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薛仁貴丨大唐傳奇名將,戰功赫赫,但也有人生污點

煙郭說歷史 發佈 2022-12-31T11:50:43.598718+00:00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大唐名將薛仁貴,相信大家一定對這個人再熟悉不過了。在小說中,薛仁貴的後人也十分了得,一家出了四代元帥,可謂是名滿天下。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大唐名將薛仁貴,相信大家一定對這個人再熟悉不過了。

因為在隋唐小說和影視劇中,這位薛猛人可是大唐新一代的統帥,威名赫赫,他還有個厲害的兒子薛丁山和孫子薛剛。

在小說中,薛仁貴的後人也十分了得,一家出了四代元帥,可謂是名滿天下。

在小說和影視劇中,薛仁貴的事跡被演繹成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精彩故事,傳唱至今。


真實歷史上的薛仁貴是怎樣的人呢?


事實上,薛仁貴之所以能流傳出眾多精彩的民間傳說和故事,是因為他的人生真的很精彩,他在戰場上的事跡更是令人拍案叫絕。

不過,精彩歸精彩,傳奇歸傳奇,真實的薛仁貴其實也僅僅停留在猛將這個級別,還沒有達到統帥之才的量級。

薛仁貴的家世其實很好,屬於世家大族,但這不代表薛仁貴的出身好。

原本,薛仁貴是南北朝時期,劉宋、北魏名將薛安都的後代,他的祖父、父親都在南北朝以及隋朝時代做過官。

但是薛仁貴的父親薛軌去世的比較早,所以他父親去世後不久,薛家就逐漸家道中落,淪為貧苦家庭。

所以,到薛仁貴長大時,已經是屬於家境貧寒的平民家庭了。

薛仁貴的軍事生涯,也是從大頭兵開始做起的。

在薛仁貴30歲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決定親征高句麗,大唐開始進行軍事動員,四處招募兵員。

薛仁貴所在的絳州龍門縣正好遇到大唐名將張士貴在招募士兵,而薛仁貴卻絲毫不感興趣。

此時,他正忙著準備遷葬祖墳,而他的妻子慧眼如炬,看到了機會,當即點撥薛仁貴,對他說道:

如今皇帝親征高句麗,正在招募兵勇,何不應徵入伍,建功立業,富貴之後再回家遷葬祖墳也不遲。

薛仁貴過了幾十年貧苦的日子,也一直想著出人頭地,所以當即就應允了妻子柳氏的建議。

從此,薛仁貴就成為了將軍張士貴所部的一名大頭兵。

值得注意的是,在演義和影視劇中,把張士貴抹黑成了一個奸臣賊子,他聯合李道宗,屢次三番陷害薛仁貴。

但真實的歷史上,張士貴也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將才,李道宗更是大唐宗室名將,戰功赫赫,是賢臣,絕非奸臣。

加入大唐軍隊的薛仁貴,一開始和所有的大頭兵一樣,並不起眼。

但薛仁貴不愧是祖傳的名將世家,興許是基因里有家族遺傳,一上場就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

唐軍在李世民的統率下,水陸並進,一路斬關奪寨,但是抵達「安地」這個地方時,出現了驚險的一幕。

唐軍中有一員朗將劉君邛被高句麗軍隊圍攻,如果不能及時救援的話,估計劉君邛就得命喪當場。

危急時刻,只見薛仁貴單槍匹馬,瞬間突入敵軍陣營,敵兵還沒反應過來時,薛仁貴已經出現在一名敵軍將領面前。

只聽咔嚓一聲,那名敵將的頭顱被一刀砍下,薛仁貴接著順手將其提過來懸掛於自己的馬上。

高句麗的士兵見狀,當場被嚇破了膽,沒有人再敢往前一步,懾於薛仁貴的勇猛,高句麗軍隊立馬就撤軍而去。

此後,薛仁貴的名字也在唐軍當中傳播開來。

至安地,有郎將劉君邛為賊所圍甚急,仁貴往救之,躍馬徑前,手斬賊將,懸其頭於馬鞍,賊皆懾伏,仁貴遂知名。——《舊唐書》

但此時的李世民並不知道有薛仁貴這號人物,不過,作為一個猛人,只要還在打仗,他就一定會發光的。

很快,薛仁貴就用實際行動令李世民大開眼界!

