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最長的冬夜裡,和你共盼一場春的照面

河南博物院 發佈 2022-12-26T07:11:44.295960+00:00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浮灰。——唐·杜甫 《小至》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唐·杜甫 《小至》

時光靜謐無聲,冬至悄然而至;指尖白露凝霜,流年安然無恙。12月22日5點48分,我們迎來冬至節氣。從這一天起,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時節,民間俗稱「進九」。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

「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是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之後,白晝漸長,有「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之說。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國先民已經測定出冬至,並在商周時期用文字記載下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測定並記錄下來的節氣之一。

古人認為,從冬至起,每數九天算一個「九」,數到九個「九」,共計八十一天後,春天便翩然而至。

在古代民間更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一是說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僅次於過年。

冬至有三候

一候蚯蚓結。冬至時節,地下的蚯蚓仍然蜷曲著身體,像打了結的繩子。

二候麋角解。冬至陽氣初回,麋鹿角脫落,開始一輪新生,新陳代謝的規律,藏在季節的變換里。

三候水泉動。冬至過後,井水開始上涌,泉水開始流動。

古人認為,冬至過後,白晝時間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祥的好日子,值得慶賀。對於中醫養生來說,「陽氣初生」的冬至也是重要的節氣。

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在北方,餃子可謂是冬至的「標配」,俗語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冬至天寒,容易凍耳朵,而餃子形狀與耳朵相似,便有了「吃餃子可以防止掉耳朵」的趣說。南方人則喜歡在冬至這天,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或年糕,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寒冷的季節,在起居方面應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零攝氏度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物,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鬆,以利於血液流暢。在日常生活中,還要適當進行禦寒鍛鍊,例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肌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受能力。

從前,冬天可能是最能打磨人們心性的季節。農耕社會,春播、夏管、秋收,繁忙勞碌,人們往往無暇品味時光。只有冬季,是一段長而閒的時光。在寂寞的自處中,人們才有著一份氣定神閒的狀態。

「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預示著冬日已深,也呼喚著初春的到來,且讓我們暫停匆忙的腳步,回望一年的收穫與精彩,憧憬來年的美好生活。

冬至過後,雖然數九寒天在前方,但我們對溫暖的春天有了更深的嚮往。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帶著希望與幹勁跨越寒冷的冬天,跨越這不凡的2022,熬過艱難,美好必將如期而至。

海報文物:

蟠虺紋提梁銅盉

蟠虺[pán huǐ] 紋提梁銅盉[hé]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通高27.2厘米,口徑11.3厘米,腹徑23.8 厘米,1978年,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盉身呈扁圓狀,上有小口,直領,鼓腹,圜底,下有三矮蹄足,器口承蓋,蓋平,直折沿,中部有半環,內套活鏈與提梁相連接,提梁兩端與器肩相連。前部有曲流,後部有透雕扉棱,器腹與蓋上有蟠虺紋,提梁也有透雕裝飾兩段。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位於河南固始縣城東南兩公里的土崗上,主墓封土殘高7米,直徑約55米。據考證,該墓為吳王夫差夫人墓。《春秋》載魯定公四年(前506年),魯公曾會合宋公、晉侯等近二十四國諸侯,共謀「侵楚」。當年正是宋景公十一年、吳王闔閭九年,吳太子夫差正駐紮在固始一帶「屯兵守楚」,共謀侵楚的政治利益,促使宋景公嫁妹於夫差,宋吳聯姻、吳楚戰爭促進了吳國與宋、楚等國的聯繫和文化交流,推動了吳越文化和楚文化之間的交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