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了解的產品經濟學:邊際效用VS邊際成本

一口嘎嘣脆脆 發佈 2022-12-27T22:48:45.840128+00:00

水和鑽石相比,哪一個是人的必需品呢?當然是水,因為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如果人連續好幾天都滴水不沾,可能因此而死去;相反,人沒有了鑽石,依然能夠好好的生存下去。

水和鑽石相比,哪一個是人的必需品呢?

當然是水,因為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如果人連續好幾天都滴水不沾,可能因此而死去;相反,人沒有了鑽石,依然能夠好好的生存下去。

18世紀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在其著作《國富論》中提出:

水對於人的生命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水的價格卻非常低;鑽石對人的生命來說一點也沒用,但是為什麼鑽石價格卻非常的貴?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用邊際的概念來解釋:

因為水資源基本上是取之不盡,水夠喝就好了,人不會無休止地需要水,口喝的人喝了水後就不會在短時間內想喝水了,此時水就會邊際效用很少。

而鑽石帶給人們的邊際效用通常高於水帶給人的邊際效用,所以價格也因此較昂貴。


邊際效用


那什麼是邊際效用呢?

舉個例子,一個很餓的人:

第一碗飯對他的價值很高,給他的快樂可能是100單位,

第二碗飯他已經不那麼餓了,所以價值是50單位,

第三碗飯他已經差不多飽了,價值剩10單位。

第四碗飯,價值是0。

第五碗飯他已經很飽了,價值是負的,如果要他吃,還要給他錢才行


所以,當他還沒吃飯時:

一碗飯的邊際效用是100,

吃了一碗飯時,一碗飯(也就是第二碗)的邊際效用是50

吃了兩碗飯時,一碗飯的邊際效用是10

吃了三碗飯時,一碗飯的邊際效用是0

吃了四碗飯時,一碗飯的邊際效用是 -10....以此類推..

大部份的時候,邊際效用都是越來越小的,包括錢也是。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邊際效用遞減的理解


消費者進行消費時,這個人使用商品的行為方式表明了他們對不同需求的重視順序。

例如:

一個人在荒島上發現了一箱被衝上岸的瓶裝水。

這個人可能會喝第一瓶,表明滿足他的口渴需求是水最重要的用途。

這個人可能會用第二瓶給自己洗澡,或者可能會決定把它留到以後。



如果他們把水留到以後,表明這個人更看重未來用水,而不是今天洗澡,但仍然不如立即解渴。如果用邊際效用來解釋,就是口渴需求的邊際效用最高,未來用水次之,洗澡需求最低


產品經理應用邊際效用遞減原則時,總是希望「設計的產品所需足的用戶需求能保持較高的邊際效用」,也就是說產品滿足得是用戶的強需求。

因為一個產品之所以被消費,是因為它提供了足夠的滿足感,具備足夠的邊際效用。同時的,總是在儘量避免邊際效用為負的情況。

例如:

我們吃饅頭,饅頭帶給我們的效用在遞減,與此同時,我們每吃一個饅頭,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為饅頭付錢。

由於邊際效用是在遞減的,所以總會有這麼一個時刻,多吃一個饅頭所帶來的邊際效用小於吃這一個饅頭所付的邊際成本。


當這一刻來臨,繼續吃饅頭就變的得不償失了。這時我們就會停止吃饅頭,把成本用到別的地方去,獲得更高的邊際效用。


邊際成本


上面的例子中,和邊際效用同時出現的還有另一個詞:邊際成本。

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所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

例如:

一個工廠生產 20 件產品的總成本是400元,生產 21 件總成本是430元。這表示生產第 21 件時,額外需要30元成本。那麼生產第 21 件的邊際成本就是30元。



由第1件到第2件,第2件到第3件,就叫邊際。每多生產多一件產品要額外支付的成本,這就是邊際成本了。

然後,把每一單位的邊際成本加起來,就是總成本。


邊際成本遞減理解


我們去吃麥當勞、肯德基時,常常看到有這樣的促銷活動:飲料第二杯半價,甜筒冰淇淋第二個5折;