唐軍在攻克高句麗多座城池後,大軍挺進到高句麗最後一座軍事重鎮「安市城(遼寧海城一帶)」。

在這裡,唐軍與高句麗軍隊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會戰——駐蹕山大戰。

當大戰打響後,李世民就在不遠處一個高地上瞭望戰場形勢。

這一日,戰場上出現了這樣的畫面:

當唐軍發起進攻後,遠遠望去,在如同群蟻般的人潮中,只見一名身穿白衣的男子,手持方天畫戟,腰挎大弓,率先突入敵軍的人海中。

那人正是薛仁貴,他在敵軍陣營中左衝右突,凡是遭遇到他的敵兵,無不橫屍當場。

李世民在遠處的高地上望見戰場上,敵軍陣營中,那名男子的白衣特別顯眼,在他的衝擊下,已經殺出一條不規則的曲線。

唐軍士兵見狀,士氣大振,戰意瞬間被點燃,迅速衝擊上去,大破高句麗軍隊,斬首兩萬餘級。

仁貴自恃驍勇,欲立奇功,乃異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張弓,大呼先入,所向無前,賊盡披靡卻走。大軍乘之,賊乃大潰。——《舊唐書》

會有雷電,龍門人薛仁貴著奇服,大呼陷陳,所向無敵;高麗兵披靡,大軍乘之,高麗兵大潰,斬首二萬餘級。——《資治通鑑》

薛仁貴的勇猛表現,不僅令敵軍膽寒,也令李世民十分驚訝。

事後,李世民決定召見這位年輕的大頭兵,既然皇帝陛下要找人,自然是很快就找到了,並沒有小說和影視劇中,薛仁貴被張士貴雪藏的一幕。

李世民見到薛仁貴後,看他身材高大,威猛不凡,當即把他提拔為游擊將軍,還賞賜了十個俘虜給他充作奴僕,另外又賜給他一些錢財。

關於薛仁貴在李世民東征高句麗期間的所有表現,僅此兩件事,再無其他。

不久之後,唐軍對於安市城久攻不下,只好宣布班師回朝,薛仁貴的第一次征戰生涯也就此結束。

按照李世民的說法,此次親征高句麗,最大的收穫就是得到了薛仁貴這樣一員猛將。

在班師回朝的路上,李世民曾對薛仁貴說:

曾經追隨朕征戰的舊將都老了,他們已經無法再擔負起頻繁的戰地指揮工作,朕一直想提拔一些驍勇善戰的猛將,他們沒一個能比得上你。

此番親征高句麗,朕並沒有因為得到遼東而高興,真正讓朕開心的是得到了你這樣一員猛將。

說完之後,李世民便將薛仁貴提拔為右領軍中郎將,負責鎮守皇宮重地玄武門。

此後,薛仁貴就這樣在玄武門沉寂了近十年。


薛仁貴真正的巔峰是在唐高宗時代


雖然薛仁貴從大頭兵升職到了鎮守玄武門的將軍,但這個差事其實天花板很低,一眼就能望到頭。

說白了,玄武門守將,類似於皇宮裡的警衛隊長,每天巡個邏,查個哨,沒有機會出去立功,也得不到去戰場鍛鍊的機會,更沒有什麼升職的機會。

不出意外的話,薛仁貴會在警衛隊長這個位置上就此過完平淡的一生。

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讓薛仁貴的事業出現了春天!

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李治巡幸皇城裡的萬年宮,這地兒離薛仁貴所在的玄武門比較近,沒想到在農曆五月初三這一天的夜裡,突然天降暴雨。

此時的李治正在寢宮安睡,誰知大雨傾盆而下一段時間後,引發了山洪,洪水迅速朝著地勢低洼的皇宮疾馳而去,玄武門首當其衝。

守衛宮門的士兵見狀,當場跑路!

