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造反一年後就死了,為何安史之亂還是打了八年?

小小天際雲 發佈 2022-12-31T00:44:55.121107+00:00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末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歷時八年才宣告結束,造反一年後安祿山為次子安慶緒所殺,按理說叛軍內訌理應很快被平定,為何安史之亂還是打了八年呢?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末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歷時八年才宣告結束,造反一年後安祿山為次子安慶緒所殺,按理說叛軍內訌理應很快被平定,為何安史之亂還是打了八年呢?

首先,安祿山的兵本身就不弱。

其手下的范陽兵和朔方、河西、隴右、安西、北庭軍一樣皆為百戰精銳,而且安祿山在天寶十二載還收降了數萬九姓阿布思精兵以及契丹、奚、室韋軍,安祿山起兵時看似只有范陽一隅,其實安祿山不但是河東、范陽、平盧節度使(河東和平盧沒跟著造反),而且還節制契丹、奚、渤海(沒參與叛亂)、靺鞨(沒參與叛亂)四府。

並且安祿山還有大量騎兵,日本使臣回日本帶給天皇的情報就說安祿山有精騎二十餘萬,這當然是誇張了,但是根據中國官方的史料記載安史之亂叛軍所有騎兵加起來也有十餘萬,而同時期的朔方、河西、隴右三大巨鎮只有七萬八千餘匹。

第二、安祿山死的時候叛軍名將皆在。

史思明、安守忠、李歸仁等都是叛軍名將,尤其是史思明和安守忠,這倆人軍事實力不亞於郭子儀和李光弼。

第三、唐肅宗在每次關鍵時期都有迷之操作。

第一次是香積寺之戰(757年)後不聽僕固懷恩建議放棄追擊叛軍殘兵,導致史思明收曳落河、六州胡精兵數萬騎,然後唐軍在陝郡之戰(757年)大敗叛軍後,收復洛陽,攻占河內,逼降叛軍大將嚴莊,各路唐軍積極反攻,收復了很多失地,安史叛軍人心惶惶,史思明也率部投降了。這時候,只要唐軍各路抓緊進攻,不說全殲安史叛軍,也能把對方逼到角落裡。

結果肅宗忙著搞太上皇還都,安慶緒趁機跑回鄴城重新整軍,把分散各地的安史叛軍都拉回來,又湊了幾萬人馬。

當時叛軍旗下的部分河北城池都重歸大唐旗下,結果被安慶緒派兵打下了好幾座;一些部隊試圖歸順唐軍,安慶緒發覺苗頭後,互相調換軍官跟士兵,又讓他們自相殘殺,絕了他們投降的念頭。

已經投降的史思明雖然不安分,與叛軍暗中勾連,招兵買馬,大家都認為他會再次叛亂,但畢竟還沒舉起反旗。結果肅宗派烏承恩去搞事,導致史思明藉機反了。

第二次是在討伐安慶緒(758年)時不設統帥,導致唐九節度使在討伐鄴城時各打各的毫無章法。

唐軍九節度統軍幾十萬,幾次大敗安慶緒,合圍鄴城,距離安慶緒逃回鄴城都快一年了,鄴城一戰如果一贏,史思明就獨木難支了。

結果九個節度,幾十萬大軍,竟然沒有統一指揮,就設了一個外行魚朝恩監軍。

李光弼建議分兵逼魏州,看住史思明,魚朝恩不肯,結果史思明拼命襲擾唐軍補給線;兩邊會戰遇大風,都退軍,結果唐軍大潰,除了郭子儀率部退到洛陽,其他全部跑回本鎮去了,然後郭子儀背鍋,被罷免了兵權。一場優勢極大的戰役,就這麼稀里糊塗的敗了。

