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三易先祖究竟有什麼目的?揭秘曹丕篡漢的箇中奧妙。

握中懸璧 發佈 2022-12-26T22:34:08.486247+00:00

本文是長期連載的一部分,請關注我並私信回復:1 ,即可看全部文章,已經整理好。曹丕在順利繼位後,國勢日趨穩定,改朝換代這一終極大事也就逐漸被提上了日程。

本文是長期連載的一部分,請關注我並私信回覆:1 ,即可看全部文章,已經整理好。

曹丕在順利繼位後,國勢日趨穩定,改朝換代這一終極大事也就逐漸被提上了日程。

古代的改朝換代分為兩種,一種是暴力革命,比如武王伐紂;另一種則是通過禪讓這一相對和平的手段過渡權力,比如今天要講的曹魏代漢。

事實上曹魏是通過禪讓取得政權這一說法也不夠準確,因為它和真正的禪讓還是有區別的,可以被稱為禪代。

真正的禪讓只出現在上古時代,至於戰國時燕國那次失敗的禪讓則不做討論。

在上古時代是公天下,並未出現家天下的概念,因此彼時的禪讓是真的讓。

而後來就不同了,曹魏代漢的時候,漢獻帝明顯並不是主動讓賢,他反抗過,但最後失敗了,因此屈服於對方的淫威,從而被迫退位。

也就是說,曹丕採取的這種模式是一種披著「禪讓」外衣的攘奪,是以曹魏強大實力為後盾的。

這種模式只有禪讓之名卻沒有禪讓之實,因此稱作禪代。

曹丕的手段雖然虛偽得很,但並非一無是處,因為這種禪代模式比起暴力革命而言是相對平和的,血腥味要少了很多。

那麼曹丕究竟是如何進行這件大事的呢?

首先就是尋找祥瑞,為自己稱帝造勢。

這一點很好辦,地方上肯定會大力配合,很快各地就呈上了發現各種祥瑞的報告。

其中不僅有黃龍、鳳皇這樣離譜的東西,連白色的野雞也被拿來湊數了。

有了祥瑞後,接下來就是要建立功績,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加名正言順。

要說功績,確實也有,五月份,馮翊山賊鄭甘、王照歸降;酒泉黃華和張掖張進之亂被平定。

不過這只是平叛,說服力還不夠強,比起對外征伐建功要差得遠。

而這時正好機會送上門來,孫權叛變了,他派陳邵占據了襄陽。

按說孫權此舉有些不智,本來已經把劉備得罪慘了,為何又要激怒曹丕呢?

其實這件事也不能完全怪孫權,說他背盟叛變也不確切,這件事算是歷史遺留問題,因為襄陽是曹操還在世的時候許給孫權的。

當初曹操答應擊敗關羽後把沔水以南割讓給孫權,因此在他看來這屬於讓曹魏兌現之前承諾,而沒想和曹丕翻臉。

可遣人勸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有一種說法認為江南指的是長江以南,我認為應該是不對的,因為當時長江以南根本就不是曹魏的地盤,何談割讓呢?

當時東吳占據的襄陽是一座空城,非常輕鬆,因為曹丕之前以襄陽和樊城糧草不足為由讓曹仁將其放棄了。

這就很奇怪了,如果要放棄的話,為何不履約直接送給孫權呢?所以我認為這可能是曹丕給孫權挖的坑,故意讓他動手,然後以此為由開戰。

至於晉書中記載司馬懿勸阻曹丕不要放棄襄陽樊城一事,可能並不屬實。

因為晉書稱孫權後來沒有出兵,以證明司馬宣王的睿智,而事實上孫權是出兵了的。這可能是晉書為了美化司馬懿做的一個藝術加工。

帝曰:"孫權新破關羽,此其欲自結之時也,必不敢為患。襄陽水陸之沖,禦寇要害,不可棄也。"言竟不從。仁遂焚棄二城,權果不為寇,魏文悔之。(晉書宣帝紀)