薛仁貴看到逃跑的士兵,十分憤怒,當即怒斥道:身為禁軍將士,哪有天子遇險,卻貪生怕死逃跑的道理?

不過憤怒歸憤怒,他並沒有去攔住那些逃跑的士兵,而是去做一件更緊急的事情——營救皇帝。

於是,薛仁貴當即跳上一根橫樑上,氣沉丹田,朝著萬年宮方向連續喊道:

宮外發大水啦,請陛下速速起身避險!............

不愧是武將出身,猛人一個,薛仁貴連喊數聲後,正在睡夢中的唐高宗直接被驚醒,聽到喊聲後,才趕忙撤離。

李治前腳剛走,洪水就衝進了萬年宮,幸虧他跑得快。

事後,李治才開始注意到薛仁貴這個人,由於薛仁貴救了李治的命,此後被李治視為忠臣良將,並賞賜了他一匹寶馬。

可即便如此,薛仁貴依然也只是玄武門守將,照樣沒有機會出去鍛鍊,還得繼續挎把刀每日守在門口。

就這樣過了3年,為了給自己爭取一個機會,薛仁貴選擇主動出擊。

顯慶二年(657年),唐高宗派大唐名將蘇定方討伐反叛的西突厥,薛仁貴雖然身在玄武門,但他看準了這是一個機會。

當時,突厥是由很多個部落構成,阿史那賀魯是突厥可汗,但突厥中有一個叫「泥熟」的部落首領,一直不願屈居阿史那賀魯之下。

所以雙方爆發衝突,阿史那賀魯打敗了泥熟部落,吞併了其部眾。

所以,薛仁貴向唐高宗提出了自己在軍事方面的建議:

他認為,唐軍與突厥阿史那賀魯作戰,俘虜了不少泥熟部落的人,這些人現在被當做俘虜,將被充入賤籍。

如果能將這些泥熟部落的人找出來,賞賜他們,並將其送還歸家,這些人一定會感恩戴德,轉而擁戴大唐,到時候可以從內部瓦解突厥人。

唐高宗聽完,十分驚訝,他萬萬沒想到,一個玄武門守將,在軍事方面有這麼好的見解,於是同意薛仁貴的建議。

果然,泥熟部落的人被釋放並得到賞賜後,很多人當場決定跟隨出征的唐軍,為大唐效力。

後來,蘇定方一戰攻滅西突厥,這裡面也有薛仁貴的一些功勞。

此事之後,唐高宗李治開始真正注意到薛仁貴這個人,僅僅過了一年,李治就決定把薛仁貴投放到戰場看看效果。

658年,李治派遣程名振率軍討伐高句麗,薛仁貴做他的副將隨軍出征。

這其實是一次考驗,李治第一次任用薛仁貴,畢竟肩負戰爭的勝敗以及眾多將士的性命,李治也不敢直接讓他做主帥,而是讓他先做個副將試試。

薛仁貴見到機會來臨,自然是十分欣喜,他充分地利用了這次機會,在「端城」擊潰高句麗軍隊,斬首三千餘級。

次年,李治再次考驗薛仁貴,讓他跟隨大將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人出師討伐高句麗,這一戰,薛仁貴開始展現出在箭術方面的水平。

