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夫妻創辦千億製藥巨頭,「醫藥界華為」藥明康德面臨的挑戰

首席商業評論 發佈 2022-12-25T11:40:21.900218+00:00

11月25日,藥明康德發布公告,因自身資金需求,實際控制人李革、趙寧、張朝暉、劉曉鍾控制的股東,及與實控人簽署一致行動協議的股東,擬合計減持不超過6500萬股,約占2.2%的公司A股股份。

「成為全球醫藥健康產業最高、最寬和最深的能力和技術平台,讓天下沒有難做的藥,難治的病。」藥明康德的願景可見這家醫藥巨頭的抱負和野心。截止12月7日,藥明康德A股市值超2300億。


作為醫藥股中CRO細分賽道上的行業冠軍,藥明康德被戲稱為「醫藥界的華為」、帶頭大哥。11月底,藥明康德再次遭大股東減持。


01 再次套現53億元


11月25日,藥明康德發布公告,因自身資金需求,實際控制人李革、趙寧、張朝暉、劉曉鍾控制的股東,及與實控人簽署一致行動協議的股東(共3家法人主體),擬合計減持不超過6500萬股,約占2.2%的公司A股股份。


藥明康德官網信息顯示,實控人李革、趙寧、張朝暉、劉曉鍾均為藥明康德創始人。目前,李革為公司董事長兼CEO,趙寧為公司高級副總裁兼董事,張朝暉為公司中國區營運長,兼執行副總裁,而劉曉鍾曾任執行董事兼副總裁已於2020年退任。



據公告披露,藥明康德實際控制人與實際控制人簽署一致行動協議的股東合計持有公司A股股份7.13億股,占公司截至11月24日總股本的24.07%。


若以藥明康德11月25日收盤價81.94元粗算,這次套現金額將超過53億元人民幣。


受減持消息的影響,藥明康德11月28日A股股價大跌,截至收盤跌7.16%,總市值一天內蒸發約173.75億元。當日藥明康德港股也出現大跌,最終收跌6.8%。


今年下半年以來,藥明康德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一直不太理想。從7月6日到11月28日,藥明康德A股區間累計跌幅32.6%,而同期大盤跌幅為9.56%,跌幅超過大盤水平三倍多。


10月26日,藥明康德發布的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共實現營業收入283.95億元,同比增長71.9%,歸母淨利潤73.78億元,同比增長107.1%。其中,第三季度營業收入為106.38億元人民幣,這也是公司首次單季度營收突破百億,同時單季度增速也破紀錄達到77.8%。


從財報上來看,藥明康德的經營數據無疑是非常漂亮的。財報發布之後,其A股大漲7%,H股大漲8%。藥明康德在國內製藥領域CRO細分賽道上具有強大的專業能力,並且作為國內最早的入行者,積累起豐富的經驗和成熟的運營模式,其顯然屬於「績優股」。


藥明康德上市後一度備受投資者追捧,A股股價從2018年5月8日上市首日25.92元的開盤價一直漲到2021年7月最高時171.97元,市值一度超過5000億元。


雖然以強大的專業能力備受資本市場的看好,但大股東一再減持套現,從一定程度上是不是意味著大股東——同時也是企業的經營者並不更加看好公司未來會有更高的股價水平?


02 為何頻頻減持?


所謂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是指接受製藥企業某些外包服務業務的機構。對製藥企業來說,CRO成為一種可借用的外部資源,可在短時間內迅速組織起一個具有高度專業化的和具有豐富臨床研究經驗的臨床研究隊伍。從而降低整個製藥企業的管理費用。一開始CRO傳入中國只局限在臨床服務,後來擴展到藥品研發的整個過程,從化合物的篩選一直到藥品上市後的推廣,服務範圍廣泛,可以滿足藥品研發企業的不同需求。


藥明康德正是國內CRO領域的頭號專業企業。據藥明康德官網介紹,從2000年一間650平米的實驗室起步,如今的藥明康德已成長為一家全球性企業,員工人數超過45000人,科研人員超過42000人,在全球設有32個研發和生產基地。目前其平台上承載著超過5900家合作夥伴的數千個創新項目。


