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強兄弟:在黃土高原「種」出江南

中國環境 發佈 2022-12-25T02:12:51.924016+00:00

早上四五點起床,喝上幾口罐罐茶,許志剛和許志強就扛著鏟子、鋤頭等工具上山,給樹鬆土、除草、修剪枝葉,這樣的習慣他們堅持了54年。

早上四五點起床,喝上幾口罐罐茶,許志剛和許志強就扛著鏟子、鋤頭等工具上山,給樹鬆土、除草、修剪枝葉,這樣的習慣他們堅持了54年。

74年前,這對孿生兄弟在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榜羅鎮張川村許堡社出生。他們在黃土高原成長,經歷過漫天黃土,也無數次看到流失的水土衝垮房舍。

他們意識到了樹對這片土地的重要意義,並用了54年的時間,義務種樹8萬餘株,讓400畝荒山變成了四季常青、綠樹成蔭的「江南」。

他們也擁有了一個新的身份——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個人。

剛強兄弟在山上種的樹。許志強的孫女許童玲 供圖

我們想打造一片小江南

剛強兄弟和樹的緣分要從五十多年前講起。

上世紀60年代,農村消遣的活動不多,搬著凳子趕場看電影是剛強兄弟最開心的事情。在一次集體放映中,他們看到了南方的樣子。「南方山很綠,水很清,樹很茂密,一想到我們這的干山枯嶺,心裡就很難受。」許志強說。

剛強兄弟所在的張川村地處西北內陸,乾旱少雨,植被稀少,土地被厚厚的黃土覆蓋,走在上面的每一步都像踩在麵粉里,黃土爭先恐後地灌進鞋子,和襪子、腳丫來一場親密接觸。

少有的雨水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乾旱,但是持續的降雨過程也會帶來嚴重的水土流失——厚且鬆軟的黃土在雨水的「加持」下變成了黃泥湯,沖毀房屋,留下沒過膝蓋的爛泥。

雨水沖刷過的地表,溝壑縱橫,像一條條傷疤爬滿了整個村的土地。而在地下,是一個個被稱為「窟圈」的暗坑,一不小心就會掉進去。在目睹家人跌進窟圈差點喪命的場景後,許志強膽戰心驚,「再這樣下去,不但家保不住,命可能都要丟掉。」

溝壑縱橫的黃土地。許志強的孫女許童玲供圖

「要固土,得種樹」成為兄弟二人的共識,他們覺得只有種樹才能治癒這片土地。電影中南方鬱鬱蔥蔥的場景也在刺激著他們,「我們想種一些南方的樹種,讓村里一年四季都有綠意。」許志強說,「村裡的老人跟我們說南方的樹種在北方活不了,但我們覺得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我們可以為家鄉打造一片江南風光。

都是從牙縫裡摳出來的

種樹的第一件事,是解決樹苗的問題。

在甘肅,最常見的樹種是白楊和榆樹,它們價格低廉且容易生長。而剛強兄弟想種的松柏、雲杉、棕櫚等樹都需要從其他地方買,一棵樹苗要3元錢,3元錢在當時能買10斤白面。

作為兩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剛強兄弟幾乎所有的收入都來自土地和牲畜。收入不多,僅能維持全家人的生活,買樹的錢都是牙縫裡摳出來的——攢來換油鹽的十幾個雞蛋,賣了,買樹;賣馬駒用來蓋房的700元錢,買樹。

村里沒有樹,他們就挑著擔子,去六十里外的草灘、九十里外的武山買樹,他們的足跡遍布臨近各縣,卻從未捨得在買樹的集市上吃一頓飯。

樹種上之後,澆水也成了大問題。

在乾旱少雨的黃土高原,水是個稀罕物。「那時候吃水都靠村裡的一個泉眼,水量不大,取水的時候要等在泉眼邊,水出來的時候舀上一瓢,一般兩三個小時才能裝滿一桶水。」許志強的孫女許童玲告訴記者。

在那個人吃水都很困難的年代,極少有人把水拿去種樹。為了不影響別人用水,剛強兄弟就在夜裡擔水,再把水一桶桶運上山。「有一天晚上我從天黑擔到了天亮,來回挑了8次水。」許志強說。

許童玲也幫爺爺抬過水。「一般是爺爺自己挑兩桶水,我和哥哥或者妹妹抬一桶水,坡陡路窄,水桶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斷下滑,壓得肩膀很痛。地面很軟,鞋子裡都是土,人也走不快,一個來回要20分鐘。」

除了人擔的水,雨是另一個水源。黃土高原的雨大多數時候下在晚上,剛強兄弟經常在凌晨一兩點,冒著暴雨出門,一件雨衣,一個手電筒,是他們全部的裝備。他們用土在樹邊圍上一圈,「這樣能給樹存點水,讓它們活下來。」許志剛說,「我們還會通渠引水,用來調節水流,不然雨水很可能會把樹苗沖走。」

種下的樹幾十年後就是黃金

樹想要在黃土高原紮根,並不容易。

兄弟倆頭幾年種的樹,活下來的很少,樹苗不是旱死、被水沖走,就是因為水土不服難以成活。這也應了當地的一句老話——種活一棵南方的樹比養大一個孩子都費勁。

但是他們沒有放棄,一個樹種不行,就換另一種,來來回回嘗試了五十多種樹;樹苗的成活率不高,就自己育苗,保持樹木活力。兄弟二人種樹的場地也從房前屋後拓展到了附近的溝坡、荒地和窟圈。「下雨的時候,種在溝壑里的樹會被淤泥淹沒,只剩一個樹梢。」許志剛說起來有些心痛。

在一次次嘗試中,他們種出了經驗——山坡上的樹不耐旱,容易被沖走。兄弟二人用死去的樹圍成格子,淤泥在此匯聚成一片平整的土地,樹種在上面,活了。

「第一次看到種的樹活下來的時候,非常激動,感覺像打了雞血。」許志強說。樹種得多了,兄弟倆發現樹要抱團才能活下來,樹種得越密,成活率越高。他們狠了狠心,把家裡的10畝良田換成30畝荒坡。

挖坑、種樹、澆灌、施肥、鬆土、修剪、育苗成了他們刻進骨子裡的動作,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松柏、雲杉、棕櫚逐漸爬滿了山頭,各種野生動物也開始在林間穿梭。50多年的時間,他們種樹8萬餘株,400畝荒山變成了綠地。在他們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成為種樹大軍中的一員。

樹苗的成活率也越來越高,高到孫女許童玲都有些震驚,「別人怎麼都種不活的樹,爺爺們隨便一種就活了。」

許志剛夫妻和許志強夫妻。許志強的孫女許童玲供圖

如今,70多歲的老人還在種樹。因為他們覺得種樹好,種下的樹幾十年後就變成了黃金。他們也像黃金一樣閃閃發光——今年,他們成功當選「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個人」。知道自己獲獎後,剛強兄弟很開心,「沒想到我們農民也能獲獎。」

「我們現在的身體很好,還會繼續種下去。」許志強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