大軍進抵橫山時,薛仁貴所部與高句麗大將溫沙門展開對戰,只見薛仁貴騎著戰馬沖向敵陣,一邊騎馬,一邊不斷向敵軍射箭,飛箭所過之處,敵兵無不應弦倒地。

打贏後,薛仁貴又在石城與高句麗軍隊大戰。

這時,敵軍中也出現了善射將領,接連射殺了十幾個唐軍。

薛仁貴見狀,怒髮衝冠,火氣一下子就湧上心頭,當場提著方天畫戟就突入敵軍陣營,一戟就挑翻並生擒了敵將。

高麗有善射者,於石城下射殺十餘人,仁貴單騎直往沖之,其賊弓矢俱失,手不能舉,便生擒之。——《舊唐書》

薛仁貴就此揚名於軍中,但沒想到沒過幾個月,契丹人又發動叛亂,薛仁貴又在黑山擊敗契丹,連契丹王和將領都被擒獲。

此戰,薛仁貴多次擊破高句麗,勇猛無敵,還順手把反叛的契丹人給收拾了。

李治收到捷報後,十分欣喜,當即就提拔薛仁貴為左武衛將軍,另外封他為河東縣男。

兩年後,薛仁貴再次受到重用。

661年,回紇(西域九姓鐵勒部落之一)發動叛亂,李治決定以右屯衛大將軍鄭仁泰為主帥,薛仁貴為副將,討伐回紇。

但李治對薛仁貴之前在高句麗展示出的高超箭術十分好奇,特別想一睹風采。

臨行前,特意召見薛仁貴,對他說:

古代善於射箭的人,一箭能穿透七層鎧甲,朕給你準備了五層,你試試看。

薛仁貴聽完後,當即張弓搭箭,只聽「嗖」的一聲,那支箭穿透五層鎧甲而出,李治看到這神奇的一幕,下巴都要驚掉了。

回過神來後,李治當即賞賜了薛仁貴一副堅甲。

事實上,這次出征,是薛仁貴軍事生涯少有的傳奇,也是他暴露出性格缺陷的一戰。

鄭仁泰、薛仁貴抵達天山後,與九姓鐵勒部落十餘萬大軍形成對峙。

兩軍對戰之時,九姓鐵勒部落仗著兵多,派出十幾個驍勇善戰的敵將前來挑戰。

只見薛仁貴提起大弓,瞄準為首的一個,一箭射出後,只見那人應弦倒地身亡。

還沒等對方反應過來,薛仁貴接著又射出第二箭、第三箭,又有兩名鐵勒勇士中箭墜馬身亡。

剩下的敵軍見狀,頓時嚇得面色鐵青,當即下馬跪地請求投降,薛仁貴則乘勢率軍掩殺過去,敵軍被突如其來的進攻打得潰不成軍,不久便大敗而逃。

緊接著,薛仁貴又率軍越過磧北追擊鐵勒敗兵,連同鐵勒葉護(首領)兄弟三人一同被擒獲,才算結束。

事後,薛仁貴的威名不僅震懾了敵軍,還在唐軍當中廣為傳頌,軍中傳唱說:「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這件事被後世傳唱為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故事。

此戰是薛仁貴的高光時刻,又為何暴露了薛仁貴的性格缺陷呢?

首先,薛仁貴擊敗鐵勒軍隊後,將投降的敵軍全部坑殺,這事兒很嚴重。

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後患,並坑殺之。——《舊唐書》

要知道,這不是春秋戰國時代,是過了一千多年的大唐,坑殺降卒這種事,不僅破壞了大唐對外的形象,還違背了禮義道德。

由此可見,薛仁貴雖然勇猛,能打仗,但缺了點政治敏感度。

此外,薛仁貴還把部下抓來的鐵勒族女人當小妾,更嚴重的是收受了很多賄賂給他的財物。

作為大唐的軍隊將領,如果擅自坑殺降卒,軍紀敗壞,還敢收受賄賂,這是很嚴重的罪行。

此事被有關衙門的官員知道後,直接上報給李治,彈劾薛仁貴,好在李治念在薛仁貴破敵有功,才沒有追究他。

仁貴亦取所部為妾,多納賕遣,為有司劾奏,以功見原。——《新唐書》

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薛仁貴的水平,也僅僅停留在猛將這個級別,遠遠沒達到軍事統帥的量級。

也正是因為唐軍在此戰中,採取了比較狠的做法,史載:九姓鐵勒自此衰敗,不再為邊患。

幾年後,高句麗出現劇變,薛仁貴又被調往高句麗戰場。

這次,薛仁貴依然不是主帥,因為主帥是一個比他強很多的人物——李世勣。

666年,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病死,他的兒子泉男生接管大權,但淵蓋蘇文的另外兩個兒子不大服氣,發動政變把泉男生給驅逐了。

