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靈魂——大昭寺

樵夫9369 發佈 2022-12-24T16:35:26.502841+00:00

完全出乎我的預料,在大昭寺門前,看到的竟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有磕頭叩拜的信徒,天南海北的遊客,擺攤賣貨的小販等各色人等,就像是一個鬧市,完全不是我想像中藏傳佛教中心和靈魂所在應有的傲世獨立,莊嚴肅穆,平川式的房子在眼前一字排開,與它四周的商家店鋪混然在一處,若不是屋頂雙鹿法論標誌,不會認為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昭寺。

循著轉經信徒的身影,我來到了大昭寺。完全出乎我的預料,在大昭寺門前,看到的竟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有磕頭叩拜的信徒,天南海北的遊客,擺攤賣貨的小販等各色人等,就像是一個鬧市,完全不是我想像中藏傳佛教中心和靈魂所在應有的傲世獨立,莊嚴肅穆,平川式的房子在眼前一字排開,與它四周的商家店鋪混然在一處,若不是屋頂雙鹿法論標誌,不會認為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昭寺。

站在大昭寺前的小廣場上,看著這座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三層主殿的土木結構寺廟,殿頂覆蓋著獨具一格的金頂,在陽光下浮光耀金,光彩奪目。

穿過廣場前的人流來到寺前,左側有一圈圍牆,圍牆裡立著一塊碑,走近一看,原來這就是「唐蕃會盟碑」!一千多年來,它一直素麵朝天地立在那裡,訴說著歲月的輪轉流逝,看慣了人間的盛衰更替。

關於這塊「唐會盟碑蕃」,還有著一段故事。傳說大唐帝國時期,吐蕃第四代贊普赤德祖贊繼位以後,想起乃祖松贊干布娶文成公主的故事,給吐蕃帶來了生機和興旺,於是他也派官員去長安求婚,經過長期中肯努力,唐中宗終於答應把金城公主嫁給他。公元710年,金城公主進藏完婚,不久生下一子便是第五代吐蕃贊普。等到金城公主的哥哥唐玄宗李隆基當了皇帝,第五代贊普赤松德贊便成了唐朝的外甥。這以後,吐蕃與唐便一直以舅甥相稱達一百年之久。在公元823年,雙方立了一塊會盟碑,碑文中有「今社稷山川如一,為此大和……須合甥舅親近之禮,使其兩界煙塵不揚,罔聞寇盜之名,後無驚恐之患」。這塊古樸的石碑和文成、金城二公主的故事,把我帶進了那個遙遠的年代,也讓我明白了,漢藏兩族不光是親如兄弟,而且還有一種更親近的血緣關係,真正是漢藏一家親!

大昭寺門前兩側豎著兩根高大的經杆,經杆上下都層層纏繞著經幡,經幡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經文,在微風的吹佛下輕輕飄揚,經杆下,有兩個白色香爐,裡面填燒桑葉,裊裊桑煙升空,讓大昭寺籠罩上無限神秘的氣氛。寺廟前常年聚集著遠道而來的信徒嗑著等身長頭,看著他們旁若無人地對著大昭寺反覆做著同一個動作,那虔誠的樣子好像把世間一切都忘得一乾二淨,只有靈魂追著信仰,使我領悟了什麼叫「頂禮膜拜」,日積月累,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板上 ,留下了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寺院裡萬盞酥油燈長明,記錄著朝聖者永不止息的足跡和歲月的永恆,一千多年的歷史,一千多年的香火,延續著一個流傳千年的故事。

大昭寺,地處拉薩老城區,是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始建於公元647年松贊干布時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大昭寺歷史悠久,有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之說,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藏傳佛教信徒最大的精神支柱。大昭寺供奉著文成公主從大唐帶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所有藏傳佛教信徒都把這裡作為朝拜之地,不遠萬里用身體丈量大地,來到這裡膜拜——是每個藏傳佛教徒一生的夢想,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它是藏傳佛教信徒朝聖的終點,無論從地理位置上,還是在藏傳佛教信徒心目中,大昭寺都是名副其實的聖地和中心。「去拉薩而沒有去大昭寺,就等於沒去拉薩。」據說是大昭寺著名喇嘛尼瑪次仁的話。事實上大昭寺的興建,最早便與佛教有關。

