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馬三立為何對馬敬伯說:離開天津這麼多年,你怎麼沒長進

蘭石讀書習字 發佈 2022-12-30T13:25:06.124840+00:00

馬三立,祖籍甘肅,出生於北京。馬三立曾經在天津匯文中學讀書,後來被迫輟學學相聲。馬三立的相聲大都是跟著父親馬德祿和哥哥馬桂元學的,可相聲界有規矩,不能拜自己的父親為師。

馬三立先生被譽為「相聲泰斗」,他德高望重,德藝雙馨。

馬三立(1914—2003年),祖籍甘肅,出生於北京。馬三立原名馬桂福,出生於曲藝世家,他的祖父馬誠方是說評書的,他的父親是「相聲八德」之一的馬德祿,他的哥哥馬桂元被譽為「相聲奇才」。

馬三立曾經在天津匯文中學讀書,後來被迫輟學學相聲。馬三立的相聲大都是跟著父親馬德祿和哥哥馬桂元學的,可相聲界有規矩,不能拜自己的父親為師。

1929年,馬三立拜到了相聲前輩「周蛤蟆」周德山的門下,成了中國相聲第五代傳人,為「壽」字輩。

周德山是「相聲八德」之一,他相聲技藝高超,但他為人厚道、和氣,性格是大大咧咧,從來不打罵徒弟。如果有徒弟在台上出錯了,他非但不責罵,還總是咧著大嘴哈哈大笑。

周德山相聲技藝高超,但他的徒弟大都資質平平,我覺得跟他嘻嘻哈哈的性格有極大的關係。

馬桂元雖然只比馬三立大三歲,卻是一位相聲奇才,年紀不大就成了京津兩地有名的相聲藝人。不過馬桂元脾氣比較暴躁,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馬三立,他都是要求嚴格,有時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馬三立拜周德山為師之後,馬桂元每天還要教馬三立或者是抽查馬三立,如果有一個字說錯了,馬桂元是非打即罵,有時直接就是一拳。

馬三立因為受不了哥哥的暴打,每天晚上總是很晚才回家,回到家也是戰戰兢兢的。

多年以後,馬三立回憶那一段時光時說:「正是哥哥的嚴厲和粗暴,使我確定了「非學不可、非會不可、非好不可、非精不可」的目標。」

1934年,馬三立和甄蕙敏喜結良緣。馬三立剛剛結婚,馬桂元就把自己的兒子馬敬伯送到了弟弟家裡,這又是為什麼呢?


馬敬伯是馬桂元的獨生子,出生於1932年,當時還不到2歲。那馬桂元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兒子送給馬三立撫養呢?

原來馬桂元和那個時代大多數的相聲藝人一樣,也染上了吸大煙的惡習。馬桂元的妻子失望至極,拋下年幼的馬敬伯,不知去向。

馬桂元掙的錢都買煙抽掉了,根本撫養不了馬敬伯,所以只好把他送給了馬三立。

馬三立、甄蕙敏剛剛結婚不久,他們夫妻倆把馬敬伯視為心肝寶貝,那真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

馬三立夫婦有了孩子之後,他們最疼愛的還是馬敬伯。

馬敬伯七歲的時候,馬桂元因病去世,年僅29歲。從那以後,馬三立夫婦更是把馬敬伯視為掌上明珠。

馬敬伯小時候,跟著鄰居的小朋友學會了抖空竹,馬三立就給他買最好的空竹。

馬三立家裡孩子多,還要贍養他的二嬸和他的師父周德山,全家10幾口人就靠馬三立一個人說相聲維持生計,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是捉襟見肘,當時全家人能夠吃上一頓棒子麵窩頭就算改善生活了。

就是在這種生活異常艱難的情況下,馬三立愣是精打細算,省吃儉用,送馬敬伯去上學。

馬敬伯上到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家裡實在是掏不起學費了,馬三立夫婦把家裡的被褥都送進了當鋪,為馬敬伯籌集學費。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馬敬伯得知情況後,非常感動,可他卻執意要求輟學學相聲,幫助三叔養家餬口。

馬三立沒辦法,開始教馬敬伯學相聲。1946年,馬三立帶著馬敬伯登上了天津聲遠茶社的舞台,由馬三立親自為馬敬伯「量活「(捧哏)。

馬三立在演出之前,特意向觀眾介紹了馬敬伯,說他是自己哥哥馬桂元的獨子,今天是首次登台,從今以後就要靠相聲為生,拜託觀眾予以關照。

馬敬伯的相聲都是馬三立親自傳授的,可按相聲界的規矩,還得拜師。馬三立親自為馬敬伯挑選了師父——相聲名家侯一塵。就這樣,18歲的馬敬伯就有了相聲門戶,成了中國相聲第六代傳人,為「寶」字輩。

隨著年齡的增長,馬三立也操心馬敬伯的婚事。當時馬敬伯喜歡上了鄰居家的一位姑娘陳學珍,他們兩情相悅,感情很好。

可女方的母親在幾年前就為陳學珍找好了婆家,還收了人家很多彩禮。

陳學珍從來沒見過那個男人,也不同意母親包辦的婚姻,所以她大膽地提出退婚。男方也覺得強扭的瓜不甜,答應退婚,但彩禮必須退還。

男方送的彩禮早就花完了,這個婚怎麼退?