泉男生無奈之下,只好投降大唐,並請求大唐出兵幫助他復國。

李治察覺到這是徹底解決高句麗問題的絕佳時機,便在這一年的12月,以李世勣為主帥,興兵討伐高句麗,薛仁貴也被派往李世勣帳下效力。

李世勣不愧是一代名將,他一出馬,接連攻占高句麗十六座城池,但就在進攻第十七座城池時,出了問題。

由於李世勣率大軍攻城,軍事重鎮新城(遼寧撫順)只留下龐同善、高侃兩員將領和不多的軍隊守衛。

這地兒是唐軍新設的大本營,一旦被高句麗端掉,唐軍將陷入進退兩難之境,有極高的風險被敵軍包圍。

所以,對於馳援新城的將領人選,十分關鍵!

這個人不僅要能跑,還得能打才行,放眼軍中,也只有薛仁貴符合這個條件。

於是,李世勣派出薛仁貴馳援新城,薛仁貴帶著兵馬立即就朝著新城方向飛奔而去。

薛仁貴不愧是一員猛將,他馬不停蹄地趕到新城時,正好撞見敵軍在圍攻新城,也不顧遠程馳援的疲憊之軀,當即投入戰鬥。

一番廝殺後,敵軍被斬殺數百人,眼見不敵,連忙撤軍,新城得到了援救。

接著,李世勣放在新城的行軍總管高侃率部進兵到金山一帶布防時,沒想到遭遇了高句麗主力大軍。

唐軍由於連日作戰,還沒來得及休整,疲憊不堪,所以和敵軍砍殺一陣後,迅速處於下風。

薛仁貴聞訊,立即率部趕赴戰場馳援,他首先觀察了戰場形勢,發現敵軍雖多,但側翼是最薄弱的地帶。

於是,立即率軍從側翼突入敵軍陣營,左衝右突,高句麗軍隊被突如其來的衝殺打得措手不及,頓時陷入混亂。

高侃見到薛仁貴從側翼攻入敵軍陣營後,當即率部殺個回馬槍,高句麗軍隊在唐軍的夾擊下,迅速潰敗。

此戰,唐軍斬殺五萬餘敵軍,並積極擴大戰果,不久之後就和泉男生駐紮在國內的軍隊會師。

幾個月後,薛仁貴進兵至高句麗重鎮扶餘城,但他手下只有兩千兵馬,進攻扶餘城這座軍事重鎮,怕是很難打下來。

所以他的部下就勸他不要冒險進攻扶餘城,但薛仁貴當即回應道:

兵不在於多,而在於會用!

能說出這句話,說明薛仁貴此時已經成長為一員大將,而不是單純地猛將了。

果然,薛仁貴率軍向扶餘城發起進攻後,在這位猛人的身先士卒衝鋒下,唐軍士氣大漲,一舉攻取扶餘城,斬殺和俘虜一萬餘敵軍。

此戰之後,唐軍的兵鋒令敵軍聞風喪膽,扶餘川四十多座城池懾於唐軍的兵鋒,宣布投降。

隨即,薛仁貴率軍與主帥李世勣會師於高句麗都城平壤,併合兵包圍平壤城,高句麗在絕境中只好宣布投降。

至此,高句麗滅亡!