據歷史記載,吐蕃英主松贊干布於公元621年娶尼泊爾的尺尊公主為妻,尺尊公主為他帶來了一批佛教經書和一尊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傳說為了保存這批經書和佛像,松贊干布將一枚戒指拋了出去,說:「戒指落處就是建佛殿的地方。」結果,戒指落在了一片湖泊處,誰知神廟反覆幾次在建成的當天夜裡就倒塌了。直到精通陰陽八卦的唐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後,測出西藏地形猶如一位巨大魔女仰天而臥,拉薩城中心正是魔女的心臟,臥塘湖(牛奶湖)是由魔女的心血匯成,要用1000隻白山羊在此處填湖建寺才行,於是,便開始了一場千隻山羊馱土填湖建廟的浩大工程。在藏語中,「山羊」為「惹」,「土」為「薩」,這樣,建造的佛殿就稱為「惹薩」了,讀來讀去,「惹薩」就成了今天「拉薩」的讀音。所以,就有了「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的說法。

據導遊講,大昭寺僧人本不想讓這一聖殿成為旅遊景點,所以,對接待遊客並不熱心,每天上午只接待香客,十一點之後才允許遊客進入。進入大昭寺的通道分為參觀者通道和信徒通道,信徒不需要購買門票,他們帶著酥油和功德去每一個殿朝拜,參觀者購票入內則只能圍著幾個大殿轉一圈。

大昭寺有5座金頂,108個佛殿,各種奇珍異寶數不勝數。供奉的神像統攝藏傳佛教5大教派和苯教等所崇奉的各種神佛菩薩像,數量很多,其中最有名,也稱為鎮殿之寶的是當年文成公主從大唐帶來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據史料上說,釋迦牟尼在世時,曾造了三尊自身佛像,並且親自為他們開光。釋迦牟尼說,我圓寂後,見到他們就等於見到我一樣。這三尊佛像,一尊是尺尊公主帶來的8歲等身像,一尊是文成公主帶來的12歲等身像,一尊是25歲等身像。8歲等身像收藏在小昭寺,曾被割掉了腦袋,後來雖然焊上來,終究失去了原來的尊嚴;25歲等身像收藏在印度,由於滅佛運動,被沉入了印度洋,至今無法找到了,只有文成公主帶來的這尊12歲等身像,歷經磨難與滄桑,如今完好無損地留在大昭寺里,成為藏傳佛教的聖物。

每逢神聖的日子,拉薩人和遠道而來的信徒照例都要來朝佛,他們圍繞釋迦牟尼佛像轉圈,圓圓的圈子緩緩移動,從古至今、從早到晚周而復始永不止息,信仰極度虔誠的信徒,用人間罕見的方式表達對佛的崇信,他們不怕山高路遠,不畏艱難險阻,從西藏各地、從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千里之外的藏區,以身作尺丈量土地,一步一個長頭磕到拉薩,最後匍匐在佛的腳下。在這裡。金碧輝煌的瓦頂與匍匐參拜的信徒,高入雲端的神聖與低微到塵埃的虔誠,構成了大昭寺特有的畫面。

從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開始,清政府頒布了《欽定西藏章程》,確定了「金奔巴」制度,即「金瓶掣籤」制度,來確定達賴和班禪的轉世靈童,大多數金瓶掣籤都是在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前完成的。1995年,在這一極有尊嚴的地方,由黃菊副總理主持產生了十一世班禪。如今,聖像已成為藏傳佛教最為神聖的地方受人頂禮膜拜。

藏傳佛教講究自然和天意,佛教不以贏利為目的,無求無欲才是佛家本意,在大昭寺,有幾個和內地寺廟完全不一樣的地方:一是它沒有高高的蠟燭,只有穌油燈;二是從來不燒香;三是廟前永遠不設功德箱;四是喇嘛們不會為香客算命或為香客的佛物開光收費。人們上廟上施捨,多少隨意,都是直接把錢放在佛像前或放在唐卡前,而且還可以任意找零,完全不必擔心佛祖會怪罪你。

來到大昭寺,讓我對高深神秘的佛教理論有了一種敬畏之心,對佛教理論自然、不矯情、沒有功利目的的思想,有了新的理解,也讓我有所頓悟,雪域佛國因有信仰而眾生平等,我們與西藏的距離,從來不在於多少公里,而在於是不是心有信仰,只有尋根追源,才能抵達靈魂的最深處,在大昭寺,我看到了最原始的西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