馬敬伯沒辦法,只好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向三叔馬三立做了匯報。

馬三立知道馬敬伯喜歡這個姑娘,二話沒說,就答應替陳家退還彩禮。

馬三立也沒什麼錢,他們夫婦倆東挪西借,湊夠了10匹白布的彩禮,送到了陳家,讓他們把婚退了。

1950年4月12日,馬三立在鴻賓樓為馬敬伯和陳學珍舉行了婚禮。

馬敬伯小夫妻在給馬三立夫婦鞠躬的時候,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感激的熱淚。

多年以後,馬敬伯還總是笑著說:「我這個妻子是我三叔、三嬸用十匹白布換來的!」

一年以後,馬敬伯小夫妻就有了自己的兒子,馬三立夫婦抱著這個小孫子,是高興得合不攏嘴。

後來,他們小夫妻又有了兩個兒子,三個孩子的名字都是馬三立起的。


1956年,馬敬伯帶著天津河北區相聲隊到長春演出,受到長春觀眾的熱烈歡迎。

當時吉林人民廣播電台正在籌建廣播曲藝團,領導一眼就相中了馬敬伯。

事不宜遲,相聲隊回到天津,吉林廣播電台的領導也找到了天津,直接向馬三立「要人」。

馬三立決定徵求一下馬敬伯的意見,他把馬敬伯叫到自己家裡,詢問侄子的真實想法。

馬敬伯毫不猶豫地說:「三叔,在長春的時候,他們就找我談了,我覺得還是可以去的,可是我捨不得您,捨不得三嬸……」

馬三立微微一笑:「傻孩子,好男兒志在四方。再說了,你還年輕,正好去外面闖闖,老窩在天津對你的發展也不利。」

馬敬伯點點頭:「三叔,我聽您的。」

馬三立接著吩咐道:「你回家再徵求一下學珍的意見,記住,一定要耐心解釋……」

馬敬伯夫婦帶著三個孩子要走了,馬三立夫婦親自到火車站送行。火車已經走遠了,馬三立夫婦還站在那裡,眼睛濕潤了。

馬敬伯到長春不久,馬三立就被打成了「右派」,一直到1961年,才摘掉「右派」的帽子。

1962年,馬敬伯隨吉林廣播曲藝團到天津演出。馬三立知道後,立即買了票,坐在觀眾席里看演出。

演出結束後,馬三立找到後台,帶著馬敬伯一起回家。

剛一進屋,甄蕙敏就把準備好的夜宵端上了桌。馬敬伯非常激動,準備和三叔三嬸說說心裡話。

沒想到馬三立當時就發火了:「今天晚上的演出,你說的是什麼啊?離開天津這麼多年了,你怎麼沒有多大長進?」

馬敬伯看到三叔生氣了,趕緊放下筷子,站了起來。他含著眼淚,站在那裡認真地聽三叔的訓斥。

最後還是甄蕙敏看不下去了,勸道:「孩子剛進家門,連一口水還沒喝!先讓孩子吃飯吧。」

馬三立這才停止訓斥。

吃完夜宵,馬三立拉著馬敬伯進了自己的房間,他們躺在一張床上,叔侄倆一直談到大半夜。

馬敬伯回長春以後,馬三立又寫了很多信寄到長春,內容全是教馬敬伯如何表演,如何提高藝術修養的。

多年以後,馬敬伯說:「三叔的那些信,在我藝術發展的關鍵時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95年,馬三立82大壽時,馬敬伯夫婦帶著孩子們回到天津為三叔祝壽。

在壽宴上,馬三立還能準確地說出馬敬伯三個兒子的生日。

1997年,馬敬伯應邀回天津電視台錄製節目,他剛一進門,馬三立就笑著說:「你回來得正好,今天是你的生日。」

馬敬伯是哈哈大笑:「三叔,您老要不說,我真的都忘了。」

在飯桌上,馬三立笑著說:「你今年也65歲了,我送你一句話:在生活上要知足,在藝術上要不知足!」

多年以後,馬敬伯在談到三叔時還是淚流滿面:「三叔既是我的叔父,又是我的養父,還是我的師父,沒有三叔的言傳身教,就沒有我馬敬伯……」

(全文完,碼字不易,歡迎朋友們點讚、關注、留言、批評指教,謝謝。)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