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得如此突然,是正常病死被醃成了鹹魚,還是被趙高所殺?

之乎者也小魚兒 發佈 2022-12-28T17:52:05.366606+00:00

話說歷史上的那些大人物之死,很多都是死得蹊蹺,死得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很神秘的樣子,這更是加重了歷史的懸念、歷史的厚度,甚至一直籠罩在陰謀論的疑雲里出不來。

話說歷史上的那些大人物之死,很多都是死得蹊蹺,死得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很神秘的樣子,這更是加重了歷史的懸念、歷史的厚度,甚至一直籠罩在陰謀論的疑雲里出不來。

秦始皇,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他第一次實際統一中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轍,開創了封建大一統王朝時代。

秦始皇也志得意滿地將自己封為始皇帝,幻想著隨後是二世皇、三世皇到萬世皇。然而,始皇帝做夢也沒想到,秦朝只堅持了10多年就垮了。

他更沒想到,自己很快就死了!一生豪氣喜歡雲遊的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作了他人生的第五次巡遊,也是他的最後一次壯遊,因為他就莫名其妙地死在了這一次浩浩蕩蕩的皇家豪華「自駕游」上。

關於他的死,大部分歷史學家都傾向於是死於疾病,而死於什麼病,卻眾說紛紜,有說是癲癇、腦膜炎,甚至於支氣管炎、軟骨病、中暑等等,不一而足。

秦始皇在躲過了「荊軻的匕首、張良的鐵錐、高漸離的擊築」之後,壯烈地掛掉了。對於他的死,太史公甚至惜墨如金,「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寥寥幾字就搪塞過去,看來也是對他的死頗感迷茫,對此中委曲不敢妄言,只能點到為止了。

對他的病死,很多歷史典籍都已明確記載,似乎也沒有多少疑義。不過從他暴死沙丘隨從人員卻秘不發喪,此後還發生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詭異皇位更替事件,卻也不得不讓人懷疑此中有詐,讓秦始皇死於非命的說法甚囂塵上。

那麼秦始皇之死有何蹊蹺呢?

大家也知道,一生十分強悍的秦始皇,卻是一個比較「怕死」的人,為這,他還曾命大忽悠徐福出海為其搜尋不死仙藥。

自從被人伏擊行刺之後,生命受到威脅的秦始皇就有點惶惶不可終日,總想尋找不死藥來化消殺身之禍,尤其當時民間還流傳著「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隕石銘文和「今年祖龍死」的仙家預言,讓秦始皇更是有出外找長生不老藥趨吉避凶的現實需要。

所以,在一位方士高人的建議下,即使已經很勞累,他也果斷實施了這第五次的人生壯遊,保命要緊啊。

始皇為了這次的巡遊,決定了一個隨行的名單。當時有左右兩個丞相,一個叫馮去疾,一個叫李斯,他只能帶一個丞相去,另外一個丞相要留守咸陽。最後始皇決定他要帶李斯去,把馮去疾留在咸陽。從後面發生的事情來看,這個決定是錯誤的。如果他帶的不是李斯,而是馮去疾,說不定歷史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此次出行,除了李斯陪同前往,還有秦始皇最疼愛的小兒子胡亥。從歷史來看,男人似乎最喜歡的都是比較小的兒子,例如春秋時吳王壽夢最喜歡小兒子季札,三國時袁紹最喜歡小兒子袁尚,劉表最喜歡小兒子劉琮,歷朝歷代也大都如此。

反正,秦始皇君臣一行就這樣,一路風塵僕僕又興高采烈地東奔西跑,時間過得飛快,天有不測風雲,沿海西行到了平原津後,忽然他就病倒了。

原本就十分忌諱死亡的秦始皇,此時病態懨懨、垂死掙扎的樣子,更是怕自己突然死掉,所以群臣都避開一個死字,不敢提起。

本著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榮華富貴的留戀,病倒了的秦始皇還是硬熬著,又艱難地跑到了一百四十里外的沙丘來養病,最後也死在那裡,難道是一言成讖?

據說此時秦始皇意識還比較清醒,雖然病越來越重,至少他還能讓隨行的寵臣也就是中車府令趙高兼掌符璽事務,負責把寫好的蓋上御印的詔書送給長子扶蘇,詔令扶蘇「參加喪事處理,靈柩到咸陽後安葬」,說明當時他應該還活得好好的。

只是封好的詔書,不知何故趙高卻把之束之高閣,並未讓使者送達扶蘇,最終秦始皇還是逃不掉命運的詛咒,七月二十日暴斃於當時十分荒涼的沙丘行宮(而當年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也是餓死於沙丘宮),終年49歲,可謂是英年早逝。

司馬遷在《史記》裡寫到: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會暑,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鮑魚:鹹魚】,以亂其臭。

翻譯過來就是:李斯趙高他們用鹽把死了的秦始皇屍體給醃了起來,這樣才完整保留了秦始皇的屍骨,才能完整的安葬在秦始皇陵墓中。不然,炎炎夏日,沒有任何措施的話,在回京的時間裡,秦始皇屍身很快會因為腐敗而屍骨無存。

