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設計】構建業務架構的3大視圖

一口嘎嘣脆脆 發佈 2022-12-23T10:44:18.692302+00:00

在軟體設計過程中,架構設計、功能設計和數據設計是三個不同層次的設計工作。而業務架構是系統整體規劃中重要的基礎工作,通常用業務架構圖來表達業務架構。業務架構定義了企業的治理結構、業務能力、業務流程、業務數據。業務能力說明企業做什麼,業務流程說明企業怎麼做。


在軟體設計過程中,架構設計、功能設計和數據設計是三個不同層次的設計工作。而業務架構是系統整體規劃中重要的基礎工作,通常用業務架構圖來表達業務架構。

業務架構定義了企業的治理結構、業務能力、業務流程、業務數據。業務能力說明企業做什麼,業務流程說明企業怎麼做。

業務架構是企業治理結構、商業能力與價值流的正式設計藍圖。


業務架構圖如何表達業務架構?


在非軟體行業中(如製造業、建築業務等),傳遞設計意圖、加工製造的依據都用設計圖紙。

如:

建築行業,設計師使用最多的是「建築三視圖」。分別為:

  • 平面圖

  • 立面圖

  • 剖面圖



而軟體行業的業務設計,也有類似的3視圖,即:

  • 框架圖:表達了對業務內容的體規劃、範圍、分區、區域之間的關係;

  • 分解圖:表達了對架構圖中的某個區域內容的靜態分解關係;

  • 流程圖:表達了對分解圖中的某些活動之間的流程關係;




業務架構圖從靜態(框架、分解)、動態(流程)兩種視角,通過表達要素間的關聯關係(箭頭、位置、包含)來說明業務特徵;

在業務架構圖中,描繪的是抽象的「事物」,不可觸摸、不直觀,所以表達的圖形也是抽象的。用邏輯模型給企業的業務「畫像」,讓看不見的企業管理對象(如:營銷管理、物流管理、經費報銷等)可以變得能「看見」。

判斷正確與否的依據是業務事理、邏輯關係、規則約束等;


框架圖


框架圖,用於對研究對象進行規劃,確定範圍、內容、分區與邊界、分區間的關係等。

框架圖是業務架構三視圖中的第一圖,框架圖對系統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把握。框架圖通常被用來做架構圖中的頂層規劃、架構總圖。


框架圖用於對研究對象進行全面、局部的規劃。系統開發中如果沒有框架圖作為總體規劃,就象在看沒有目錄的書,找不到路線。



以企業的業務功能規劃為例,框架圖模型的表達有6個要素:



  1. 範圍:框架圖由3個區域構成,給出了全部的業務範圍

    由區域①、②、③組成。

2. 區域:每個區域有主要的任務目標

①=主營業務、②=輔營業務、③=支持業務。

3.模塊:每個區域內有若干個模塊,每個模塊的任務不同。

以「主營業務」區域為例,其內部又劃分為四個:領域,①-1=銷售、①-2= 生產、①-3=採購、①-4=物流。

4.邊界:每個區域、模塊的背景框給出了領域的邊界;

5.位置:由上下、中間與邊緣的位置關係,可以看出主營、輔營與支持區域之間的關係,

  • 主營區:三個區域的中心位置心

  • 輔營區:是主營業務的基礎

  • 支持區:是對主、輔營的支持工作

6.粒度:主營業務、輔營業務和支持業務,這三個區的粒度是相同的。


框架圖不用「關聯線」,是用相對的「位置」、「背景框」來表達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區域」就相當於「系統」、「子系統」、「模塊」等。


模型製作

框架圖的表達不拘泥於細節,是粗粒度的表達方式。畫框架圖,看似內容最少、粒度最粗、最簡單,但卻是最難繪製的。因為繪製框架圖,必須要有全局觀念。

1)核心位置的概念

架構圖與設計軟體的界面一樣,通常以圖的左上角為「上」,構圖時,除了中心位置,一般最重要的內容放在左上角位置。

框架圖是將要素進行規劃、進一步分類的主要手段,框架圖有容易觀察、推敲、調整的特點。常見有5種分區方式(「★」為中心位置)。



「分區」是框架圖設計最重要的步驟,要確定不同功能的區域、邊界。分區的原則:

