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葛洲垻到三峽,他把名字銘刻在中國水利樞紐建設史冊上

全景科學家 發佈 2022-12-26T16:52:59.707599+00:00

而他們的建設,都繞不開一個人——梁應辰,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原交通部水運規劃和設計院院長。他一生為祖國水利建設傾盡才華,從主持葛洲垻工程船閘分項設計,到擔任交通部三峽工程航運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梁應辰在中國水利樞紐建設史冊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提起中國的水利樞紐建設,葛洲垻工程和三峽工程是兩座不朽的豐碑。而他們的建設,都繞不開一個人——梁應辰,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原交通部水運規劃和設計院院長。

他一生為祖國水利建設傾盡才華,從主持葛洲垻工程船閘分項設計,到擔任交通部三峽工程航運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梁應辰在中國水利樞紐建設史冊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01
自小立志,與水利結下不解之緣

1928年8月,梁應辰出生在河北保定。他的少年求學時期是在中國艱苦的抗日戰爭中度過的,小學生涯也因保定失陷而被迫中斷三年,直到1940年才得以重新回到課堂。梁應辰非常珍惜重新上學的機會,他堅持每天從農村到七八里開外的市里走讀,刻苦完成了學業,而這段經歷也鑄造了他堅韌的品格。

1932年,在河北保定蓮池留影

在那個年代,對於家境困難的梁應辰來說,求學是走出農村實現溫飽的最佳方式,而學習水利也成為印在梁應辰頭腦中的「遠大志向」。他很小就感受到了水利對於農作物的重要作用,知道要吃飽飯就要種田,要種田就要水和肥料,正所謂「糞大水勤,莊稼不愁不豐收」,正是這種樸實的想法,指引梁應辰在高考填報志願時,選擇了水利專業。

1948年,成績優異的梁應辰高中畢業後參加了包括清華、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等9所大學的招生考試並全部通過,最後他選擇了清華大學的土木系水利組,成為了我國建國後培養出來的最早一批水利專家。

02

堅定信念,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清華學習時,由於沒有經濟來源,梁應辰便申請了助學金,可是扣除伙食費和衛生費等,口袋內所剩無幾。於是,他過起了艱苦的學生生活,理髮自己剃光頭,襪子前後都露腳。有一次,梁應辰不小心丟了鋼筆,因買不起新鋼筆,只好拿著墨水瓶和蘸水鋼筆上課寫筆記,遇到兩節課不在一個教室,特別是從土木館跑到化學館,要端著墨水瓶跑步趕去上課。

艱苦的學生生活並沒有消磨掉梁應辰的信念,他在畢業前填寫志願分配去向時,在申請書的三個志願里,填的都是「服從分配」,而且註明願意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梁應辰25歲留影

因工作需要,梁應辰提前半年從清華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交通部塘沽新港工程局工作,這是個設計施工合一的單位。梁應辰首先在總工程師室設計科,後來又去了測驗科,在實習導師的指導下負責勘探和土木試驗工作。兩年的實踐工作讓他受益匪淺,形成了重視現場的思想觀念,重視勘探、設計與施工之間的配合。

兩年後,根據國家建設需要,梁應辰又被派往蘇聯敖德薩海運工程學院海港專業,進行了為期四年的波浪和海港碼頭結構的研究。留學期間,為了增加自己的實踐經驗和閱歷,他走遍了黑海沿岸的港口,這為後來他參與港口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61年,梁應辰遠赴越南河北省,在府諒商河畔幫助越南建設一座專用的氮肥廠煤運碼頭。

這是他獨立完成的第一個項目,從初步設計到參與項目的整個運作過程,期間為搞清一個水文數據,他多次從河北省往返河內市,使越方人員大受感動。1965年援越工作結束時,因工作突出,越南總理府授予梁應辰二級紅旗勞動勳章。

