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是如何失去「天府之國」這頂桂冠的,這兩答案你可能想像不到

一葦旅行 發佈 2022-12-23T21:40:56.492867+00:00

「天府之國」最早出自《史記》中的《留侯世家》,劉邦的謀士張良以「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來說服劉邦捨棄洛陽而定都關中。

「天府之國」最早出自《史記》中的《留侯世家》,劉邦的謀士張良以「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來說服劉邦捨棄洛陽而定都關中。而在更早的《戰國策·卷三》中有記載蘇秦遊說秦惠王時對當時秦國的溢美之詞:「大王之國……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以上的史料都顯示「天府之國」是為關中定製的「美譽」,因為「天府」最早曾是周朝的官職名稱,任職者的職責是為周天子掌管「府庫」,「府庫」里不光有錢糧,可能還有周天子所有的財富。所以以「天府之國」來指代關中,就說明了關中不但「沃野千里」和「地勢形便」,最重要的是「田肥美,民殷富」。

讓我們先來看看關中指的是什麼地方。現在的關中從行政區劃上來說指的是陝西的西安、咸陽、寶雞、渭南四座城市和銅川市的南部,但歷史上的關中卻是以兩關之間或四塞之中來定義的:兩關說的是東西兩關,東為潼關(或函谷關),西為散關(或隴關),四塞則是在兩關基礎上再加上北邊的蕭關和南邊的武關。

不管如何定義,關中能夠成為「天府之國」的先天條件除了天然的軍事屏障,還有得天獨厚的關中平原,以及自西向東貫穿關中平原的渭河水系,再加上從戰國到清代歷代修建的鄭國渠等水利工程,讓八百里秦川成為富甲天下的豐饒之地,也成就了自周到唐等多個帝國上千年的霸業。

但是自唐以後,關中「天府之國」的稱號旁落,成為蜀中成都平原的代名詞。那麼,關中是如何失去「天府之國」這頂桂冠的呢?實際上不管關中的衰落,還是蜀中的崛起,其實都有一個緩慢的過程,但歸納起來,主要有戰亂和氣候變遷兩大根本原因。

首先,關中雖有「地勢形便」,但卻難以抵禦內外之亂。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造成關中民生凋敝,曹操在《蒿里行》中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即是生動寫照。東晉南遷後關中更是成為北方蠻族政權頻繁更迭的舞台。而唐朝時期光是長安城就六次陷落於割據的藩鎮、吐蕃、兵變和農民起義。

如果說經歷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原板蕩,關中還能在隋唐一統天下後恢復元氣,那麼因北方的連年戰亂,而使關中的士族大量衣冠南渡,加上戰亂使得關中人口大減,則使關中最終耗盡了元氣。隨著盛唐的隕落,關中再也沒有回歸中國的政治中心,長安徹底成了僅存在於歷史中的地名。

和關中朝代更替同步進行的還有古代氣候的變遷。據研究在公元前一世紀,黃河流域還能種植竹、梅,東漢之後寒冷氣候開始侵襲黃淮以北,至兩宋以後寒冷加劇,直至明朝的小冰河時期。同時,隨著關中人口的劇增,以及歷代大興土木時因過度砍伐林木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得生態失去平衡,曾為沃野的土地變得貧瘠,關中已不能支持大量人口定居。

而自秦以來,被都江堰馴服的岷江水系成為成都平原的灌溉水源,從而使得蜀中再現了「沃野千里」的盛景。「難於上青天」的入蜀通道也阻礙了中原的連年戰亂蔓延到蜀地,歷次入蜀避亂的百姓更是增加了成都平原的人口,在關中富庶不再的同時,成都平原順理成章成為了「天府之國」的繼承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