總之,這一曹操時代達成的協議,到了曹丕這他就不承認了,他決定藉此機會教訓一下孫權以建功立業。

於是曹丕公開抨擊孫權是未經允許擅自占領襄陽,隨後六月份發兵南征。

乘未得報許,擅取襄陽,及見驅逐,乃更折節。(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注)

之前曹仁撤出的時候把城燒了,從這一點也可以推測很可能是有預謀的,因此想要奪回來並不難,很快孫權到手的襄陽城就得而復失。孫權看形勢不妙,當即派人來進貢稱藩以求和。

與此同時,孟達也率眾歸降。

雙喜臨門之下,曹丕的功勳也算到手了,這一來仗也不用打了,於是這次出征就變成了一次富貴還鄉之旅。

現在祥瑞和功績都有了,曹丕的最後一步就是製造輿論,為禪代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雖然當時東漢朝廷已經衰微到了極點,但它畢竟是合法政府,魏王國想取代漢朝在法理上是說不通的。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曹丕採取的辦法就是從歷史中尋找先例,跟劉備稱王時做法一樣。

既然要尋找先例,那就只能選成功的先例,因此範圍就被局限在了上古時代。

上古時代從唐堯到大禹,曾有過兩次禪讓,究竟引用哪一次作為範例,這裡面很有學問,曹魏的智囊團們為此煞費了苦心。

最終,他們選擇了堯舜禪讓作為模板,為代漢提供了理論依據。

首先,漢朝皇室劉氏的先祖劉累是唐堯的後裔,因此漢朝和唐堯有承繼關係。

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左傳)

那麼曹魏又是如何跟舜聯繫上的呢?這就要從曹氏一族的出身說起了。

關於曹氏的先祖,有一種說法是曹操出自夏侯氏,和夏侯惇是從兄弟。這種說法出自曹瞞傳和郭頒世語。

這種說法應該並不屬實,因為畢竟同姓不婚,這是長期以來的準則,而曹氏和夏侯氏多有聯姻,比如夏侯惇之子夏侯楙就娶了曹操之女清河公主。如果曹操真的出自夏侯氏,這樣就有點匪夷所思了。

另外這兩本書都是東吳人作的,有些謬誤也不奇怪。

後來曹氏的先祖就被認定為西漢開國功臣曹參,這也是三國志的定論。

雖然陳壽在後面又補充說曹操的父親曹嵩身世不詳,但曹嵩畢竟是曹騰的養子,在宗法上完全可以繼承曹家的香火。

按說這個祖先算是很不錯了,但是曹操卻不滿足,隨著他功業的建立,他要給自己找一個更顯赫的祖先,結果找到了曹叔振鐸的身上。

魏武作家傳,自雲曹叔振鐸之後。(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裴注)

這位曹叔振鐸是周武王的同母胞弟,身份非常高貴,曹操對此很滿意。

這裡要注意,此時此刻曹操的血統還是「姬姓」。但沒過多久,隨著實際需要,曹氏家族的血統就被改了。

為了和舜聯繫上,給事中博士蘇林、董巴在給曹丕的上書中又把曹魏的先祖給改了,這次更玄,他們選擇了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

魏之氏族,出自顓頊,與舜同祖。(三國志魏書文帝紀第二,裴注)

舜是顓頊的七世孫,這樣一來,就把曹魏和虞舜強行聯繫到一起了。

後來這一說法被不斷完善,到了魏明帝時期,高堂隆發明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世系,最早追溯到黃帝,後面是一直傳到曹俠。曹俠是邾國的先祖,也是曹參的祖先。

可這跟以前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如果要以顓頊到舜這一係為先祖,那血統就成了媯姓而不是姬姓。

正因為如此,高堂隆的理論遭到了蔣濟的駁斥,他比較正直,認為應該實事求是,不該搞這些無稽之談。不過這事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至於曹氏的真正源流,個人認為還是出自曹叔振鐸更為可靠一些,曹操既然把這一條寫在家傳中,應該是有一定根據的。

