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新疆社科院所長:12生肖可能不是本土原創,而是經印度傳入國內

boss外傳 發佈 2022-12-31T07:29:34.187490+00:00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12地支搭配生肖屬相的說法,相信每個中國人都不會陌生。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12地支搭配生肖屬相的說法,相信每個中國人都不會陌生。

生肖,或者說是屬相,已經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力的一部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不清楚的是:十二生肖究竟是否是起源於中國呢?

十二生肖,被稱之為中國的民俗文化,因為它是在民間被人們口口相傳留下來的,所以關於十二生肖的起源,一直沒有蓋棺定論。

原新疆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專門研究歷史文化和文獻的李樹輝教授,他就指出:十二生肖很有可能是由國外傳到中國的。

李樹輝教授為何這樣說?真相又到底是什麼?

十二生肖起源說

有一點需要了解的是,十二生肖的起源有很多人在研究,但是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因為很難找到確切的歷史文獻資料,所以普遍說法不一。

目前有文獻支持,有一定歷史資料支持,說法上又比較可信的十二生肖起源說有干支紀年說、星宿說、還有就是李樹輝教授的外來說。

干支紀年說,這也是最被中國人普遍接受的說法,也是最為可信的說法,12生肖里的動物,和12地支一一對應。

東漢時期有一個思想家王充,他在自己的著作《論衡·物勢篇》裡就描述過12生肖,這也是最早的完整記錄過12生肖的古代文獻:

「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勝土,故犬與牛羊為虎所服也。」

可見在東漢之前,至少在東漢時期,民間就已經流傳的有12生肖的說法,這也是干支紀年說最為人們普通接受的說法的原因。

不過王充的《論衡·物勢篇》裡提到了11種動物,唯獨少了個龍,他還用12生肖來辯駁所謂的屬性相生相剋的說法。

「水勝火,然鼠何不逐馬?」,至於龍,王充在《論衡·言毒篇》替提到「辰龍」的說法,算是湊齊了12生肖。

此外,在1975年,湖北省發掘出了最新的足以證明十二生肖來源的古文獻,比起王充的記載還要早上幾百年。

睡虎地秦墓,墓主人是在戰國晚期至秦始皇時期的某個低級官吏,在該墓里發掘出的竹簡,上面就清楚地記載了關於12生肖存在的記錄。

《日書》,是古人們用來記載婚嫁等事情日期的,在裡面寫著「丑,牛也,盜者大鼻長勁。」這個「丑」,便是出自天干地支紀年法。

而要說起干支紀年法,那更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跡可循的,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民間就已經開始用天干和地支來紀年。

戰國時楚國大詩人屈原,就在他的名作《離騷》裡寫道:「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個「庚寅」便是屈原用天干地支記錄時間的說法。

庚寅日,屈原降生(出生),用這樣的方式記錄時間,然後周期往復,循環變化,古人們的智慧不得不令人讚嘆。

《左傳》裡也有同樣的記載,說是在晉國有個老者,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年紀,就跑到縣吏那裡詢問,結果縣吏也不清楚。

最後是大夫師曠得知後,用天干加上地支的算法,算出了老人出生於第26660天之前的正月甲子日。

中國很早就有了干支紀年法是不爭的事實,只不過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干支紀年法存在不小的弊端,比如它在計算具體日期的時候十分繁瑣和複雜。

這就遠不如現在的曆法方便和清楚,所以干支紀年法也就逐漸地很少在使用了,倒是衍生出來的十二生肖,一直流傳至今。

至於如何把動物形象結合到12地支上面,這之中的說法是因為動物崇拜,古往今來,大自然的力量都是龐大的,龐大到以人類的力量難以抵抗。

而在古代社會,人類除了無法抵抗外,更加無法理解自然災害現象,比如洪水、地震,古人們認為這些是大自然「生氣了」。

於是便有了祭祀,有了供奉,有了向自然崇拜,向動物崇拜的現象,即便是後來理解了,但向自然和動物崇拜的習慣依舊流傳了下來。

這裡李樹輝教授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研究突厥語言的歷史當中,發現了最開始是由北方的少數民族開始使用的。

在《突厥語詞典》中,有一則關於「鼠年」起源的神話故事,相傳在公元11世紀發生了一次大寒潮,牧民們紛紛趕著動物,帶著行李跨過伊犁河去到溫暖的地方。

為了迎接新生,牧民們以動物過河的順序紀年,老鼠游的最快,所以這一年就叫鼠年,再接著依次排下去,一共12隻動物,循環往復。

不過這則神話故事很快就被證實並不靠譜,首先根據歷史資料記載看,突厥族在公元8世紀前後就已經在中國北方絕跡了。

所以即便是在突厥語言裡流傳著12生肖的說法,也很難傳到中國,更和中國起源不符,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突厥族人都是以遊牧為生。

