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國庫的錢,是如何被他們轉移到自己的腰包?

馬首瞻 發佈 2023-01-03T01:01:46.155994+00:00

後金入關以前,正宗滿八旗人口約為55000人,蒙古八旗人口約28000人,滿蒙治理下的中原人口不超過10萬。

後金入關以前,正宗滿八旗人口約為55000人,蒙古八旗人口約28000人,滿蒙治理下的中原人口不超過10萬。即使把老弱婦孺全部送到前線,後金總兵力不到20萬,但是面對人口破億的泱泱大明帝國,皇太極絲毫不畏懼。

有人問皇太極,後金能夠戰勝大明的理由是什麼?

皇太極回答說:吏謹民朴。(官吏謹慎清廉,民眾樸素務實)。

初讀到這段對話時,我還以為皇太極是在自吹自擂,直到大明王朝覆滅,直到看了大明種種怪象,頓感皇太極是百年難得一遇的牛人,明朝上下那點分量已經被他死死拿捏。

在今天,聊起大明王朝滅亡的原因時,依然有人不肯承認真相,總是顧左右而言他,把滅亡的因素歸結為天災,比如地震、鼠疫、旱澇,甚至總結定性說「旱澇—饑荒—瘟疫」是明朝崩潰的根本原因。

殊不知,哪朝哪代沒有發生天災瘟疫。同樣是天災瘟疫,為什麼偏偏明朝扛不住,攤上以後直接覆滅。實際上,天災只是表象,比天災破壞性更強的往往是「人禍」。

賑災都是權斗的結果

崇禎元年,剛繼位的崇禎皇帝迎來陝北旱災。老百姓沒吃沒喝,只能到處挖野草充飢,最後連野草都吃乾淨後,易子相食的慘劇接連上演。

陝北旱災已經不是頭一回,上一輪旱災所帶來的衝擊尚未恢復元氣。這次旱災的範圍要遠遠超過以往,涉及延安、慶陽、平涼三府之地近千里之廣,巨大的破壞力直接把陝北逼上了死胡同。

崇禎皇帝少年天子,當然會有一番作為。他立刻從囊中羞澀的國庫中調取30萬兩白銀用作陝北賑災。賑災白銀從國庫發出後,真正到達地方的數據是,兩大災情嚴重的延安府和慶陽府分別得到3004兩和880兩。

朝廷的救命錢去哪了?進了各級官員和地主豪強的層層截留和盤剝!真正用在賑災的銀兩,無錢可用。別說延安和慶陽府總共分到不足4000兩的賑災銀,哪怕是30萬兩白銀全部用作賑災都是杯水車薪。

兵部職方司李繼貞給崇禎上書時,算過一筆帳說,臣攜十萬金往,度一金一人,止可活十萬人,而斗米七錢,亦止可活五十日耳。

(李繼貞的話翻譯過來是說,一兩黃金只能夠救活一個災民,30萬兩白銀能起到什麼作用,大家可想而知)

災民在易子相食的悲慘處境中垂死掙扎,大明朝堂之上那些人在做什麼呢。他們想的不是如何賑災拯救饑民,而是把賑災當成權斗的戰場和斂財的機器,假借災情為由相互攻擊彈劾對立面,甚至為了哪一派人負責前往指揮賑災斗得你死我活。

經過三年的朝堂辯論,大明朝堂上終於有動作了。由剛剛官復原職的吳甡以賑濟御史的身份負責指揮賑災。之所以能夠輪到吳甡出頭,並不是吳甡的意願,也不是皇帝的意思,這是朝堂上相互鬥爭、各方妥協的結果,因為吳甡的根基相對淺薄,屬於中立派,派他去是最差結果中的最優選擇。

但問題是這場救人救命的賑災行動,從崇禎元年拖到崇禎三年,在權貴的討價還價中,災民流變成為流民,流民進而變成流寇,那些沒有活路的饑民沒有等來朝廷的賑災款,只能投靠李自成,抓住造反這根最不牢靠的救命稻草。

