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數據失去用戶信任,運營何以為繼?

流媒體網 發佈 2022-12-29T19:26:50.001928+00:00

網際網路時代,平台往往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掌握著我們自己都可能不記得的一言一行。然而近日推出的2022#我的微博播報#卻翻車了,其統計數據遭遇大量網友質疑,甚至「節日陪伴官」汪蘇瀧也直接發了條微博——不信。

網際網路時代,平台往往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掌握著我們自己都可能不記得的一言一行。然而近日推出的2022#我的微博播報#卻翻車了,其統計數據遭遇大量網友質疑,甚至「節日陪伴官」汪蘇瀧也直接發了條微博——不信。

汪蘇瀧#我的微博播報#高頻詞是啊這、啊啊啊、愛了愛了,他直接曬出自己微博搜索啊啊啊、愛了愛了沒有相關結果的截圖。筆者的微博高頻詞是哥哥、awsl、愛了愛了,但是,這都是不可能出現在本人微博的詞彙。除了高頻詞,電視劇與綜藝部分也受到網友吐槽,比如#我的微博播報#中提及的筆者的本命電視劇《我奇怪的十七歲》和最上頭綜藝《聽說很好吃》,是筆者聽都沒聽說過的程度。

誰動了我的大數據?

#我的微博播報#不知道是基於怎樣的統計體系,將網友們沒說過的話統計為年度高頻詞,沒看過的電視劇、綜藝被判定為最愛,但是真正喜歡的可能又全無提及,也因此,導致很多人反對這個結果。

只是不知道是打標籤以及提取數據出了問題,還是用戶之前「被」借用到各個影視劇綜藝做人氣分母,而微博忘了還回來。總之,這樣的數據「偏差」讓人們對不止事關自身的,對諸多影視劇、綜藝的微博「熱度」也難免存疑。

各個領域似乎從來不乏數據造假,比如網絡點擊,比如票房,比如收視率。以收視率造假來講,百度百科有專門的名詞解釋:收視造假一般指收視率造假,有電視研究機構以合作推廣名義來遊說,稱可以以推廣費換取收視率,一年只需5000萬便可進十強,如想要單部電視劇基礎目標平均收視率達到1.4%,每集劇的推廣費用為6000元。如達到1.4%及1.4%以上,每集劇的推廣費用封頂為7000元。只要有錢,無論什麼劇、無論在哪裡播,什麼時間段,收視數據都可以購買。

而收視率造假這個問題持續多年,迄今也不能說完全杜絕。比如,2015到2020年持續6年各個層面都在抵制收視率造假。2015年8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召集央視和8家省級衛視領導召開專題會研究簽署反對唯收視率、放棄收視對賭、規範電視劇購播行為的自律公約。2016年12月3日,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炮轟」電視行業收視率作假問題。2016年12月10日,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常務理事擴大會議決定:聯合全國電視劇製作行業,簽署自律公約,堅決杜絕收視率作假現象。2017年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張國立痛斥收視率作假現象。2018年9月15日,《娘道》導演郭靖宇發布一條長微博——《起來,與操縱收視率的黑勢力決一死戰》。2018年9月17日,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發布聲明抵制收視率造假行為。2018年12月26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布廣播電視節目收視綜合評價大數據系統基本建成並開通試運行 。2020年4月13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規定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製造虛假收視收聽率及點擊率。

然而,2021年12月15日,#一部劇收入1億多9000萬買收視率# 話題衝上微博熱搜。《人民的名義》總監製和總發行人李學政透露,他參與投資的一部電視劇2021年4月在衛視播出,這部劇一共賣了1個多億,卻花了9000萬元買收視率!「掙的錢全部花在這上面了。」

有數據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就迫使大家都處於局中,從而變成潛規則。然而,之前是暗中潛行,微博此次把假數據直接捅到用戶面前,不知又是什麼操作?!