戰後,唐高宗再度給薛仁貴升了職,並撥給他兩萬兵馬,駐守平壤,負責遼東事務。

薛仁貴在任期內,撫恤百姓,關心孤寡老人,提拔有才幹的人,打擊盜賊,不久便俘獲了高句麗的民心。

這裡的百姓在新的幸福生活下,甚至忘記了亡國之痛。

從這個舉動來看,薛仁貴經歷上次坑殺降卒事件後,得到了一定的成長,已經具備大將之才。

但是,從以上的事跡,我們可以知道,薛仁貴其實自從軍以來,最高也只做到副將級別,沒有單獨做過軍隊主帥。

雖然攻滅高句麗之戰中,薛仁貴單獨統領了一支軍隊,但主帥是李世勣,他也是在李世勣麾下效力而已。

不過,鑑於薛仁貴的赫赫戰功,唐高宗很快就給了他做統帥的機會。

但這次雖然做了統帥,但此戰並不順利,薛仁貴也遭遇了失敗——大非川之戰。


薛仁貴軍事生涯最慘的敗仗


670年,吐蕃人攻占了唐朝藩屬國吐谷渾故地有一段日子了,唐高宗決定出兵討伐吐蕃,並光復吐谷渾。

對於主帥的人選,李治決定啟用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率軍5萬討伐吐蕃。

但是,李治給他配了一個不好的搭檔——郭待封,此人是名將郭孝恪的兒子,由於出身名門世家,所以對草根出身的薛仁貴很是不服。

他不甘心屈居於薛仁貴之下,經常搞事情,所以此次與薛仁貴搭檔,實屬將帥不和。

薛仁貴大軍抵達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後,立即召開了軍事會議,並提出了自己的軍事行動方案。

當時大非川附近有兩個地方,一個叫烏海,是一處險要之地,另一個地方叫大非嶺,地勢平坦。

薛仁貴決定將輜重糧草等放在大非嶺,並構築堅固的防禦營柵,由郭待封率一萬兵駐守,以確保糧草安全。

然後薛仁貴親率一部精銳部隊以最快的速度進入烏海,主動尋找敵軍主力並予以殲滅,郭待封要隨時等候薛仁貴新的命令。

隨後,薛仁貴率軍進入到烏海,在河口這個地方突襲並殲滅了這裡的吐蕃軍隊,然後在烏海紮下營寨。

唐軍取勝後,吐蕃軍隊必定收到消息,到時候會前來進攻唐軍,薛仁貴所部經歷一場大戰,而且有高原反應的情況下,已經不能再戰。

所以,薛仁貴當即派人傳令給郭待封,命令他帶著輜重糧草迅速行軍到烏海與自己匯合,再做新的軍事計劃。

但郭待封收到命令後,帶著輜重在路上慢悠悠地走,結果吐蕃人行動迅速,吐蕃名將論欽陵率20萬大軍前來救援烏海,正好撞上郭待封。

於是,郭待封成為了吐蕃軍隊嘴裡的肉,唐軍迅速被擊潰,輜重糧草損失殆盡。

郭待封無奈之下,只好率領殘部撤退到山裡,找到一處險要地帶構築防線,然後派人向薛仁貴求援。

薛仁貴收到求援信息後,十分憤怒,這小子不服從命令,貽誤軍機,現在陷於敵軍,又厚著臉皮找我支援。

一怒之下,薛仁貴不予理睬,郭待封所部也很快被吐蕃殲滅。

憤怒是一方面,薛仁貴所部此時剛剛打完大戰,又是在高原地帶,很可能士兵已經出現高原反應,去救援估計也很懸。

為了保住自己手裡的幾萬人馬,薛仁貴決定迅速脫離戰場,退軍到大非川,與他手下另一個大將阿史那道真所部匯合,再做打算。

仁貴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賊,擊破之,斬獲略盡,收其牛羊萬餘頭,回至烏海城,以待後援。待封遂不從仁貴之命,領輜重繼進。比至烏海,吐蕃二十餘萬悉眾來救,邀擊,待封敗走趨山,軍糧及輜重並為賊所掠。仁貴遂退軍屯於大非川。——《舊唐書》