且不說「龍」這種生物存不存在,單就猴子這種生物,以突厥人的生存環境來看是很少或者幾乎不可能見過猴子的。

所以「動物崇拜說」是普遍被接受的一種說法,不過同樣的,在古代,也就是最早記載的睡虎地秦簡上的《日書》中,和現在的12隻動物形象有一些不同。

子丑寅和鼠牛虎相對應,但是辰龍在《日書》裡面就沒有,取而代之的是「蟲」,蟲也可以理解為蛇,所以辰對應的不是龍,而是蛇。

還有申猴,酉雞,戌狗,在《日書》中則是申石,酉水,戌羊,和後來的12生肖大為不一致,最離譜的是午馬,午在《日書》裡對應的居然是鹿。

不過這些倒不影響關於12生肖起源何地的解釋,不管過去和現在12生肖所對應的有何不同,起源於中國應該是不爭的事實。

外來說

這裡李樹輝教授的觀點就又不太一致了,他指出:之所以說12生肖很大可能是外傳的,主要是考證了古巴比倫黃道二十宮的說法。

何謂「黃道十二宮」?本質是也是一種節氣劃分,和中國的24節氣是同樣的概念,頗為有趣的是,古巴比倫人也劃分了12等分。

因為古巴比倫人提出「黃道十二宮」的說法比中國可以考證到的12生肖的說法要早,所以李樹輝教授就認為是古巴比倫人將這個概念傳到中國去的。

其實不止是李樹輝教授,現代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郭沫若也是同樣的看法,他在自己的《釋支幹》一書中就詳細論述了為何12生肖源於黃道十二宮。

起初黃道十二宮的說法先被傳到古印度,然後才由古印度人傳到了古代中國,只不過在這種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要知道黃道十二宮本身就對應著諸如「白羊座」、「獅子座」、「金牛座」等等帶有動物形象的星宮一說。

傳到古印度後,古印度人先是將其中很多說法替換為了適用於當地人理解的形象,譬如金翅鳥、摩睺羅迦、那伽等等。

然後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也就是西漢末年的時候,和佛教一起傳入了中國,在經過一系列本土化之後,形成了後來的12生肖的說法。

不過到這裡也許我們就明白了,李樹輝教授的這種說法其實存在一種漏洞,那就是1975年發現的,戰國末期乃至秦始皇時期的《日書》中已經有了12生肖的說法。

關於這一點,李樹輝教授也指出了,首先,秦始皇時期的秦文化,因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所以這個秦文化其實是一個融合的文化。

在秦始皇之前,西戎甚至更西邊的文化都有影響到秦始皇之前的先秦時期,據說秦穆公曾經打到過波斯一帶。

所以說在戰國末期,甚至是在更早的時期,印度就已經把從古巴比倫傳來的12生肖的說法傳入了中國,不過這一說法很難得到支撐。

只要詳加分析一番中國的12生肖說法,就能發現「外來說」這一說法其實上並不能成立,12生肖中的動物不僅僅是一種象徵,更有著一種寓意。

南北朝時期曾經有一個詩人沈炯,他創作了一首《12屬詩》,在詩里他寫道:「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虎嘯坐空谷,兔月向窗開。龍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雞砧引清懷。狗其懷屋外,豬蠡窗悠哉。」

每一種動物,都代表著一種特點,例如屬虎的,虎嘯山林,虎虎生威;屬豬的,悠哉悠哉;屬馬的,屬兔的,每一個屬相都有著不同的特點。

這些特點在我們中國文化里,在我們中國人看來一眼便知其意,形象化,寓意,這是千百年的文化傳承所留下來的。

如果讓我們去理解印度的12生肖,墨西哥的12生肖,裡面很多動物形象我們都看不出其中的含義所以不能理解。

明代有個大學者胡儼,也撰寫了12生肖詩,對於12生肖形象更加地豐富了一番,在每一種動物形象面前用上了修飾詞。

例如「驪龍」、「羝羊」、「鼷鼠」,這種帶有文化性質的修飾詞就讓12生肖更具有了中國韻味。

提起鼠和牛,就能想到智慧,想到勤勞;提起虎和兔,就能想到勇猛,想到謹慎;提起馬和羊,想到奔跑和溫順;提起龍和蛇,想到剛猛和柔韌。

這些都蘊含著古代人的智慧和相生互補的道理,既要勤勞又要有智慧;既要勇猛又要不失謹慎;既要敢於奔跑又要懂得和順;既要剛猛,也要知道過剛容易折斷的道理。

所以說,不是從中國起源的也好,是從中國起源的也好,在經過中國人數百數千年的演變之後,早已經適應了中國的文化環境。

每一種動物形象,每一個生肖屬相,都帶著中國傳統的文化在裡頭,帶著中國人民的智慧和期望在裡頭。

如果非要追根究底,說「12生肖」由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那麼在經過演變後,真正的12生肖這個概念,應該是中國所獨有的概念了。

古巴比倫時期中國處在夏朝時期,這個時間點人類要想遷移數萬公里簡直是天方夜譚,就連夏朝也不過是圍繞在黃河周圍的一小塊地方。

所以黃道十二宮的概念要想傳入中國,難度上可謂是十分巨大,當然歷史研究總是充滿著許多的可能性。

在沒有確切的證據面前,誰也不好下最後結論,就拿現在12生肖的概念來說,就不止只有中國,朝鮮,日本,印度,泰國,俄羅斯都有這樣的說法。

不過像中國這樣把生肖屬相和日常生活,歷史文化聯繫的如此緊密的,再也找不出來第二個,甚至現在還有人延伸出了「本命年」的概念。

也許到了今日,十二生肖的來源也顯得並不那麼重要,牽連不斷的文化感和情感,才是存在於中國人骨子裡的東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