詭異的是,秦始皇死後,大家一切都按照皇帝沒死前的規格辦事,包括陪乘、上飯,奏事,一樣都不能少,還裝得特別像,且宦官們就在轀涼車中裝模作樣地降詔批簽,忙得不亦樂乎。

雖然說是病死,卻因當時指鹿為馬的權臣趙高的令人費解的舉動,讓後世人有了秦始皇被謀殺的合理猜測理由。

從後來的政權交接形式和結果,作為最大受益者的趙高,確實有著殺死老闆秦始皇的最大嫌疑或動機,是頭號弒君嫌疑犯。

因為秦始皇死後,一行人好不容易回到咸陽,居然接任皇帝的不是秦始皇欽點的扶蘇,而是與趙高關係密切的無德無能的秦二世胡亥。

後續本應接班的扶蘇死了,與扶蘇關係密切的蒙氏兄弟也死了,甚至於跟從秦始皇巡遊的「知情者」李斯也慘遭腰斬,這一系列圍繞皇權承繼的慘烈死亡,尤其是李斯的橫死,正是最典型的殺人滅口行徑。

至此,一切對秦始皇死於非命的懷疑似乎都有合理的依據。

但是,北京大學保存著一批西漢竹簡,其中有一篇叫《趙正書》,也記載了秦始皇臨終前的情形。趙正即秦始皇。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也有寫作「正」的。

《趙正書》記載的內容,跟《史記》有很大差異,首先它說秦始皇駕崩的地點,不在「沙丘宮」,而是在「柏人」(邯鄲西邊):

「秦王趙正出遊天下,還至柏人而病,病篤,喟然流涕長太息,謂左右曰:『天命不可變歟?吾未嘗病如此......』」

而秦始皇的這最後一次壯遊,最初的肇因卻是迷信,是要化解自己被人詛咒的生命危機。

《趙正書》記載,秦始皇臨終前,與李斯有一次長談,明確提到了關於繼承人的問題。李斯和馮去疾建議,由於路途遙遠,防止發生意外變故,請立胡亥為接班人: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

這段記載絲毫沒有提到趙高,更沒有所謂「沙丘宮變」,立胡亥是經過秦始皇首肯的。由此可見,秦始皇有充足的時間安排後事,其實算不上暴亡。

秦始皇死後的真正遺詔到底是什麼樣,已經成為歷史之謎。他選擇強勢皇子扶蘇或者弱勢皇子胡亥都是可能的,甚至從蒙毅的說法來看,秦始皇想立胡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簡單來說,無論秦始皇想立扶蘇還是胡亥,這事情其實已經不是臨死的秦始皇自己的意志能控制的,讓誰繼承帝位的問題,將由宮廷系統(內廷)和朝臣系統(外廷)的利益集團們共同商定。而李斯和趙高,某種意義上則是這兩個集團推到前台的利益代言人。

顯而易見的,沙丘的陰謀不是趙高和李斯兩個人的實力能搞出來的。李斯只是左丞相,地位還低於右丞相馮去疾;而趙高在秦始皇的內廷中地位也不如蒙毅。如果秦始皇真的打算立扶蘇為太子,以蒙毅在秦始皇身邊近乎頭號親信的地位,聯合馮去疾等人發難的話,李斯趙高兩個人恐怕得當場翻船。

許多人覺得扶蘇太傻了,後來因為一個命令就直接自殺了,如果聯合蒙恬起來對抗咸陽搏一把,會不會比這麼窩囊的死了要強呢?

不會,扶蘇蒙恬手裡的邊防軍雖然強大,但是其補給體系全部是掌握在關中朝廷手裡的,扶蘇和蒙恬只能擁有這支軍隊的日常管理權,而不會有真正的所有權。

因此,軍隊裡的中上層軍官,以王離為代表,都是直接效忠於中央政府本身,而不會效忠扶蘇蒙恬個人的。這就意味著,一旦扶蘇蒙恬要利用這支軍隊對抗中央政府本身,大部分軍官還是會選擇效忠中央的。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在二十歲至三十八歲期間,秦始皇幾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統一天下上,長期的辛勞有積勞成疾的可能。統一天下後,他的精神支柱似乎也就隨之崩塌,整個人被一種虛無感所籠罩。因此他在宮中待不住,就喜歡四處巡遊,刻石紀功,尋仙問藥。

但是古代的巡遊,可不像我們今天旅遊這麼舒服,車馬沒有避震,舟車勞頓,都容易讓人抵抗力下降。再看一下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的路線圖,可以發現他的出巡路線,經歷黃河、淮河和長江流域三大流域。

水系的不同,還極有可能造成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突然轉換水系,本來喝的是長江水,又去喝了黃河水,那就容易水土不服!尤其盛夏時節,還最容易出現食物腐敗,也就是病從口入,最終導致秦始皇身體出現崩壞,撐不住而病倒了。

因此,在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迫下,秦始皇之死,演化出了萬千可能,不一而足,讓人無限猜想。秦始皇怎麼也沒想到的是,說好千秋萬載永存的大秦,沒幾年後便亡了。自己得意一時的阿房宮,也被楚人一把火燒了個精光,只留下了一座光禿禿的孤墳,在原地述說大秦曾經的輝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