比起殲滅安史叛軍,肅宗更怕又出來一個手握重兵的大將,所以在很多事情上搞七搞八,屢失良機。

第四、叛軍實在太能打了,唐軍沒能在關鍵的決戰中殲滅叛軍。

長達八年的時間裡,在決定戰局的正面戰場,唐與叛軍一共進行了八場主力決戰。

第一戰,756年6月,靈寶之戰哥舒翰敗於崔乾佑。

唐朝一半以上的精銳,河西隴右兩鎮精兵,連叛軍主力的影子都沒看到,被崔乾佑一鍋端了,潼關失守,此戰之後,玄宗出逃貴妃身死長安淪陷。

第二戰,756年10月,陳濤斜之戰房琯敗於安守忠。

第三戰,757年5月,清渠之戰郭子儀敗於安守忠。

肅宗剛剛即位,兩場大敗把他打得暈頭轉向,尤其是清渠之戰,此前的形勢其實有利於唐軍,安祿山被殺,叛軍內訌,部分主力叛逃,各地將領處於半獨立狀態,安守忠孤軍懸於長安地區。

就這樣的局面,朔方河西隴右安西北庭各鎮精兵在新統帥郭子儀的帶領下被迎頭痛擊,唐朝的財政和信心都趨於崩潰,之後不計後果的濫發貨幣,聘請回紇騎兵參戰都源於此。

第四戰,757年8月,香積寺之戰郭子儀戰勝安守忠

第五戰,757年10月,陝郡之戰郭子儀戰勝安慶緒

這是郭子儀的巔峰之戰,兩場大勝消滅了叛軍主力收復兩京,按照正常劇本走安史之亂其實應該在第四年結束了。

第六戰,759年2月,鄴城之戰,郭子儀為首的唐軍敗於史思明

唐朝集結九節度使之兵十五萬人討伐安慶緒,除去王思禮、魯炅、李奐、許書冀、季廣琛、崔光遠率領的雜牌軍外,唐軍僅有郭子儀所統帥的朔方軍、李嗣業所統帥的安西軍、李光弼所統帥的河東軍共四萬餘人為唐軍精銳。

唐軍先於衛州之戰(758年)大敗安慶緒軍七萬人,但卻在包圍鄴城時被史思明截斷了糧道,三月的相州之戰時,唐軍原本和叛軍勢均力敵,但突然的沙塵暴導致唐軍和叛軍皆潰,唐軍尤其是朔方軍兵器、甲冑十餘萬丟棄在路邊,被叛軍所得。

唐軍慘敗於史思明,此後安史之亂還在繼續,郭子儀卻只能黯然退場了。

第七戰,761年2月,洛陽之戰,李光弼僕固懷恩敗於史思明

經歷了前一年精彩萬分的河陽保衛戰,李光弼延續了史思明克星的稱號,阻止了叛軍的發展,但是防守贏得不了戰爭,想消滅叛軍最終還是要主力決戰!

相州之戰(759年)後史思明又兼併了安慶緒的所有軍隊又接收了許叔冀軍實力大增,而唐朝這邊李光弼和僕固懷恩內鬥導致邙山之戰時唐軍大敗。

洛陽城外北邙山下,李光弼把前面贏的全部籌碼輸了個精光,勁旅損失殆盡,朝廷權威掃地,各鎮士兵形同土匪到處搶劫,按照正常劇本大唐該亡國了。

就在此時史朝義殺了史思明,兩任叛軍首領,兩位戰神級別的名將都被兒子所殺,史朝義這次篡位後果比前面兩次要嚴重,叛軍分崩離析,田承嗣張忠志薛嵩乃至李懷仙,哪個也沒把史朝義放在眼裡,在唐朝崩潰在即的關口,叛軍先崩潰了。

第八戰,762年10月,洛陽之戰僕固懷恩戰勝史朝義

史思明為其子所殺後,唐軍在昭覺寺之戰中大敗史朝義十萬精騎,殺獲八萬人(斬首六萬,俘虜兩萬),接著唐軍又在鄭州之戰(762年)大敗史朝義兩萬殘餘,叛軍的十萬精騎已經所剩無幾,這時候平定叛亂已經是時間問題。

而河北叛軍軍閥紛紛投降,高官厚祿加身,大批安史叛軍主力搖身一變成了唐朝今後一百年的噩夢——藩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