而且曹操當時並沒有改朝換代的需求,所以沒什麼必要造假。至於後來追舜為先祖,則完全是為了禪代,就沒什麼可信度了。

當然了,這只是到曹騰為止曹家的世系,而曹操的真正出身則永遠是個謎。

總之,將舜追認為先祖後,曹魏代漢和堯舜禪讓就有一定可比性了,相當於告訴天下人,曹魏代漢就相當於舜的後人取代堯的後人,這是天經地義的。

或許僅僅這一點還有些牽強,但是沒關係,熟知禮法的專家們還有一個強力武器,那就是五德說。

五德說的理論依據來自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剋,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是戰國時期思想家鄒衍,他認為每一個朝代都對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一。

這種理論流傳了很久,但是具體細節經常變化,到了西漢末年,劉歆所作的帝王五德譜統一了眾多不同說法,讓朝代的五德更替形成了定論。

在這個表中,每個朝代都有其對應的五行德運,而秦朝被視為偽朝,雖然五德尚水,但沒有被歸為五德相生的序列。

其中漢朝是火德,因為漢朝是赤帝之後,赤色屬火,而唐堯也是火德,這就將兩者完全對應上了,因此漢朝有「堯後火德」的說法。

根據這一點,那麼曹魏就必須是土德了,火生土,魏代漢,天經地義。這一點又和堯舜禪讓完全一致。

舜以土德承堯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漢之火。(三國志魏書文帝紀第二,裴注)

值得一提的是,追舜為先祖希望繼承漢朝的並不只有曹魏一家,在此之前王莽和袁術都做過同樣的事,只不過他們失敗了而已。

在曹丕的一系列操作下,曹魏代漢就被定義為以舜承堯,以土繼火,至此他已經完成了一切輿論準備。

在例行了三辭三讓的公事後,220年10月庚午,曹丕在百官陪同下,於繁陽登壇受禪,享祚四百餘年的大漢王朝正式滅亡,歷史進入了曹魏的時代。

曹丕登基稱帝後,將新的年號取作黃初。黃在五形中屬土,正好與曹魏的德運相符。

其實當初張角起義時戴黃巾,並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為口號,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至於孫權的年號黃武大概也是如此。

這裡再說句題外話,曹丕稱帝後做了一件事,他納了漢獻帝的兩個女兒。

關於這一點,在後世引起了很多批評。比如孫盛就認為父母之喪本應守孝三年,而曹丕這種行為註定他不會長壽,國祚也難以長久。

其實這完全是誤會曹丕了,他這一舉動並非因為貪淫好色,而純粹只是為了效法「先祖」虞舜,因為當初舜就娶了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

因此孫盛的批評只是一種事後諸葛亮式的苛責而已,並不客觀。

曹丕代漢,是中國古代自信史以來第一次通過非暴力的手段完成最高權力的轉移。

這次禪代對歷史進程有著深遠的意義,它被後世視為典範,從此以後直到宋朝七百多年的時間裡,禪代都是改朝換代的主要模式,連出身草莽的後梁皇帝朱溫也不例外。

可能有人會認為王莽才是禪代的第一人,其實這種說法倒不能算錯,不過王莽畢竟失敗了,他沒能成功取代漢,而是被漢消滅了。雖然擊敗他的是玄漢,但畢竟也是漢。

正因為如此,後世在評價這兩件事的時候,一般稱新莽為篡,而稱曹魏為代。

田氏擅齊,王莽篡漢。(晉書周嵩傳)
魏文代漢,更集經典,皆藏在秘書。(隋書牛弘傳)

所以說,曹魏代漢的重大意義就在於它是第一次成功的禪代,在此之前沒有成功的先例,因此才會被後市廣為借鑑。

故事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

漢朝雖然滅亡了,但它的影響力卻一直持續到今天。

我們這個民族直到今天還以漢為名,它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永遠銘記。

本文是長期連載的一部分,請關注我並私信回覆:1 ,即可看全部文章,已經整理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