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獎人物 | 李鎮堯:淵博雅正、共情社會

清小華 發佈 2022-12-26T17:23:03.273964+00:00

站在特獎答辯的講台上,李鎮堯首先講述的是他的一段「失敗」的經歷,這使得他和絕大多數的特獎候選人都不太相同。李鎮堯希望以他自己的故事證明:清華是一個可以給所有人面對失敗、找尋自己留出空間的地方。希望以他在園子裡的成長故事,給正在備戰高考的學弟學妹們帶來些啟示。李鎮堯在特獎答辯現場。

站在特獎答辯的講台上,李鎮堯首先講述的是他的一段「失敗」的經歷,這使得他和絕大多數的特獎候選人都不太相同。李鎮堯希望以他自己的故事證明:清華是一個可以給所有人面對失敗、找尋自己留出空間的地方。希望以他在園子裡的成長故事,給正在備戰高考的學弟學妹們帶來些啟示。

李鎮堯在特獎答辯現場。

1 失敗與新生——學習需要樂趣

初入校園,李鎮堯立即感受到了清華園的壓力,在修土木系大一上最關鍵的一門必修課《工程製圖》的時候,李鎮堯一度很「絕望」。他發現自己的空間想像能力比身邊的同學要差上不少,在做作業時,身邊的同學基本四、五個小時就能畫完,但他可能十幾個小時熬到凌晨都琢磨不明白。這也使得他遲遲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大學學習方法和生活節奏,撲面而來的不只是巨大的挑戰,還有大一上期末成績單上兩個扎眼的1.6和遠遠被落下的排名。

不理想的成績帶來了一系列的連帶反應,二學位、人才培養計劃、社工組織等機會幾乎都不可能給一個成績如此扎眼的學生機會。他一度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自我懷疑中,甚至產生了十分嚴重的心理問題。「心理問題就是這樣,你事後回看可能覺得自己毫無必要地陷入到了一個小圈子當中,把自己的生活越過越窄;當時的我悲觀地認為,這個學業上的『大坑』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填平了。

「但是清華是一個有空間讓你面對失敗,有時間讓你去找尋自己的地方。」在經受了一段時間的痛苦之後,李鎮堯意識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身邊的社會問題以及分析它的視野和方法,深思熟慮後,他決定轉繫到新雅書院。在談到新雅通識課的時候,李鎮堯用「硬」、「廣」、「新」三個字來形容:「硬」是指課程每周閱讀文獻量和寫作量都遠高於同類課程;「廣」是指課程旨在讓學生跳出單一學科、多視角地思考問題;「新」則是指通識教育以學生為中心,在潛移默化間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意識。在學習的過程中,李鎮堯意識到自己已經找到了方向。

在大二,他來到了新雅書院學習,開啟了自己新的生活。新雅的人文社科通識課和PPE專業課涵蓋學科廣泛,給了他充分的空間去探索自己喜歡的領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漸漸地,在新雅這種愛惜並鼓勵學生做出與眾不同選擇的氛圍里,他逐漸地開始自我超越。在全部新雅通識課和PPE專業課都取得了4.0的成績,「成績只是一方面,我在新雅這幾年的學習生活真的很自由、很開心,這種感覺在我看來是更重要的。」

2 體育與京劇——愛好作為基點

在幾輪答辯中,李鎮堯由於自己與眾不同的經歷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究竟是什麼因素支撐他得以從最低沉的那段時間走出來。對此他說道:「每年特獎評選最終占比最多的是『全面發展類』,但是全面發展的學生就一定是個好學生嗎?從我自己的經歷來看,至少我在體育和文藝這兩『面』的無條件投入為我走出困境提供了基點。我相信真正能發展好的『面』,一定是你真正喜歡的,即使知道它很可能不會寫進你的履歷之中,你也會將它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你的生活當中,並全力把它做好。

熟悉李鎮堯的人都知道,在他每天醒著的十幾個小時裡,一定有兩個小時是投入在體育的。從大一入校開始,他便養成了每天至少兩小時的鍛鍊習慣,月均跑步150km。在足球場、田徑場和健身房,都能輕易地找到他的身影。到目前為止,李鎮堯作為校C類代表隊健美隊主力隊員參加過第十七屆首都高等學校健美健身錦標賽並獲得團體冠軍、作為新雅書院田徑隊第一任隊長在斬獲兩項個人項目名次的同時帶領新雅田徑獲得院史最佳成績、作為新雅男足主力在過去三年全勤打滿720分鐘馬杯比賽,陪伴球隊實現零的突破。他是新雅當之無愧的體育明星,也是「無體育、不清華」的忠實踐行者。