但吐蕃人此次鐵了心要狠狠地打唐軍一次,論欽陵聚集了吐蕃以及附屬國軍隊共40萬人進攻薛仁貴。

唐軍總共才幾萬人,寡不敵眾,迅速潰敗。

此戰,唐軍5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只有薛仁貴、郭待封以及少數士兵逃出。

不得已之下,薛仁貴只好向論欽陵求和,雙方和談之後,薛仁貴才率領僅剩的少數士兵退回唐境。

遠在長安的唐高宗收到戰報後,怒不可遏,連等薛仁貴回朝匯報都等不及了,直接派人到軍中,將薛仁貴等主將三人「械送京師」問罪。

事後,唐高宗雖然赦免了他們的死罪,但戰敗的責任還是要追究的,於是將三人貶為庶民。

敕大司憲樂彥瑋即軍中按其敗狀,械送京師,三人皆免死除名。——《資治通鑑》

至此,薛仁貴一夜回到解放前,再次過起了平民的生活。

但作為名將,他註定是不會一輩子當平民的。

僅僅過了一年,高句麗遺民發動叛亂,沒想到唐朝藩屬國新羅竟敢給高句麗遺民提供支援。

於是,李治再度啟用薛仁貴,任命他為雞林道總管,負責平定叛亂,並懲戒新羅。

但薛仁貴去了之後,具體幹了什麼事情,並沒有詳細的記載,只是說他犯了事,被流放到象州去了。

不過,新羅方面的史書卻記載了薛仁貴曾經被新羅水師擊敗的記載,所以也有人懷疑這就是他被流放的原因。

但也有人懷疑薛仁貴是因為又犯了貪污受賄的老毛病,所以數罪併罰,被流放了。

具體原因,現在已經很難考證了。

不管怎麼樣,薛仁貴再度陷入人生的最低谷,一年前還只是貶為庶民,現在直接改流放了。

薛仁貴去經略遼東是在671年,不久後被流放,一直到681年,才再次被唐高宗想起,重新啟用了他。

此後僅僅過了一年,突厥人在阿史德元珍的帶領下,舉兵進犯唐朝邊境的并州(太原)。

李治想起當初薛仁貴在西域擊破九姓鐵勒的戰績,覺得他是合適的人選,便再次命薛仁貴率軍討伐。

當初,薛仁貴在帝國的西部打殘了九姓鐵勒的事跡,震懾了西域諸國,那種心理上的畏懼,過了差不多20年依然存在。

所以,當突厥人聽說唐軍主帥是薛仁貴時,一開始是不信的,因為他們打聽到薛仁貴被流放象州,已經去世了。

很明顯,這個情報並不準確。

當兩軍對戰時,薛仁貴便摘下頭盔,突厥人一看是真的薛仁貴,當場嚇得魂飛魄散,立即下馬就跪拜,緊接著趕緊跑路。

薛仁貴見狀,當即率軍掩殺過去,突厥人瞬間膽寒,隨即大潰敗。

此戰,唐軍斬殺上萬人,俘虜2萬餘人,造就了唐朝歷史上的雲州大捷。

突厥問曰:「唐將為誰?」曰:「薛仁貴。」突厥曰:「吾聞薛將軍流象州死矣,安得復生?」仁貴脫兜鍪見之,突厥相視失色,下馬羅拜,稍稍遁去。仁貴因進擊,大破之,斬首萬級。——《新唐書》

但這一戰也是薛仁貴人生的最後一戰,他以此戰洗刷了之前戰敗的恥辱,也重新拿回了屬於自己的榮光。

僅僅過了一年,薛仁貴就病逝了,年70歲。


煙郭說


薛仁貴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人物,主要還是得益於隋唐小說和電視劇的演繹,才讓他的名字可以家喻戶曉。

但在真實的歷史上,薛仁貴雖然在軍事生涯中有著幾次精彩絕倫的事跡,但畢竟還是局限於將才級別。

而且薛仁貴身上的猛將特徵會更多一些,似乎距離統帥的距離還很遙遠。

和薛仁貴同一時代,真正具備統帥之才的名將,叫做裴行儉,他是蘇定方的唯一傳人,出將入相,能文能武。

而薛仁貴其人,也沒有小說和影視劇中說的那樣完美,他也有過坑殺降卒,貪污受賄,看上俘虜中的貌美女子就把人納為小妾的舉動。

縱觀薛仁貴的一生,青年時得意,中年時輝煌,老年落魄,晚年善終,這樣概括最合適不過了。

值得注意的是,薛仁貴的兒子其實不叫薛丁山,而是叫薛訥,在武則天時代和唐玄宗時代曾經受到重用。

但是所謂薛仁貴一家四代為帥的傳說其實並沒有這回事。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註:本文圖片來自電視劇《薛仁貴傳奇》截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