1965年,獲越南總理府頒發的二級紅旗勞動勳章

03
鞠躬盡瘁,投身葛洲垻水利樞紐建設工程

20世紀70年代,在毛澤東主席的親自批准下,我國開始了對葛洲垻水利樞紐工程的研究和建設工作,梁應辰跟隨張體學同志等一行18人赴北京向周恩來總理匯報。在周總理的親自督導下,由有關部委組成的葛洲垻工程技術委員會全面領導並完成了葛洲垻工程的勘測、科研和設計工作,梁應辰被安排分管葛洲垻通航建築物的設計工作。葛洲垻工程的建設之路是坎坷不平的,既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鑑,也沒有太多技術人才可供調遣。

他們只好一路摸著石頭過河,一個個地攻克遇到的新問題。在看海圖時,梁應辰和同事發現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長江在葛洲垻段的標高還有負值——海圖顯示長江最低的地方比海平面低了40多米。

後來經過多次的實地考察,終於發現了海圖中存在負值的原因,即江水太過湍急,經年累月的不斷沖刷河岸,河床被衝出深坑。在長江的南津關上遊河段,這種深坑形成的反坡非常多,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會產生衝擊力極強的「泡」,導致水流向上,嚴重時甚至會對行船安全產生巨大威脅。幾百噸甚至上千噸的船隊遇到有害的「泡」之後,兩三分鐘內就有可能發生斷纜、翻船的慘況。

這次調查也讓梁應辰在今後的工作實踐中,增添了對水利工程的敬畏之情。

70年代,梁應辰在三三O工程局發言留影

除了「泡」「漩」,解決好泥沙問題也是建設葛洲垻通航工程的一大難題。據測算,每年通過葛洲垻的泥沙有5億多噸,折合混凝土的體積後可建200座共7200公里長的杭州灣跨海大橋。

這些泥沙處理不好的話,就會淤積在河道上影響船的通航。為了應對這些情況,梁應辰提出了「安全、通暢」四字方針,將「勘測、設計、科研、施工、運行」相結合,並請來當地水域最有經驗的老船長做諮詢,積極解決各種問題。同時在葛洲垻工程技術委員會的領導和指導下,梁應辰還解決了工程河勢規劃、複雜的工程基礎處理、高水頭大型船閘的設計施工管理等諸多科學技術難題,為後來三峽大壩的修建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在梁應辰和同事們的辛勤努力下,葛洲垻一期工程順利竣工。十年的摸爬滾打,梁應辰每天都超負荷運轉,結果透支了自己的身體,甚至由於過度疲勞引發了心絞痛。醫生很嚴肅地告訴他,心絞痛也可以導致死亡,要求他多注意休息。但身體狀況一有好轉,他就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1985年,梁應辰因葛洲垻項目中的突出貢獻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198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證書

04
心存敬畏,建設「全球一號水利工程

1991年,63歲的梁應辰調到了交通部三峽辦公室,並被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任命為長江三峽工程技術設計審查升船機專家組組長和永久船閘專家組副組長,開始了人生和事業的又一次挑戰。

1991年,與水利部原副部長陳賡儀、長江委原總工程師洪慶余到三峽河段考察(右一為梁應辰)

1994年5月,梁應辰被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兩年後,他被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任命為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成員。在三峽工程各個階段的建設中都能看到梁應辰的身影,無論是三峽工程垻址選擇,還是有關航運工作技術攻關科學論證,他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要知道,雖然已經有了在葛洲垻工程上的豐富經驗積累,但有「全球一號水利工程」之稱的三峽,不管是永久船閘、升船機、施工期通航,還是受三峽工程建設影響的1300公里上下游航道,依舊存在著多項世界難題。三峽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雙線5級船閘,全長6.4公里。

作為船閘技術設計審查專家組副組長,梁應辰與全組專家和設計單位竭盡全力共同解決了特大規模船閘總體設計、超高水頭船閘輸水、與高陡邊坡岩體共同作用的大型襯砌式船閘結構、五級船閘監控系統等重大難題。2003年6月16日,三峽雙線連續5級船閘的試通航翻開了中國航運史嶄新的一頁。

面對浩浩江水,梁應辰內心的喜悅溢於言表,多年的夢想終於在這一刻得以實現。

梁應辰檢查三峽船閘人字閘門底樞

2016年12月18日,梁應辰在北京逝世。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我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為祖國的水利事業出謀劃策。」這一心聲一直持續到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的名字也將永遠銘刻在中國水利樞紐建設史冊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