在星巴克消費時,超大杯的性價比看起來也是最划算。

麥當勞的第二杯和星巴克的超大杯,商家是損失利潤做活動嗎?當然不是,商品的價格通常不是按平均成本定價的,而是按照邊際成本。


對於麥當勞而言,賣給消費者的第一杯飲品的成本中已經包括了「店鋪租金、製做飲料的設備成本、水電成本、人員工資、品牌宣傳成本以及製作飲料的原材料成本」,一旦成功賣出第一杯飲料,第二杯飲料的成本就只剩下原材料成本,也就是邊際成本。

因此第二杯半價也絕對不是虧本賣吆喝的傻缺行為。


通常在產品初期,會需要較大的固定成本投入,當達到一定的規模時,根據邊際成本遞減規律,整體成本的增長就會越來越慢。

例如一個APP服務10萬人和服務50萬人的成本差不多,也就是邊際成本趨於零。代表著服務越多的用戶,新收入都將是淨出入,這也叫產品的規模效應。

邊際水平判斷好生意


邊際成本從經濟學角度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凡事皆有代價。

代價,就是成本,不僅僅指金錢,要判斷一個產品是不是好生意,可以從邊際效用和成本形成的水平分析判斷。


小A想開發一款咖啡連鎖產品,打算去瑞幸咖啡的店鋪,近距離感受一下這個競品。

小A來到位於CBD大樓的瑞幸咖啡店,並與咖啡店老闆小F攀談。小F聽了小A的來意,嘆息到:「我是在 2019年10月正式加盟了瑞幸咖啡.我原本是想要投資小鹿茶,主要是由於當時瑞幸高調宣布小鹿茶獨立運營,並且顛覆傳統加盟方式,開啟『新零售合伙人模式 」加盟戰略。

也就是說,我在開店前期不需要交加盟費,是從開始盈利後再上交抽成費用。

這樣的模式下,小鹿茶總部將提供營銷、客戶發展、產品製作監督等,合伙人承擔門店選址與裝修、產品製作與交付等工作。


我當時十分心動,但是小鹿茶加盟店策略主要是在三四線城市,與我想要的工作地點並不相符。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就我所了解到的信息來看,瑞幸試圖通過「小鹿茶加盟店策略下沉三四線城市,與前端一二線城市的咖啡形成互補的消費者全線覆蓋「的構想,並沒有得到市場認可。

小鹿茶對標的是喜茶、奈雪0茶等新式茶飲品牌,但其輕工店模式和供應鏈使得產品在口味、品質和營銷模式上均無法與這些品牌抗衡。」


小A在聽到小F的嘆息之後不解地問:「既然您現在選擇 了咖啡店而非小鹿茶店,那豈不是可以稱之為正確的選擇嗎?怎麼還嘆氣呢?」

面對小A的這一問題,小F疲憊不堪,笑而不語。小A明白市場規則,有些話不能言傳,只能自己意會。


回到家的小A拿出筆紙,將自己在門店觀察的數據和小F提供的數據寫在紙上,試圖來找出小F苦笑背後的深意。

瑞幸咖啡的單店不盈利,這是顯而易見的。

儘管與星巴克相比,瑞幸咖啡確實消除了部分品牌溢價,但折扣過高帶來的有效單價低、前期投入成本高等弊端,無法將每個單店從虧損沼澤中拉出來。


小A通過分析瑞幸咖啡的報表數據發現,瑞幸咖啡的營業利潤率和息稅折攤前盈餘長期為負,每家商店的平均現金流量也為負。公司在持續融資但同時又在瘋狂『燒錢」。

結合小F提供的每日消費量數據、瑞幸2019年第二季度公布的報表數據.計算出:

咖啡類飲品折後平均有效售價為10.5元/件

含原材料成本、變動運營人工費用、送貨補貼等成本在內的總變動成本為9.59元/件

租金、水電費.設備折舊等固定成本費用為27,500元/月

最後得出每個店面咖啡日均保本點銷量為1,007件。


相較於小F所說的日均實際345件的銷量,安全邊際為-662。

根據邊際水平,顯而易見的是瑞幸咖啡離保本點的距離還很遠,更不用說涵蓋營銷、管理費用等期間費用。

小A由此也判定出了行業競品的經營情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