故其骨骼彈性大而硬度小,不易完全骨折但易彎曲變形。

(2)關節面軟骨較厚、關節囊較薄、關節內外韌帶較薄而且鬆弛、關節周圍的肌肉細長,因此關節的靈活性與柔韌性都容易發展,但牢固性較差,在外力的作用下較易脫位。

(3) 兒童少年與成人相比,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質較少、間質組織多、肌肉收縮的有效成分少,所以其收縮能力較弱、耐力差、易疲勞、但恢復速度較快。

體育教學與訓練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要注意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站、立、跑、跳的姿勢;

(2)要注意學生身體的全面鍛鍊,特別是在如網球、桌球、投擲等主要是單側肢體參與的運動項目,更要注意進行一些對稱在的補償練習,否則極易使學生造成發育不均衡和脊柱變形;

(3)注意場地選擇,兒童少年脊柱生理彎曲小於成人,緩衝作用較差,不宜在硬地上反覆跳躍或著地,否則會對下肢骨化點產生過頻或過大的刺激,造成骨化點過早骨化或軟骨損傷。此外也要避免過多地進行從高處向下跳的練習,防止骨盆變形;

(4)負重練習要慎用,不宜過早、過多、過長的進行,以防骨化過早完成,影響身高發育;

(5)兒童少年的骨骼生長正處於生長旺盛時期,對鈣、磷等元素的需求量較大,膳食中要保證充足的鈣、磷等的供給量,並注意多進行室外健身運動;

(6)兒童少年的關節活動範圍大,柔韌性好,宜進行柔韌性練習。但其關節的牢固性差,易造成關節韌帶損傷或關節脫位。因此在發展關節柔韌性的同時,要注意發展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增加其牢固性;

(7)在生長加速期,多採用伸展練習,及彈跳和支撐自身體重的練習發展力量。要有計劃地發展小肌群的力量和伸肌力量,促進少兒肌肉平衡發展。

第8題:簡述「極點」及「二次呼吸」的原因?

極點是指,在進行持續時間較長的劇烈運動中,由於運動開始階段內臟器官的功能不能滿足運動器官的需要,運動者常常產生一些非常難受的生理反應,如呼吸困難、胸悶、頭暈、肌肉酸軟無力、動作遲緩不協調、精神低落,甚至產生停止運動的念頭等,這種現象稱為「極點」;

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運動過程中人體暫時性的機能紊亂,其原因主要是內臟器官的活動跟不上肌肉活動的需要,出現體內氧氣供應不足、大量代謝產物在體內堆積、血漿pH值下降、內環境發生改變等現象;

「二次呼吸」是指,運動者依靠意志力和調整運動節奏繼續堅持運動,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應便會逐漸減輕或消失,此時呼吸變得均勻自如,心率趨於平穩,動作變得輕鬆有力,能以較好的機能狀態繼續運動下去,這種狀態稱為「第二次呼吸」;

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由於運動中內臟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應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同時極點出現時,運動強度暫時性下降,使機體需氧量下降、乳酸產生減少,內環境得以改善,動力定型得到恢復;

第9題:論述牽張反射及其特點和意義,並舉例說明;

牽張反射是指在脊髓完整的情況下,一塊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牽拉使其伸長時,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牽扯的同一肌肉收縮,這種反射被稱為牽張反射。牽張反射有動態牽張反射和靜態牽張反射兩種表現形式。

動態牽張反射又稱為腱反射,是由快速牽拉肌肉引起,它的作用是對抗肌肉的拉長,其特點是時程較短和產生較大的肌力,並發生一次位相性收縮;靜態牽張反射也稱為肌緊張,是由緩慢持續牽拉肌肉時而形成的,主要調節肌肉的緊張度,不表現出明顯的動作,但對維持軀體姿勢是非常重要的。

牽張反射的意義在於維持站立姿勢,如果肌肉在收縮前適當的受到牽拉可以增加其收縮的力量。例如,投擲標槍時的引臂和跳高時的屈膝動作,都是通過牽拉主動肌,刺激其中的肌梭,通過肌梭的傳入纖維,把興奮傳到中樞,加強支配該肌的運動神經元的興奮,使其收縮更加有力。

因此,對於任何需要大力量的運動來說,適當的快速牽拉肌肉是必要的,但在牽拉與隨後的收縮之間的時間應儘可能短,否則牽拉引起的增力作用就將消失。

第10題:試述運動員心臟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特點;

運動員心臟由於長期的運動訓練,表現出與普通人不同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運動性心臟肥大

其肥大程度與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 有關,通常呈中等程度肥大。耐力運動員心臟肥大表現為全心擴大,伴有左心室室壁厚度的輕度增加,又稱離心性肥大;而力量運動員的心臟肥大主要是心 室壁厚度的增加,心腔容積的擴大不明顯,稱為向心性肥大。

2. 心臟內部結構重塑

心肌纖維直徑增粗、肌小節長度增加、毛細血管增多變粗、線粒體增多變大、氧彌散距離縮短,線粒體內的 ATP 酶和琥珀酸脫氫酶的含量與活性提高,心肌細胞膜上的脂質分子改變,對鈣離子的通透性增加,心肌細胞內的特殊分泌顆粒增多等等。心肌細胞的結構重塑,使心肌肥大的同時,其內部的血液供應、能量的產生以及神經調控能力均能與之相匹配,從而大大提高了心臟的泵血功能。

3. 心臟功能顯著增強

安靜時,心跳徐緩有力,心率明顯慢於一般人,搏出量大;在以規定的強度和時間完成定量負荷運動時,運動員心臟表現為心率的增幅小,而搏出量的增幅大,每分輸出量的增幅亦較普通人小,表現出心泵功能的節省化現象;而在完成極限負荷運動時,運動員的心泵功能表現出較高的機能儲備量,雖然有訓練者所能達到的最大心率與無訓練者差別不大,但搏出量卻明顯大於無訓練者,普通人在劇烈運動時的最大心輸出量約為 20~25 L/min,而運動員最大可達 40 L/min,表現出很高的心臟機能儲備量。

同時,附上 名詞解釋179個(終),運動生理學,查缺補漏。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最後1天,大家一定要順利順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