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一時的「摸頭算命」,不全是偽科學

原點閱讀 發佈 2022-12-30T15:53:07.036363+00:00

顱相學與我國古代的面相學類似,是一門通過研究人體顱骨外部形狀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和命運的學說。在他看來,頭骨和大腦的形狀是緊密對應的,某個特定腦區的大小直接決定了頭骨的形狀,因此,如果對頭骨的凹凸形狀進行分析,就可以了解到每個人的性格和能力。

顱相學的興與衰

顱相學與我國古代的面相學類似,是一門通過研究人體顱骨外部形狀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和命運的學說。

1796年,德國解剖學家弗蘭茨·約瑟夫·加爾(Franz Joseph Gall)首次提出了顱相學的概念。

在他看來,頭骨和大腦的形狀是緊密對應的,某個特定腦區的大小直接決定了頭骨的形狀,因此,如果對頭骨的凹凸形狀進行分析,就可以了解到每個人的性格和能力。比如隆起的頭頂代表著智慧,寬闊的前額說明想像力豐富,而大頭則意味著聰明絕頂。

加爾從小就對面部和顱部特徵非常感興趣。高中時代,他發現幾位記憶力出眾的同學,眼睛非常突出,據此,他推斷位於眼睛後方的腦區應該與人的語言和記憶有所關聯。之後的許多年裡,加爾通過這樣類似的觀察歸納,總結出了27 個功能區域。19 世紀初,加爾開始發表有關顱相學理論的醫學文獻。他的研究結果在推動人類大腦研究的同時,也推動了人類對自身以及與其他動物之間差異的認知。19世紀 20—40 年代,顱相學正處於發展的鼎盛時期。

在學術界,顱相學獲得了一些傑出的科學家,甚至醫學界的領軍人物的認可;在政治界,英國女王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Alexandrina Victoria)以及美國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都欣然接受顱相學大師的診斷;而在普通民眾的生活中,顱相學診所在歐美大街小巷四處開花,不僅談婚論嫁需要去看顱相,而且找工作時,許多僱主也都要求求職者提供一份由當地的顱相學家出具的性格證明,以確保未來的雇員誠實、勤奮。

頭骨上的凸起提供了一個判斷人才和能力的指標,這一信念尤其被用於教育和刑事改革。頭部的形狀與大小儼然成為歐美民眾沉迷討論的話題。

不過,即使再繁華的高樓也會一夕崩塌。隨著對醫學、生物學領域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各界對加爾顱相學的質疑聲也越來越大。

法國的神經生理學家皮埃爾·讓·瑪麗·弗盧龍(Pierre Jean Marie Flourens)是顱相學理論最大的反對者之一。

他對鴿子進行腦部切除手術時,發現不論什麼位置的小部分損毀,鴿子仍然能吃能睡,看上去並無大礙;而當鴿子腦部被切除的面積越來越大時,鴿子才開始逐漸出現異常。

因此,弗盧龍認為大腦其實是作為一個整體運行的,每個區域都均等地參與了所有腦功能,無法單獨通過某個區域獨立運作。這個說法顯然與顱相學中「不同位置的頭顱區域代表著不同能力」相悖。此外,弗盧龍通過解剖還得出大腦和頭骨形狀並不是一一對應的結論。從此,顱相學開始由「眾人追捧」逐漸走向「眾人追噴」。

顱相學雖然衰落了,但是其關於腦功能定位的見解卻依然影響著後人,人們關於大腦功能的「定位說」與「整體說」也一直爭論不休。最終,法國神經科醫生皮埃爾·保爾·布羅卡(Pierre Paul Broca)使科學的天平穩穩地偏向大腦功能定位說的一側。

布羅卡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病人,他能夠理解別人的言語,自己卻無法說話。在這個病人死後,布羅卡仔細地研究了他的大腦,結果在其左額葉上發現了損傷。根據這一病例以及其他幾個類似的病例,布羅卡認為大腦的這一區域具體負責語言的形成,並將其命名為broca 區(布羅卡區)。

從積極的角度看,顱相學的確是第一個提出「大腦功能及空間分布關係」這一觀點的學說,後來布羅卡發現大腦語言中樞,也在一定基礎上保留了顱相學的觀點。但由於缺乏現代神經科學的工具,當時的科學家只能利用觀察來進行小範圍的研究,很有局限性。

細節上的錯誤,導致顱相學走向了荒謬可笑的方向,最終被時代淘汰。利用磁共振等現代技術,今天的神經學家可以重新審視和探索大腦的不同區域以及它們與不同功能和心理特徵之間的聯繫,這也是當下腦科學研究的熱點方向。


神經元的發現

正如曾經風靡一時的顱相學最終走向衰落的結局告訴我們的那樣:技術的不足會限制我們對事物的觀察,而技術的突破一般都可以幫助各種科學理論更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到19 世紀中期之前,人們對大腦的認知還停留在形狀、大小這類宏觀的層面,對大腦的構成並不了解。實驗儀器精準度的限制是一個很大的原因。當高精度的顯微鏡被發明之後,科學家們終於能看清楚神經系統了。隨著生物細胞理論的發展,人們認識到,大腦組織也是由細胞構成的。

起初,就算是有高精度的顯微鏡,大腦組織在顯微鏡下也只是一堆不太能被區分的顆粒狀的組織,所以在當時仍有很多人反對大腦是由細胞構成的這一觀點。

後來義大利解剖學家卡米洛·高爾基(Gamillo Golgi)(就是發現細胞中高爾基體的那個高爾基)發明了一種銀染色法(高爾基染色法),來標記腦神經細胞。西班牙人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Santiago Ramóny Cajal)使用高爾基染色法發現神經元是分立的個體。他不僅第一次鑑別出了神經元的單一性,而且還發現神經元內的電傳導是單向的,只能從樹突傳到軸突。

在發現神經傳導路線的同時,卡哈爾也提出了神經細胞是通過突觸結構來劃分的,即大腦也是通過大量獨立細胞所組成的組織,形成了後來著名的「神經元學說」,他本人也被稱為「現代神經科學之父」。

至此,現代神經科學終於誕生了!

·

來源:《給青少年講腦科學》

作者:閆天翼

部分圖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