初創期的藥明康德當只有48名員工的時候,其中就有27位擁有博士學歷,第一個客戶便是德國製藥巨頭默克,可以說,藥明康德是貨真價實的硬核「實力派」。


從2019年5月,藥明康德股份解禁期結束開始,其就隔三岔五發出減持公告。


2019年的5月22日至8月10日期間,Glorious Moonlight Limited等7名原始股東減持了合計8973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48%,累計套現66.26億元。2019年8月14日,這7名原始股東再拋出減持計劃,擬減持不超過10.74%的上市公司股份,減持股份1.76億股。據Wind數據顯示,這7名原始股東從2019年至今,已減持套現超191億元。


2021年6月,藥明康德股東上海瀛翊投資中心(有限合夥)因「偷偷」減持套現28.94億元,被證監會處罰2億元。


藥明康德的高管也頻頻減持,公開資料顯示,胡正國(副董事長)、楊青(聯席執行長)、陳民章、陳曙輝、姚馳(董秘)均有參與過減持計劃。另據Wind數據,在2020年7月份到2021年10月份期間,藥明康德高管進行了逾50次減持,累計套現1.17億元。


藥明康德的實控人李革及其控制的企業今年以來已發出兩次減持計劃。今年6月,藥明康德實控人控制的股東公司以及與實際控制人簽署一致行動協議的股東,發布公告稱,擬集中競價減持公司1%的股份,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公司2%的股份。


今年9月30日,藥明康德發布的減持計劃實施結果顯示,該股東通過集中競價減持0.78%的股份,平均成交價格95.02元/股,套現22.09億元。加上11月25日發布的減持規模,李革及其控制的股東公司累計套現規模或將達到百億元。


屢次減持之後,實控人李革、趙寧夫婦,悄然從公司前十大股東行列中消失。作為創始人,李革在2021年從藥明康德拿到薪酬2476.38萬元,在A股醫藥生物行業董事長薪酬中排第二,僅次於邁瑞醫療的董事長李西廷。


面對市場的質疑,今年六月份,對於股東的減持計劃,藥明德康對媒體表示,股東基於自身的資金需求選擇小比例處置公司股票。公司擁有堅實的基本面,並將在未來持續高速增長。


03 學霸夫妻創業


藥明康德的創始人李革1967年出生在浙江溫州。1989年,李革從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之後選擇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繼續深造。當時的李革堅信「一定能征服美國」。李革的妻子趙寧同是北大畢業,並隨李革一起赴美深造,夫妻二人都是妥妥的學霸型高知人群。


李革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有機化學博士期間,與導師共同發明一種技術,可以發現多種藥物的前體化合物。此後,李革與導師等人一起創辦了一家生物醫藥公司,並於1995年在納斯達克上市。而趙寧則入職百時美施貴寶,進行科研和管理工作。


2000年,李革放棄美國的工作回國在無錫創辦藥明康德。一次偶然的機會,李革在美國談業務的飛機上畫了20多個化學藥物模板分子,本是想著給實驗室試著合成。然而美國的製藥企業看到後認為可以幫助製藥企業大幅減少研發時間。這讓李革意識到,攻讀博士期間研究出來的模板分子組合方法,是有巨大商業價值的。



這一契機讓李革馬上指導藥明康德從新藥研製企業轉型為外包研發服務企業。憑藉李革在美同行的高度認可以及人脈,公司迅速得到了藥企巨頭的訂單,服務企業涵蓋了全球排名前十中的九家。


2004年趙寧也辭職回國加入藥明康德,並根據在美工作的寶貴經驗,創建了從化學分析到藥物分析,再到生物分析、以及生產質量檢驗的一體化分析平台。


上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由於很多跨國藥企的大批全球暢銷藥面臨專利到期,因而紛紛加大對新藥的研發力度。但是新藥從研發到上市,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階段,藥研發出來需要經過長周期的臨床試驗。對製藥企業而言,把價值相對更低的原料藥生產、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等環節,外包給第三方,一方面可以縮短新藥上市的時間,同時還能降低自身的成本負擔。


