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化博物館跨年大展「山水舟行遠——江南的景觀」帶你一起看江南好風景

文博視頻 發佈 2022-12-28T11:57:44.108255+00:00

雖然人世間苦難連連,但自然界裡每天依舊日升日落,雲捲雲舒。松花江上出現絕美冰花,比動畫片裡還夢幻。 青海湖進入冰封期,層層疊疊的碎冰堆砌在湖邊,晶瑩剔透。目前,全國多地「煙火氣」漸濃 ,大家的生活逐步回歸正常。

雖然人世間苦難連連,但自然界裡每天依舊日升日落,雲捲雲舒。松花江上出現絕美冰花,比動畫片裡還夢幻。 青海湖進入冰封期,層層疊疊的碎冰堆砌在湖邊,晶瑩剔透。目前,全國多地「煙火氣」漸濃 ,大家的生活逐步回歸正常。

轉眼又是新的一年,如果讓你走出家門,看看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你會選擇哪裡?山水有靈,居而有境,都說江南冬景似春光,我想去看看。


江南人的血液中,自古就有著親近山水、熱愛山水的習性。從吳地先民們以漁稻為生開始,到文人墨客將江南好風景記錄在詩冊畫卷中,江南地區優越的自然環境緣山水而生,後經歷代對景觀的不斷開發、整治,逐步構建出江南水鄉城市的人居格局。回望江南歷史,溯源山水精神。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審美自然,江南人寄託於山水中的情感,對山水文化的追求,一脈相承。

葫蘆形黑衣陶罐 新石器時代

吳文化博物館藏


遠古先民在獵取食物時常需與水搏鬥,具有浮力性的自然物即成為最初的渡水工具。葫蘆具有體輕、防濕性強、浮力大等特點,所以很早就被人們作為浮具來使用。《國語》中有「夫苦匏不材於人,共濟而已」說的就是利用葫蘆渡水。

青瓷耳杯及承盤 西晉

吳文化博物館藏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一種既能盛水、又能浮於水的器具——耳杯,又名羽觴,一直延續使用至魏晉。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曾記敘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六朝名士曲水流觴所用的器具即耳杯。

江南文人社群興盛,知識分子雅集常伴隨勝景遊覽活動。市郊泉石清幽的自然環境無疑成為文人隱士逃離喧囂城市以駐足修心、渲染筆墨的絕佳聖地,藉此創造出諸多以山行、山居為主題的繪畫作品。而舟船作為江南地區出行時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自然也成為山水畫卷中不可或缺的點景要素,畫家筆下描繪的各式舟楫不勝枚舉,裝點了清麗的湖光山色。

王翬仿吳鎮夏木垂陰圖扇頁 清代

常熟博物館藏


王翬與王時敏、王鑑、王原祁合稱為「清初四王」,為「虞山畫派」創始人,被譽為清代畫聖。曾奉詔進京主持繪製《康熙南巡圖》長卷,皇太子胤礽賜書「山水清暉」。此圖作於1697年,為王翬66歲臨仿元四家之一吳鎮的仿古作品,筆墨圓渾蒼潤,畫面作平遠布局,山環水繞,表現了江南水鄉一派溫和秀麗的景致。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寄托在自然山水中的情感和對山水文化的追求,也是當代人與自然聯繫的重要紐帶。「人道我居城市裡,我疑身在萬山中。」塑造山水城市,是讓城市從形態、生態、情感上回歸山水之美,探索出「不出城郭而得山水之趣」的人居模式。

平江圖

蘇州碑刻博物館藏


從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平江圖》可以看出南宋時期蘇州古城的水道布局。四通八達的水網發展出網狀城市群,形成「水城-水鎮-水村」的格局。城市之間水網相連,市鎮之間水路相通;城市內部亦由水系支撐起空間骨架,組織著城市的有序運轉。城得水而活,悠悠航船將江南廣闊的腹地自然地連為一體。

吳大澂靜溪圖橫披 清

常熟博物館藏


清光緒四年(1878)二月,吳大澂游虞山、訪友人,逗留十日,時值趙烈文的「靜圃」落成,趙邀吳遊園並宴飲。吳大澂寫《靜溪圖》以答謝。園內以水景取勝,景點皆環池而構,亭台樓閣,參差錯落。一座三進院落「能靜居」南向,西面建單孔石拱橋名「柳風」,城河之水自柳風橋引入,名「靜溪」。水面之中有九曲石板橋,牆外老柳盈堤;溪之北,南向有樓名「天放樓」,為趙烈文藏書之處。

展廳掠影


山水有靈,居而有境。江南的秀麗景觀是在優越的自然環境基礎上,經歷代有序的開發、經營,逐步而成的,彰顯著自然與人文和諧交織的智慧。回望江南歷史,傳承山水精神。這就是吳文化博物館跨年大展「山水舟行遠——江南的景觀」。展覽由吳文化博物館常熟博物館主辦,攜手故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蘇州碑刻博物館、吳中圖書館,共展出相關代表性文物131餘件套,包含了古代書畫、古籍、古琴、玉器、瓷器、陶器、石器、青銅器等類型,共分為三個單元,展品年代跨度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分別從溯源山水精神、解構山水關係、塑造山水城市三個方面來闡述作為江南文化之基的山水,在不同年代不同場景下的演繹方式。


展覽海報


圖片由吳文化博物館提供

作者|楊逸塵

編輯|楊逸塵

審核|王 超


本公號刊載的作品(含標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