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演員的演技,分為哪幾個部分?

娛記四道槓 發佈 2022-12-24T18:51:34.424986+00:00

以下調侃,如有舉例,僅僅是令我印象深刻而已,並不是旨在針對在座的哪一位,而是純純的掃射。那麼,內娛偶像明星的演技,到底分哪幾個部分呢?

今天,來嘴一下這幾年裡內娛「演技」評判的變化。


以下調侃,如有舉例,僅僅是令我印象深刻而已,並不是旨在針對在座的哪一位,而是純純的掃射。


那麼,內娛偶像明星的演技,到底分哪幾個部分呢?



外形


顏值即正義,在偶像劇領域,當然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然而從愛豆挾流量闖入影視劇領域,再加上一直以來堅挺存在的資源咖、帶資進組咖,過往科班的嚴密篩選和純靠一張能打的臉闖出的偶像領域,水準直線下降。


再加上劇組趕工省錢粗製濫造,造型加重了災情。


於是我們被這樣的臉荼毒


被這樣的身材荼毒


但這跟演技有什麼關係呢?


關係就是,大家會格外寬容真正的美人兒,盤靚條順會直接成為偶像劇領域的演技硬通貨。


端著演?不要緊,看臉就能忍三集。


畫皮派?沒關係,美人何必有演技?


我恨你是一根木頭? 「拜託她可是劉亦菲啊」


那滿坑滿谷靠一張臉混半輩子的前輩告訴我們:外形卓越就是偶像劇的演技基礎。


別不服,你讓演技卓越的實力派來演試試?是孫紅雷老師能演道明寺還是黃渤老師能演楊過?


連趙又廷這位算不上實力派的大哥,以驚悚的黑長直出演偶像劇,都要營銷「整容式演技」,底層邏輯不就是「以演技補顏值」,那顏值怎麼就不能是演技了呢?


演技,說到底就是讓觀眾「相信」。那麼,到底是怎樣一張臉戳在偶像劇里,當然會關乎基礎的信任度。



契合度


外形足夠偶像,是不是就能橫掃所有偶像劇角色呢?


比較《且試天下》和《星漢燦爛》,你就知道契合度有多麼重要。


圓臉甜美的小美女,非要撐風華絕代的裝X大美人,得到的只能是群嘲。


而軟軟糯糯、古靈精怪又一肚子主意的小美女,就貼合極了,引來三個少年郎的傾慕也不足為奇。


艷麗型大美女扮瘦弱小男孩型的前太子孤女,直接被嘲成義大利表哥。


更別提日常端著的大帥哥非要扮活潑,驚嚇至今。


即使這半年,我們也被迫看過了吹口哨的帝君


民工款天文博士


令人不適的豪邁女山大王


風一吹就能骨折的救援精英


如果說「外形」解決的是觀眾對偶像角色演技的相信,那麼契合度解決的,就是觀眾對「這一個」偶像角色的相信。


直接點名的話,請楊洋和一姐不要再活潑,大冪冪千萬別碰溫良恭儉讓,小趙不必公主,熱巴別再傻白甜,楊紫和白鹿不要風華絕代,任嘉倫羅雲熙遠離高大威猛……


契合度除了氣質外,還暗含著文化水平和閱歷見識。


該角色是否在人均高考300分的偶像明星的理解範疇里,是否在ta們那乏善可陳又遠離大眾的生活閱歷中,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偶像演員的演技表現。


所以都市校園偶像和徹底脫離現實的仙俠玄幻,往往是這類演員的演技巔峰,前者自己有經歷,後者觀眾也沒有經歷——哦對了,演大明星也有奇效,畢竟是演自己。


外形水準以上,氣質不南轅北轍,基本不太超脫本人的見識與閱歷,整體上順從了大眾預期,不用演就已贏了一半。


是為偶像演員演技的第二部分。



角色合理性


偶像演員的最大光環,來自角色。


演員外形過硬,氣質契合,ok,這隻解決了「演員離角色不會太遠」的問題。


角色本身合理與否,才會解決「這個演員扮演的這個角色離觀眾有多遠」的問題。


直白點吧,如果角色是個純傻X,演員就是大羅神仙也救不回來。


除非那種能用自己的閱歷和演技去合理化角色的大演員,但這種演員也只能盡力補救,無法起死回生。


何況大多數偶像演員壓根不具備這種能力,要不怎麼叫「偶像演員」呢?


不過哦,改好沒能力,搞砸一定行。


哪怕是業內著名靠譜大編劇的劇本,到了劇組的祖宗——偶像演員手裡,那也是人均一個跟組編劇,想怎麼改就怎麼改。


——台詞拗口(其實是自己沒文化背不下來),改!

——角色沒有高光(其實是正常鋪墊),改!

——角色不夠完美(完美如何動人),改!

——戲份比XX少,怎麼凸顯主角(寧吃仙桃一口,不吃爛桃一筐,懂?),改!

——嫌累嫌丑嫌苦嫌曬,改改改改改!


一通神操作下來,林黛玉都給你改成夏冬春,鑑於偶像演員的平均文化水準,和「XXX都是這樣我也要」的攀比心,最后角色不僅面目全非,而且還能面目全非得千篇一律,既奇葩又乏味,簡直神奇極了。


所以你看,角色合理千難萬難,角色傻X,那是什麼難事兒嗎?