李鎮堯代表新雅書院第一次站上小馬杯領獎台。

不過對於體育成績,李鎮堯並沒有那麼在乎,他更加認同的是體育精神以及體育帶給他的價值。

「體育在我看來是一種先進的生活方式。」李鎮堯如此評價,「就我而言,刨去睡覺吃飯的時間,能夠全力投入學習、閱讀、思考的時間也就12個小時,從12個小時裡抽出2個小時進行體育鍛鍊,剩下10個小時能夠達成的成效一定比我把12個小時都投入到學習要高得多。」「微積分做不出來、讀書報告寫不出來就不搞了,先把每天該跑的步跑了去。」體育帶給他更敏銳的思維和更充沛的精力。

說到他感到最驕傲的體育集體,他沒提獲得全市獎項的健美隊,也不是他曾作為隊長的新雅田徑隊,而是絕大部分時間一直處於輸球狀態的新雅足球隊。在足球隊這個大家庭里,大家會因為從0:5踢成了0:2而開心,會因為由負到正的進球而慶賀。大家攥著一股勁兒,一起努力,一起成長,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也讓李鎮堯看到了體育精神的價值。

新雅書院男足首發合影。

這種精神也給他帶來了很強的動力,幫助他度過那段難捱的時期。他覺得「體育給他劃了一個下限」,投入到體育鍛鍊和集體中,他不會感到特別消極,也很難被困難完全擊倒。在日復一日的鍛鍊中,各項體育成績反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他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進步的可能。

另一項對他來說關鍵的愛好是京劇。在大一入學時,李鎮堯便加入了清華大學京劇隊。相比於校內其他的藝術隊伍,他認為京劇對是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地方。他的京劇愛好是從小培養起來的。然而,在隊裡訓練了一段時間,李鎮堯發現自己相比於老隊員欠缺的地方還有太多,因此也是從龍套開始跑起。「愛好就是這樣,你不會在意能不能上台穿上行頭演個出彩的角兒,胡琴一起、每天吊吊嗓自己就會感覺很舒服,這種感覺是騙不了人的。」在堅持訓練下他也從最初的龍套的演員成長為能登台彩唱的主角,藝術在他最低落的時候豐富了他的生活,也是他這四年來一直堅守的事情。

這種精神也給他帶來了很強的動力,幫助他度過那段難捱的時期。他覺得「體育給他劃了一個下限」,投入到體育鍛鍊和集體中,他不會感到特別消極,也很難被困難完全擊倒。在日復一日的鍛鍊中,各項體育成績反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他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進步的可能。

另一項對他來說關鍵的愛好是京劇。在大一入學時,李鎮堯便加入了清華大學京劇隊。相比於校內其他的藝術隊伍,他認為京劇對是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地方。他的京劇愛好是從小培養起來的。然而,在隊裡訓練了一段時間,李鎮堯發現自己相比於老隊員欠缺的地方還有太多,於是開始從龍套開始跑起。「愛好就是這樣,你不會在意能不能上台穿上行頭演個出彩的角兒,胡琴一起、每天吊吊嗓自己就會感覺很舒服,這種感覺是騙不了人的。」在堅持訓練下他也從最初的龍套的演員成長為能登台彩唱的主角,藝術在他最低落的時候豐富了他的生活,也是他這四年來一直堅守的事情。

在甘露寺中飾演喬國老。

「京劇是國粹,我在嘗試著把這種藝術形式推廣給更多的人,我相信大家能夠意識到它的美感。它能夠在很小的一個舞台上只利用很少的道具,用詞精當、精煉地把一個故事講出來。馬鞭、把子一拿,勝似千軍萬馬,這多酷啊!」他將京劇與支教相結合,利用自己在京劇隊副隊長崗位上積累的經驗,將京劇帶向祖國的四面八方,帶給從未接觸過京劇的孩子們。在新疆支教的時候,他甚至帶著孩子們上台唱了一段京劇,這對他來說是可以珍藏一生的回憶。

李鎮堯和小朋友上台表演京劇。

3 推己及人——共情社會共情社會

在逐漸自洽、找尋到自身的意義之後,李鎮堯將目光投向了身邊、投向了他人,在連接社會的同時,共情社會、服務社會,並在其中找尋和實現自身的價值。在校4年,李鎮堯在志願公益事業上投入了744個小時,參與了十個支教類項目。在所有的志願項目中,最觸動他的也是支教項目。

