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明星的慢綜藝,衝上9分!

娛圈張小娛 發佈 2022-12-29T01:47:02.142179+00:00

這一年,我們看了太多的綜藝,不管是戀綜還是職場亦或是旅行,每檔節目都會有自己的「爆點」和「噱頭」。我們跟著那些噱頭一起憤怒,一起代入情感,但基本上都是跟隨節目的節奏,一起熱鬧。可熱鬧過後,卻什麼都沒得到,反而加大了精神內耗。到了年底,有這麼一檔節目,治癒著我們的內心。

這一年,我們看了太多的綜藝,不管是戀綜還是職場亦或是旅行,每檔節目都會有自己的「爆點」和「噱頭」。

我們跟著那些噱頭一起憤怒,一起代入情感,但基本上都是跟隨節目的節奏,一起熱鬧。可熱鬧過後,卻什麼都沒得到,反而加大了精神內耗。

到了年底,有這麼一檔節目,治癒著我們的內心。

它既沒宣傳也沒明星,也沒有衝突與搞笑,就連嘉賓都是幾個老年人和一個年輕姑娘。怎麼看都沒有「吸引點」。

就是這檔綜藝,開播之後口碑卻高得出奇,直衝9分的高分!

它就是《我在島嶼讀書》。

這個綜藝雖然沒有明星坐鎮,可是這幾位來頭也不小。

余華、蘇童、西川、房琪。

余華,作品《活著》感動許多人,可本人卻與想像嚴重不符。

一邊說著「不想拔牙才從事文學」;「我家已經沒有闌尾了」;「原來余華還活著」的自黑梗;一邊感謝「偉大的語文老師」。

蘇童,就是拿到「我為什麼當作家」的題目之後,最老實答題的一個人,也是《妻妾成群》的作者;

西川,現代詩人,他與海子、駱一禾一起被稱為「北大三大詩人」;

當一群文化人聚在一起的時候,從來都不是掉出袋,大多數都是詩意而不自覺,輕鬆而又有趣。

幾個老友在一起,余華是搞笑擔當,最會活躍氣氛的那一個。

拿著當年的老照片,余華一本正經:「我是比蘇童帥一點」;聊到兩人共同的學生,余華依舊不願落在蘇童的下面:「現在基本上都聽我的,不聽他的了」;聽到蘇童1985年發表了作品,立馬跳出來反駁:「1985年怎麼可能發得了你的作品」

關係好的人,越沒大沒小,越可以互相揶揄。

這檔綜藝,讓我們熟知的作者從文字背後走出來,當我們從綜藝里看到熟知的作家原來有如此大的反差感的時候,真的有一種「喜悅的崩潰」。

當這些作者聚在一起的時,你會發現什麼是「腹有詩書氣自華」,有些人真的一張嘴,就是文學底蘊。

看到海,西川說:「海島帶給我海浪鹹味,海平線,遼闊感,孤絕感和空無感」。

看到雨,他說:「春暖花開倒也不必,秋雨蕭瑟也是美的」。

當我們距離好書越來越遠的時候,當我們讀不進去那些經典文學的時候,他們說:這本書跟你相遇,如果你沒有共鳴那本書,你還沒到和它相遇的時候。

節目在末尾的時候,會留下一個值班員,他們會寫下當日心得以及推薦書單。

他們寫下的,都是樸實的,卻也是打動人心的。

「寫作不一定是作家的事;你只要寫了,你就是作家」。

「歸根結底,時代就是最好的編輯,讀者就是最好的編輯」。

這就是我們嚮往已久的生活吧,生活不一定非要鬧鬧哄哄,更多的時候都是在獨處,獨處時能夠陪伴我們的,就是閱讀與內心的寧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