而(無論因為誰而導致的)角色傻X,演員要如何彰顯演技?順著傻X躺平演還是逆著傻X努力演呢?怕是越努力越完犢子。


所以「角色本身」的配置水平,怎麼就不算演技呢?


如果一個項目,找了外形確實水準以上的偶像演員,去演與其本人氣質相對貼近的角色,而邀天之倖這個劇本這個角色居然還有幾分合理,演員本人居然也沒有動手改。


那恭喜觀眾,演技基礎分已經累加到50上下,發揮再好一點也就及格啦!


有人問:不對啊,每到偶像演員的作品播出,這鋪天蓋地的「絕了」「yyds」,怎麼可能才及格上下呢?


那當然是因為偶像演員的演技,還有兩個勝負手啊!



宣傳預算


很多時候,偶像劇演員表現好不好,要看宣傳預算足不足。

敢想敢干+捨得花錢,那就可以創造奇蹟。


鋪天蓋地「破碎感」「氛圍感」「爆發力」「反差感」,膽子再大點直接「你永遠可以相信」「絕了」「好絕」「功力」,最膽怯也可以吹個「未來可期」。


熱搜是熱度,口碑也要花錢啊。

豆瓣分刷一刷,說出去也是7分以上的作品呢,怎麼會有不及格的演技呢


趕上行業蕭條各路自媒體和影評人缺錢的當口,負分演技也能給你吹出個層次感和深意,對著一坨不存在的東西大聊體驗派和方法派,深入淺出地力證那呆若木雞是如何符合情境、那動若瘋兔又隱含著怎樣的深意。


沒辦法,他們給得實在太多了。


所以,越是S+的項目,宣傳預算也就越充足,聲勢必定浩大,成績必定「優異」,口碑必定爆棚,人均演技必定絕絕子。


而偶像演員本人舍不捨得花錢,也是演技的加分項。


項目花宣傳預算歸根結底是要吹項目的,吹劇情吹成績吹口碑+鋪熱度,能花在演員身上的畢竟有限,吹不到演員心坎上還容易花錢挨罵。


自己花錢就不一樣了,想怎麼吹,就怎麼吹。


沒有的可以吹成有,不夠的可以吹到滿溢,退步的可以吹到「臻於化境」,進步的更可以吹到一步成神,油膩的可以吹去油成功,模式化的可以吹大有突破,呆若木雞的可以吹微表情,五官亂飛的可以吹「放得開」「小戲瘋子」。


沒有做不到,只有錢不到。演不出來的,咱統統花錢吹出來。


怎麼就不是演技的組成部分了呢?



粉絲努力


但是啊,無論是官方宣傳還是演員團隊行為,都有個致命的問題:不能太沒底線。


翻譯一下:還是要臉,雖然不多。


宣傳推廣,無論從官方口吻正式說出,還是撒錢讓別人說,皆有跡可循,容易辨別。


那一些過於不要臉的溢美之詞和過於顛倒黑白的指鹿為馬,就不方便由官方出面了,顯得low顯得沒有底線,顯得為了自證勝利而急頭白臉。


那這個時候,粉絲兇猛不兇猛,戰鬥力彪悍不彪悍,就成了打贏「演技證明」這場仗的關鍵。


論要臉,粉絲對「要臉」的評判自成體系:偶像的演技超凡脫俗、在播作品成績口碑都贏麻了,我們粉絲才有臉!


為了這樣一個崇高的目標,手段卑劣點,用詞激烈點,作派low一點,又算得了什麼呢?


於是在這一場場關於演技的大型催眠里,粉絲的輸出成了有力的補充與註腳,說所有官方不方便說的話,控所有官方不方便控的評,吵所有官方不方便吵的架,罵所有官方不敢罵的人。


所有敢說國王沒穿衣服的人,那必須承受劈天蓋地的反擊。有車軲轆話講歪理的,有破口大罵噁心人的,有複讀機複製粘貼刷屏的,有直接舉報投訴卡黑的,更有不與發言者對話、不停告誡圍觀群眾的——這個博主啊,ta就是個黑砸!


於是大量名詞每天都在被定義,從「沉浸」「投入」「努力」,到「信念感」「精準」「入戲」,她們甚至可以言必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為甚至背不出來這個名字的偶像張目,拼命向所有人證明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既然有這麼多人能證明,怎麼就不算演技呢?


只要預算足夠多,底線足夠低,粉絲夠努力,疊加上前述條件, 「《如懿傳》狠狠暴露了周迅演技派的名不副實,實際上還不如《延禧攻略》的吳謹言」這樣離譜的論調都有無數人贊成,還有什麼不可能呢?



綜上所述,偶像演員的演技分為哪幾個部分?


公式可以簡單歸結為:

偶像演員的演技=外形的出色程度+角色的契合程度-角色的離譜程度+項目的宣傳預算+粉絲數量*粉絲瘋魔程度。


肯定會有人問,這也太離譜了吧?演員實際上的演技水平呢?演員在每個角色上的發揮水平呢?演員本人的努力程度呢?


這你都沒看出來嗎?根本不重要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