在這樣的市場邏輯和機會之下,CRO企業抓住了市場周期的紅利。


最早,李革的專長在於組合化學領域,所以藥明康德的優勢也在於化合物的發現和驗證,也就是新藥研發的前端——藥物發現階段。隨著公司發展,藥明康德才把業務延伸到後端的動物實驗,生產工藝研究等等。


2007年,藥明康德登陸美國紐交所,市值一度突破10億美元,成為國內CRO「一哥」。但是,在美國,藥明康德股價長期低迷,難以從美股融到太多的資金,於是李革決定私有化。2015年,藥明康德從美股退市時,其市值僅有33億美元。



回到中國資本市場,李革將藥明康德進行了「一拆三」的本土化布局:


2015年,拆分出CDMO業務為主的合全藥業掛牌新三板,一度成為新三板最貴的醫藥股之一;2017年,拆分出生物製劑業務為主的藥明生物赴港上市;2018年,化學製劑業務為主的藥明康德,50天閃電過會登陸A股,隨後又快速登陸港股,完成「A+H」布局。



藥明康德在A股和港股兩大上市平台及藥明生物巔峰時期市值合計逼近萬億規模,相當於當初在美股退市時33億美元市值的47倍,而隨著的股價暴漲,李革家族的身價也水漲船高。在2021年的胡潤百富榜中,李革夫婦以700億財富排在第75位。


04 未來的挑戰


12月16日,藥明德康在投資者互動平台表示,相信醫藥創新將持續不斷進步,全球生物醫藥行業將致力於研發更多的更有效的藥物以滿足大量未能滿足的臨床需求。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新增客戶超過 1,000 家,活躍客戶數量超過 5,900 家,全球各地的客戶對公司的服務需求保持強勁增長。得益於公司全球「長尾客戶」戰略持續發力以及其他客戶滲透率繼續提高,來自於全球前 20 大製藥企業收入人民幣 129.18 億元,同比增長175%;來自於全球其他客戶收入人民幣 154.77 億元,同比增長 31%。


在過去,CXO(CRO合同研發服務、CMO合同生產服務、CSO 合同銷售服務)行業具有非常穩定的收益。對於上游的製藥企業而言,CXO企業提供配套服務,獲取服務費用,所以不管最後新藥成敗如何,市場收益如何,接受外包服務的CXO都是穩賺不賠。


今年上半年,有不少媒體披露,猴子價格暴漲。「一隻15萬,一猴難求席捲醫療圈」。作為CRO企業和創新藥企業,需「猴」量很大,一款新藥在臨床階段至少要用到40~60隻猴子。如果沒有類似實驗猴這樣的動物模型,幾乎沒有任何一款藥可以進入到人體臨床試驗,更別不可能獲批上市。據稱,藥明康在2019年就收購了蘇州一家企業,擁有猴子存欄兩萬多隻。


對藥明康德來說,當下或者面向未來,兩大挑戰越來越明顯。


第一,藥明康德的主要客戶來自於美國,美國製藥企業的外包業務占據藥明康德收入的七成。今年9月,美國通過了一份「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倡議」,計劃投入超過20億美元,用於生物技術研發,促進位藥業以及農業、能源等行業的「美國製造」,減少對國外市場的依賴。這對於藥明康德來說顯然是不利的。


第二,作為醫藥研發及生產外包企業,藥明康德賺的是「辛苦錢」。CXO企業的毛利率高低,大多仰仗於對成本的控制,尤其是人力成本。曾幾何時,藥明康德因員工勞動力廉價,被外界稱為「製藥界富士康」。


2021年,藥明康德在全球擁有34912名員工,其中11001名獲得碩士或以上學位,1302名獲得博士或同等學位。從事研發的員工占比82.61%。財報顯示,2021年,藥明康德應付職工薪酬支出為75.28億元,員工年平均薪酬為21.56萬元,2020年時,員工平均薪酬20.46萬。當人才越來越稀缺,藥明康德的員工成本必然會不斷增加,意味著人工成本帶來的紅利在逐漸消失。


作為如此高知,盈利能力如此之強的藥明康德,如果不斷遭到創始團隊的股份減持,輿論和資本市場都會產生一定的懷疑態度,創始人為什麼在此時減持?藥明康德能否成為中國製藥企業中一家技術含量高超而且基業長青的公司,還需要更多時間來觀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