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宇:數位技術對鄉村產業的影響

新三農 發佈 2022-12-23T08:54:56.663627+00:00

農業工業化:關於農業現代化的另一種解釋一一兼析數位技術對鄉村產業的影響文/ 張紅宇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從本質上講,農業現代化的推進過程,就是化肥、農藥、農機等工業元素不斷滲透、融合、替代土地、勞動力等傳統農業要素資源的過程,由此決定了農業現代化的另一種表達一一農業工業化

農業工業化:關於農業現代化的另一種解釋

一一兼析數位技術對鄉村產業的影響

文/ 張紅宇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

從本質上講,農業現代化的推進過程,就是化肥、農藥、農機等工業元素不斷滲透、融合、替代土地、勞動力等傳統農業要素資源的過程,由此決定了農業現代化的另一種表達一一農業工業化的深刻內涵。進入新世紀以來,這種滲透、融合、替代的趨勢明顯加快,特別是以數位技術為表徵的工業元素進入農業領域,更是賦予了農業工業化鮮明的時代特徵。

一、農業工業化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幾千年的農業發展史,如果用階段劃分,依靠土地、勞動力要素投入的傳統農業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直到1900年前後,工業元素導入,蒸汽拖拉機出現,爾後又出現了柴油拖拉機,改變了傳統農業的要素配置方式,現代農業在全球開始萌動。1914年,工業合成氨技術的發明催生了化肥工業。1930年前後,玉米雜交技術出現,標誌著工業化育種時代開始形成,挖掘了農業生產潛力。1940年前後,合成農藥的誕生,大大減少了作物損失。化肥、農藥、農業機械以及現代育種等工業元素的不斷滲透,元素彼此間的融合以及工業元素對傳統農業要素的替代,賦予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農業工業化的時代特徵。

農業現代化推進到今天,以現代農業的產業特徵看,從田間到餐桌,農業生產鏈的每一環節和場景,工業元素幾乎無處不在。現代育種代替傳統家庭育種,生產過程的化肥、農藥、機械投入以及產後的產品加工、貯藏、運輸、銷售,工業元素幾乎無處不在。簡言之,農業現代化過程就是農業工業化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有鮮明的漸進性、多元化和長期性特徵。

漸進性——區別於自給自足傳統農業在全球幾千年的發展史,農業工業化產生的現代育種技術、化肥農藥以及機械應用於農業生產,推進形成的現代農業模式不過兩百年的成長史。從農業現代化的歷史和未來看,基於工業化基礎的表現的工業元素先滲透,而後融合,最後替代傳統農業要素資源的漸進性特徵邏輯清晰。

多元性——從全球農業發展史看,基於各國農業資源稟賦和工業化進程表現各異,農業工業化對各國農業模式的影響甚大。新大陸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人少地多,注重機械對勞動力的替代,著眼提升農業勞動生產效率;而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以及荷蘭、丹麥等歐洲國家,人多地少,注重發展生物技術,著眼提升土地產出效率。在中國基於各地農業資源稟賦各異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條件不同,工業元素的應用也不盡一致。農業工業化在全球和中國都表現出多元化特徵。

長期性——相對於傳統農業的千年發展史,工業化在人類發展史上只有幾百年歷史,工業元素引入農業的歷史更為短暫。而從滲透、融合、替代的漸進性角度觀察,農業工業化現階段更多處於滲透、融合的階段,工業元素完全替代農業要素的時代則剛剛來臨,從而使農業工業化表現出長期化趨勢。

然而,數位技術的應用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明顯地加快了農業現代化進程,從而也賦予了農業工業化新的內涵特徵。換言之,如果說現代種業、化肥、農藥以及機械等工業元素終結了傳統農業的命運是一場革命,是農業工業化發展的上半篇文章。那麼,以數位技術引領農業現代化進程,以數位技術滲透、融合,最後替代農業要素的農業工業化是一場新的革命,促進以數位技術引領的現代農業發展,則是農業工業化的下半篇文章。

二、充分釋放數位技術的要素功能

當今,全球正在經歷百年之變,農業生產方式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如果說基於工業元素生成的生物技術提升土地產出效率,裝備技術提升了勞動產出效率,綠色技術實現了農業可持續發展。那麼,基於工業元素生成的數字經濟則集大成,不僅極大地提升了農業資源配置效率,而且實現了農業工業化的歷史性跨越,具有革命性創新意義。

經過多年持續不斷的努力,數字以及由此產生的數字經濟已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後,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新型要素資源是不爭的事實。在生產端,數位技術作用於生產的各個環節,以數位技術應用為標誌的立體農業、智慧農場、無人農場等生產方式大量出現,從種到收,不僅極大提升了土地產出效率和勞動生產效率,而且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找到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而在供給端,以直播帶貨、短視頻為表現形式的流通方式,「賣全國」、「買全國」從田間到餐桌,大幅度減少了中間環節,節約了流通費用,降低了交易成本,為農民增產增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這對具有「大國小農」鮮明國情農情的中國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事實上,依賴工業元素滲透、融合、替代,農業工業化不斷促使人類正在經歷曾經依靠土地和勞動力投入獲得農產品產出的農業1.0版,再向依靠技術和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農業2.0版,正在向依靠數位化的農業3.0版和智能化的農業4.0版轉變,作為即將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中國,必須緊隨歷史潮流而動。

在生產端,鄉村產業數位化發展基礎不斷強化,繼農村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以後,鄉村數據網絡建設速度明顯加快。目前,全國100%行政村「村村通寬帶」,農村網際網路普及率達57.6%。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機裝備深度融合。數位技術應用於農村金融服務,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已呈普遍之勢,約有1.5億畝耕地使用了植保無人機和遙感無人機作業,占全國耕地面積的8.3%,是日本無人機作業面積的100倍。2021年全國全系統裝備北斗衛星導航作業面積超6000萬畝。智能豬場、智能漁場標誌著畜禽水產信息化程度達到新的高度。