皇帝的髒手從來沒有停止過

底下的大臣中飽私囊是可以理解的,當官發財也符合正常的人性需求。奇怪的是明朝皇帝的手也挺髒,帶頭把髒手伸向國庫的事情從未間斷。

在這裡要著重講清楚一點。皇帝雖富有四海,但不是所有的錢都能隨便用。歷朝歷代的朝廷財富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皇帝自己的錢,叫內庫;一部分是朝廷的錢,叫國庫。

國庫是由戶部管理,所有公事開支全部由國庫承擔。皇帝的內庫則是底下人給自己進獻的財物或者每年按固定比例抽取的收入。皇帝的內庫屬於私人財富,用來養著一家人,包括對大臣的賞賜。

按照規矩,皇帝只能花自己內庫當中的錢財,不能伸手向國庫要錢花,但是明朝的皇帝從來不管那一套。

明朝的初代皇帝朱元璋,雖然品性不怎麼樣,但是在懲貪這塊是值得稱讚的,被發現財務收入有問題的官吏大多是難逃一死的下場。然而,朱元璋所建立的這套懲貪機制,在他的兒孫後代手裡變了味,最終淪為擺設。

因為皇帝都帶頭從國庫中做手腳,那還怎麼查,一國之君尚且如此,還如何要求大臣做到清正廉潔。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巨貪是和珅,擔任軍機大臣20年,搞了近3000萬兩白銀,土地8000頃,和珅的數額大嗎?跟明朝比起來,簡直是九牛一毛。

宦官王振只用七年,搞了60「庫」財富,玉盤一百多面,七尺高的珊瑚樹二十多棵,都不用萬或者兩計算,一庫到底是多少財富,那就由各位發揮想像了。魏忠賢輝煌了三四年,田產在萬頃以上,至於錢財已經無法估算。

這只是拿小頭的權臣,萬曆皇帝拿的是大頭。他的皇莊面積超過210多萬畝,賜給福王、惠王、瑞王、桂王、楚王、韓王的良田動輒以萬頃起步。隆慶皇帝和萬曆皇帝經常把髒手伸進國庫,把太倉、光祿寺、太僕寺的庫銀挪入自己的內庫,遭到大臣的集體反對後,才稍作收斂,挪用數額減半。

因為太鋪張浪費,皇帝的手頭自然有點緊。為了搞錢,皇帝與大臣聯合干起了斂財勾當,派往各地的鹽礦御史充當了替皇帝斂財的工具。

大家是否記得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嚴世蕃派系替嘉靖收了300萬兩稅銀,只給嘉靖皇帝進貢100萬,嘉靖皇帝氣得拍桌子說「朕拿的是小頭」。

這一幕是真實的歷史寫照。

在皇帝與大臣合謀斂財下,那些小稅吏動輒富甲一方。陝西稅使梁永離任後,總共打包十三包,動用了168名農夫和55匹騾子運送財物,沒有人知道具體數額有多少,這些財物最終與皇帝分贓,沒有進入到朝廷的國庫。

面對這種胡作非為的行為,也有一些剛直的大臣站出來反對,比如沈煉,楊繼盛。他們一方面要嚴厲懲辦那些不法之徒,另一方面希望教導皇帝做有道明君,但他們的結局都是悽慘無比,全部淪為自己所打擊對象的刀下亡魂。

也就是說大明朝誰貪誰廉,皇帝心知肚明,也可以說嚴嵩、嚴世蕃一類人的行為是得到皇帝默許認可的,人家才是皇帝需要依仗的人,才是真正穿一條褲子的自己人。

過去,每每提到大明王朝「錢去哪了」的問題,總有人把鍋甩給江南巨富,說他們謊報瞞報,不肯正常向朝廷交稅銀。但凡擁有正常思維的人都能想明白,封建社會的商人連基本的社會地位都沒有,他們有什麼實力與朝廷對抗,況且古代也有沒有財產轉移的套路。

最終的真相是,大明王朝最大的財富是被皇帝和士大夫聯合搜刮乾淨,進而出現了朝廷沒有錢,老百姓也沒有錢的怪象。

虧了國庫,肥了他們!其臉皮之厚,歷史上無人出其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