大屏領域的數據迷障

在大屏領域,對用戶行為數據的掌握有了長足發展,然而,這似乎更適用於相對微觀的層面,於整個大屏的盤子而言,還是存在數據的層層迷霧。

首先是用戶數,業界一度苦於缺乏官方數據,後來IPTV和DVB的用戶數據由工信部和廣電總局發布,比較權威,但OTT用戶數據仍然是多年從業者也感到迷惑的情況。

根據廣電總局公示的2021年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統計公報,截至2021年底,全國有線電視實際用戶數2.04億戶,同比下降1.45%;有線電視雙向數字實際用戶數9701萬戶,同比增長1.57%。全國交互式網絡電視(IPTV)用戶超過3億戶(根據工信部最新數據:2022年1—11月份,三家基礎電信企業IPTV(網絡電視)總用戶數達3.76億戶,比上年末淨增2705萬戶。),網際網路電視(OTT)用戶數10.83億戶。

其中,10.83億戶這個OTT用戶數讓人恍惚。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國人口共141178萬人也就是14.1178億人,全國共有約5億戶家庭,其中一人戶超過1.25億,二人戶超1.46億,三人戶超1億。如果說考慮到IPTV綁定寬帶,DVB發展歷史悠久,IPTV超3億戶和DVB有2億戶都至少符合數據邏輯。那麼OTT的近11億戶則意味著所有家庭每家平均有兩台OTT設備或者使用兩個OTT平台?而且,這其中還有四分之一的一人戶,近30%的二人戶。從邏輯上講,這個量級不太可能是OTT盒子+智能電視/網際網路電視達到的用戶數,而是七大牌照商及其合作平台的裝機量。這個用戶數的統計維度與IPTV、DVB不同。

除了用戶數,還有其背後的用戶行為數據,DVB和IPTV不用說,平台和數據分散是其顯著短板。OTT又何嘗不是存在類似問題?10.83億戶如果是一個平台,那不管是發布信息還是廣告,其效力都無人能敵。然而實際是這些用戶分散屬於多個OTT平台,甚至每個牌照商還分成不同合作方的平台,其中日活超千萬的並不多。其中不少百萬級別甚至更低的,其對用戶數據的影響力可能要比IPTV弱。

我們想要怎樣的大數據服務

雖然,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紛紛被算法困於「信息繭房」,甚至被大數據殺熟,被泄露隱私,可是,用戶量大、活躍度高的,恰恰是那些把算法做到極致的平台。畢竟,通過不斷精進的算法,平台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忠實的記錄我們的興趣點,貼心的篩選我們感興趣又跟得上時事熱點的內容,這讓我們的碎片化時間得以高效利用。在繭房裡,註定錯失很多信息,但是,安全、舒服。

隨著對平台的算法推薦進行治理的呼籲愈演愈烈,《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由網信辦在2021年8月份提出,並於2022年3月1日正式施行。該「管理規定」提出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當向用戶提供不針對個人特徵的選項,或者向用戶提供便捷的關閉算法推薦服務的選項。不少網際網路大廠已經響應號召,微信、抖音、淘寶、美團、百度、微博、小紅書等熱門APP,均上線了個性化內容推薦和個性化廣告推薦的關閉按鈕。

然而,並不是一鍵關閉世界就變得美好。在信息爆炸的網際網路上,一瞬的內容量就可以浩如煙海,在加上平台的推波助瀾,青蛙從快樂的溫水裡一下掉進冰窟窿里那滋味也不好受,當你用來享受的時間變成在信息海洋里尋找,人也會變得焦躁。

其實,我們希望熟是一種與平台間的信任,是安全的個人信息保護,是有效的關聯推薦。比如,不要像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蔚來一樣讓用戶信息被泄露這是最基礎的;比如,我喜歡諜戰片,你關聯推薦《叛逆者》《潛伏》《暗算》這是體貼的;我關注N95口罩,你推薦幾個優選賣家也是合適的。作為消費者,我們也並不是一味拒絕廣告,而是拒絕自己的時間被與自己無關的廣告占用。熟是了解,是信任,而不是被殺的理由。也許掌握好了這個度的平台,才是掌握了真正的用戶密碼。

實際上,大屏一直比網際網路多一些管控,也多一些權威。而且大屏是面向家庭用戶的,對數據和算法的精準度要求也沒那麼苛刻,平台的競爭壓力主要還在於內容而非算法。當然,未來是可以追求更加精準的,畢竟一人戶家庭已經超過四分之一,二人戶或者三人戶的收看規律也相對比較好跟蹤,基於這樣的大數據累積,基於自己的內容庫進行關聯推薦是第一步,既可以盤活內容庫,又可以增加用戶活躍度和黏性,在此之上,不管是廣告關聯、產品推薦、還是更多業務開展,都是事半功倍、順理成章的。

在大數據時代,我們不會拒絕數據、算法帶來的福利,我們支持科技改變生活,我們更支持有底線、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平台。借鑑網際網路經驗,大屏還有修正機會,加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