在供給端,農村電商發展高歌猛進,已成為引領數字鄉村的重要引擎。中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由2015年的3530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05萬億元,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4221億元,2022年上半年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2900億元。全國建有電商服務站點的行政村達40多萬個,農村網點達1600多萬家,從業人員達2000多萬。

與此同時,一方面數位技術在農村社會管理方面發揮作用明顯。農村社區管理、土地承包地確權登記,農村產權改革、資產管理數位化、網絡化、平台化,對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塑造風清氣正的新農村風貌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數位技術對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培養包括生成農村電商在內的新型農業從業職業崗位和增加就業收入意義也不可低估。

當然,作為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工業元素,數字經濟在農業農村中的應用歷史不長,痛點還不少,短板也甚多。比如,從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角度觀察,2020年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數字經濟滲透度分別為8.9%、21%和40.7%,農業數位化明顯滯後。又比如,相對於電子商務的發展,數位技術在農產品營銷方面的作用明顯大於數位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應用程度。再比如,相對於東部地區數字經濟在鄉村產業中的場景應用,中西部地區還有明顯差距。此外,提升農民數位化理念和應用水平任務艱巨,需要加以高度關注。

三、瞄準鄉村產業發展的關鍵領域

數字經濟影響農業、農村、農民方方面面,涉及生產、生活、生態多個維度。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要求來看,重中之重還是產業振興,這不僅是提升數位技術在農業中的滲透率所需,更是補數字經濟在農業農村發展短板的要求。特別是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下,數字經濟發展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業競爭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四個方面有所作為。

發展糧食產業。一是牢牢地把耕地守住,綜合運用衛星遙感等監測技術,確保每一畝都不可以隨意「丟失」。二是加強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的全程監控,探索運用新技術、新手段監控耕地質量,防止「非糧化」、「非農化」。三是通過數位技術應用,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和土地產出效率,推進規模經營發展,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四是應用數位技術在挖掘耕地增產潛能,旱澇保收、穩產高產方面的巨大動能。保耕地、保面積、保質量,挖潛力,促轉變,確保用中國耕地生產中國糧,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裡。

發展富民產業。一是通過信息化手段,促進「訂單農業」、「定製農業」發展,做大做強特色農產品;二是促進鄉村觀光休閒和文化產業發展,農旅結合、農文結合,推進休閒農業、創意農業、認養農業、文化農業等基於網際網路發展的新業態生成;三是立足於各地農業資源稟賦,通過直播帶貨,短視頻等發展「網上直播」,促進農產品上行,形成規模化、專業化和一體化生產基礎,促進「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增加農業就業機會,促進農民增收。

發展高效農業。由於人多地少水缺的自然資源稟賦先天不足,中國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會缺失糧油棉糖等資源性農產品的全球競爭力。但在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蔬菜、茶葉等園藝性產業和畜禽養殖業發展方面,具有現實和潛在的全球競爭力,設施農業、立體農業、智慧農業、智能養殖畜禽、水產方式等在人多地少、人地資源配置失衡的中國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這為我們在具有競爭力農產品生產的數位化發展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商機。

發展綠色農業。一是精準施肥、精準噴藥、動物廢棄物和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為數位技術的廣泛應用提供了空間。二是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監測水平,人居環境數位化治理,還需要我們強化相關要求。三是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守護生態紅線,包括森林防火、減災止損,數位技術有廣泛的應用場景。四是農業要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提供正貢獻,加快建設智慧綠色鄉村還有很多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去完成。

四、以數字經濟引領農業工業化的基本方向

數字經濟引領著現代農業發展潮流,明確了農業工業化的基本方向。下一步,應在如下方面付諸更多的努力。

1.更加重視數位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相對於農產品流通,數位化在生產經營中應用不足;相對於數位技術大量應用於畜禽產業,數位化在種植業發展不足;而相對於園藝性生產,數位化在資源性農產品生產方面涉足不深。因此,要把數位技術在資源性農產品生產,特別是在糧食生產中的應用作為重中之重,包括智能化的大型農機具的廣泛應用,以農作物從田間到餐桌的生產過程為例,在前端的墒情、苗情,產中的長勢、病蟲害監測,產後的顆粒歸倉,數位技術的應用無處不在。對農作物的止損、減損,對農民的增產、增收意義重大。

2.更加重視數位化的區域平衡發展。客觀講與經濟社會方面的城鄉區域現存的二元結構一致,在數位技術的應用方面東西差距也是巨大的。東部地區農業生產的全過程數位化處處可覓,但在中西部地區,特別是部分脫貧地區,數位技術的應用還僅僅表現在「直播帶貨」等個別應用場景。對此,應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數位化的「硬」、「軟」件建設,克服區域間的「數字鴻溝」,實現均衡發展。

3.更加重視企業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的引領作用。農民是生產的主體和基礎,但在先進的農業科技,特別是數位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方面,企業始終發揮著引領作用。對此,各級政府在市場配置資源的前提下,應加大對研發、應用數位技術的相關企業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方面的支持力度,促使企業的成長與國家利益,人民利益堅實結合,形成農民與企業互利互惠、共享共贏的良好局面。

4.更加重視加強對農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提升農民數字素養,應從實際出發,按照需要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為農民群眾開展手機應用、網上辦事、直播帶貨等數位化新理念、新技術、新應用培養,培養新型農業從業者的技能和「智能」,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獲得感,強化他們掌握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其人力資本,讓農民群眾充分享受到數字時代的發展紅利。

(來源:企業家日報 2022年11月24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