在支教的過程中,無論是線上一個假期的陪伴還是線下兩周的交往,李鎮堯都能感受到發自內心的滿足。在「授人以漁」的過程中陪伴孩子們成長,李鎮堯也收穫了自己的快樂。

李鎮堯在支教過程中教孩子們打清華拳。

在某次福建雲霄支教的過程中,作為班主任的李鎮堯注意到了班裡一位學習特別認真的孩子,在別人打打鬧鬧的時候,他一直非常文靜,還特別愛問英語問題。幾次交流後,李鎮堯發現這個孩子學習英語的方法存在問題。他一直在本子上抄寫英語單詞,並在旁邊手寫音標,問的問題也大多是關於音標讀法和寫法的問題。李鎮堯當即認為他的學習方法出現了問題,雖然十分刻苦努力,但將時間用錯了地方。

「能夠在短時間內幫助孩子們對學習方法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給他們方向上的引導,我覺得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李鎮堯說。

在結束福建的支教之前,李鎮堯加了小朋友父母的微信。從支教結束到現在的一年多時間裡,小朋友還會斷斷續續地通過媽媽的微信來問李鎮堯英語問題。不過這些問題不再是音標怎麼寫,而是「進化」到了語法問題。這一小小的進步帶給了李鎮堯很大的成就感。

人生的道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每次關鍵的選擇都可能走向不同的人生。李鎮堯想結合自己成長的心路歷程幫助到更多的學弟學妹。他最初通過建立微信群和公眾號進行嘗試,但收效甚微。於是,他找到了心理中心的趙嘉路老師作指導,討論並建立了一個系統可實施的規範性心理項目,項目以「全面探索本科適應階段新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構建學生心理成長模型」為目的,希望將成果推廣給新生同學,並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學校對新生心理問題的重視程度。

在項目實施的兩年中,李鎮堯招募了23位零字班新生和十餘位高年級同學,將他們一對一匹配並每月進行一次60-90分鐘的一對一半結構化訪談。在兩年的陪伴和觀察中,他見證了同學們各種各樣的困難,也通過真實數據和經歷整理出同學們可能存在的問題、挑戰及機遇。目前,此項目已步入正軌,形成了規範的調研機制以及傳播機制,並以手帳的形式傳遞到了絕大多數二字班新生的手中。它的很多成果也被應用於學校暑期工作會、思政工作研討會等多個場合,並多次被用作素材進行輔導員培訓。

現在,項目仍在繼續得到學校的關注和支持。李鎮堯希望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繼續跟蹤這批學生的本科四年,並將項目常態化,推進到各個院系。「這個項目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我的本科生涯,若是沒有最開始自我的迷失,我大概不會有如此強烈的動力將項目推廣到今天這個規模。在項目中,我嘗試著從自我出發正向反饋於他人和社會,也無時無刻不在繼續審視和追求自我。

對未來學弟學妹說:

清華校歌「器識為先,文藝其從」,說的是在清華學習,首先是學習氣度和膽識,也可以說是學會做人,學會擔當。而學校真的是這麼做的!

甘陽老師告訴我們:高等教育讓學生成為一個豐富的人,而不是一個貧乏的人;成為一個相對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一個單方面發展的人。通過高等教育讓學生全身心得到儘可能多的發掘和發展。一句「儘可能」體現清華對於培養學生的殫精竭慮。

王希勤老師說,要堅持生命至上的價值取向,把同學們身心健康作為最高追求。一句「最高追求」絕不是隨便說說,王老師四次親臨指導我們的項目,可見整個學校對於將每一位學生培養成一個「整全人」的決心。

學校以學科為基礎,強化通識教育,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學校培養的不是被技術理性所主宰的人,而是在不同學科知識構成的海洋中形成自己對問題的認識方式和思維方式;形成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基本認識;形成對自我、他人、社會之間辯證關係思考的人才。

最後,希望用一句話鼓勵正在備考的學弟學妹們:「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人物簡介

李鎮堯,男,新雅書院2019級PPE專業本科生。曾任清華大學學生藝術團京劇隊副隊長、集中班成員、清華大學五星級紫荊志願者、北京市海淀區三星志願者,入選「薪火計劃」十三期,現任校團委志願中心辦公室組長。曾獲蔣南翔獎學金、好讀書獎學金、綜合優秀獎學金;曾作為健美隊(C類體育代表隊)隊員獲第十七屆首都高等學校健美健身錦標賽團體冠軍。2022年12月2日,李鎮堯榮獲2022年度榮獲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本科生最高榮譽,全校僅10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