區的劃分要遵循「一個區,一個目標」的原則;

  1. 同一區域內的功能要「高內聚」,區內各個功能都為完成同一個目標而存在。同時該區域內包括的成分緊密相連、缺一不可;

  2. 不同區域間要「低耦合」,當框架圖的各個部分在外部的需求發生變化時,可以容易地進行調整,刪除或是增加;

  3. 同一區域內各個要素的粒度要一致,如:都是子系統、或都是模塊;


分解圖



分解圖是對研究對象的有序分離、對細粒度要素的有序歸集。

分解圖是業務架構的第2張圖,其目的包括:

1.自上而下的「分解」

2.自下而上的「匯集」

分解、匯總都是從上向下繪製的,因此統稱為「分解圖」。分解圖可以給出研究對象內部要素間更細節的從屬關係,是細粒度的表達方式。

任何可以進行拆分的對象,都可以繪製分解圖。比如:

  • 功能:系統→子系統→模塊→功能;

  • 組織:行業→企業→部門→崗位→角色;

  • 工作:企業經營→財務→預算→報銷→支付;

  • 物品:材料分類→設備分類→固定資產;


以企業的收支功能為例,分解圖模型表達有6個要素



  1. 分解:從上而下將粗粒度的要素按照一定的關係逐級向下分解。

  2. 分層:在同一張分解圖上,表現出3個層級,即:1層、2層、3層。

  3. 從屬:主項和子項的關係,每個下層相對於上層都是子項。

  4. 分區:「分區」的表現。

  5. 關係:用關聯線指出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圖里沒有使用帶箭頭的關聯線,如果要強調分解的方向,可以使用帶有箭頭的關聯線。

  6. 粒度:每一層的要素粒度必須要一致。


向下分解模型製作

分解圖是對研究要素的「靜態表達」,要確認你的分析結果用「分解圖」表現是適用的。繪製時應按照「分層、分區、功能」的順序來畫:



1.分層:確定分層(橫向)

  • 第一層是「對象」,

  • 第二層是對第一層拆分(2.1和2.2);

  • 第三層是對二層的拆分(3.1.1/3.1.2;3.2.1~3.2.1);

2.分區:確定分區(橫向)

  • 分區④的構成:2.1;3.1.1和3.1.2;

  • 分區⑤的構成:2.2;3.2.1、3.2.2和3.2.3;

如果還有更下層的劃分,也是重複同樣的步驟,分解圖用途廣泛,形式多樣,有橫/縱向布局。


流程圖


流程是為特定目標由不同人分別協同完成的一系列活動, 活動間有嚴格的先後順序,活動內容、方式、責任也都有明確的安排和界定,使不同活動在不同崗位角色之間進行流轉交接。

流程圖是業務架構的最後一張,也是描寫業務最重要的架構圖。


企業管理主要有兩類流程:

  • 業務流程:業務操作的過程

  • 審批流程:對業務操作的管理

企業有規律的生產活動都是採用業務流程的方式表達的,對企業的標準化工作之一就是業務流程的標準化。


以企業的加工過程功能為例,流程圖模型有6大要素



  1. 目標:每一條流程,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任務目標。

  2. 方向:用標準的圖形符號表示出流程將要完成目標的方向,如:起點(s)、方向(→)、終點(e)

  3. 活動:達成目標過程中的活動、功能。

  4. 順序:完成流程的順序、前後關係。

  5. 分支:在那個地方會發生流程的分支

    流程從「簽約」出發,根據分支條件,可以走向「設計」活動、也可以走向「採購」活動

  6. 主次:主流程和次流程,如:主流程「簽約-核算」;次流程「採購」;


模型製作

流程圖是對要素間相互作用關係的「動態表達」。

1.線形流程圖


繪製過程:

  • 確定流程完成的目標;

  • 確定流程的起點、終點;

  • 確定完成流程所需要的活動(節點數)、順序;

  • 確定流程中間的分歧位置、條件、規則;


流程圖拓展:業務管理與流程的結合表達

對業務流程的管理控制方法進行分析,說明業務流程採取的控制方法,確定每個活動對應項目管理的過程,把業務執行過程與管控的控制點結合的流程圖。



2.泳道流程圖

將組織結構作為背景框與線形流程圖相結合繪製泳道式流程圖是最為常見的方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