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三國!「武聖」關羽不是「大意失荊州」,而是「無知失荊州」

不吐泡泡的魚 發佈 2022-12-31T07:24:06.104870+00:00

自三國演義誕生的那一刻起,三國歷史與三國演義便相輔相成,歷史給予了演義骨架,而演義豐滿了歷史的血肉。可是隨著演義與歷史兩股力量對人記憶陣地的反覆爭奪,對待同一個人,同一件事也就有了截然相反的看法與評價。

自三國演義誕生的那一刻起,三國歷史與三國演義便相輔相成,歷史給予了演義骨架,而演義豐滿了歷史的血肉。可是隨著演義與歷史兩股力量對人記憶陣地的反覆爭奪,對待同一個人,同一件事也就有了截然相反的看法與評價。

其中,「蜀國丟失荊州、關羽被孫權處死」,無疑是三國時期的一個重要事件,也是一個轉折點,這意味三足鼎立的版圖正式確立,而劉備、諸葛亮「復興漢室」的目標正式破滅。據資料記載,襄樊戰役從建安二十四年7月開始,至12月結束;初期關羽連連告捷,打了許多勝仗,不僅水淹于禁七軍,甚至打得曹仁想要放棄樊城;假如不是司馬懿阻止,魏王曹操都已經有了遷都的念想。

然而孫權不想看到劉備崛起,背棄之前的盟約,而東吳大將呂蒙用「白衣過江」的計謀,襲取了荊州;與此同時,在徐晃、曹仁的努力下,曹魏的軍隊穩住陣腳,擊潰了關羽的主力部隊;最終,「一代戰神」關羽落得屍首異處的下場。

回顧這一段歷史,「武聖」關羽不是「大意失荊州」,而是「無知失荊州」。表面上,關羽是獨當一面的大將,是一名文武兼備的將才;實際上,關羽是一個自大、無知,缺乏政治智慧的將領。

丟失荊州,一是因為關羽對於大局沒有明確的認識;在《隆中對》中,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可是那時候,天下有變嗎?似乎沒有;別看曹操在漢中失敗了,其實並沒有傷筋動骨;魏強、吳、蜀弱的局面沒有改變。更何況,曹操在撤走前,把漢中所轄郡縣的所有人口全部遷到了涼州,穩固了自己的西部國防力量的同時,進一步消耗了蜀國的國力。

二是既不知自己,也不知彼;關羽看不起孫權,張口閉口都是東吳鼠輩,連呂蒙都經常被他侮辱;而陸遜,在他眼中就是一個乳臭未乾的書生;正是他不了解對方的性格、不了解對方的作戰方式才中了對方「瞞天過海」的計謀;關羽同樣看不起曹操,覺得對方能打的將領都不是自己的對手。

實際上,曹仁是著名的守城名將,徐晃、張遼都是有勇有謀的勇將;而且曹魏方面帶甲百萬,輸一、兩場戰役,根本沒有關係;而對於蜀國來說,他們一旦輸了任何一場戰役,就有滅頂之災。關羽擊敗于禁、龐德,已經是占了天大的便宜,他還沒有見好就收,逼得曹魏大軍精銳盡出,主力部隊抵抗不住;再加上荊州已失,關羽只能敗退麥城;而對於內部,關羽與傅士仁、糜芳的關係處理不當,還與劉封、孟達關係緊張,別人見死不救,也就在意料之中的事情。孫子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可以說關羽的死對蜀國來說是一個轉折點,讓原本就困難的蜀國更是雪上加霜,也間接導致張飛、劉備的死亡,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雖然劉備在白帝城向諸葛亮託孤,可是「復興漢室」終究永遠無法達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