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悍德意志-超級黃金水道與城市格局

縱橫藍星 發佈 2023-01-03T04:52:29.321681+00:00

眾做周知,德國城市發展的一個特點就是以密集而發達的中小城市而聞名於世,其全國排名前100名的大企業,只有3個將總部放在首都柏林,我們所熟知的諸多世界聞名的德國大企業大多分布在中小城市,比如著名的大眾汽車總部所在地-沃爾夫斯堡,就是完全為了大眾汽車而建的城市,人口僅有12萬人。

眾做周知,德國城市發展的一個特點就是以密集而發達的中小城市而聞名於世,其全國排名前100名的大企業,只有3個將總部放在首都柏林,我們所熟知的諸多世界聞名的德國大企業大多分布在中小城市,比如著名的大眾汽車總部所在地-沃爾夫斯堡,就是完全為了大眾汽車而建的城市,人口僅有12萬人。

德國這種產業的均衡分布,讓小城鎮有了產業支撐,也讓小鎮和周邊的居民,不用離開故土,就能擁有穩定的工作和經濟來源,這就是全天下所有打工人最羨慕的錢多(但稅重)事少離家近,何其樂也!

那麼德國這種相對均衡的城市經濟分布格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別國可以從中學習一二嗎?只能說,有的可學,有的學不了。

這種城市經濟分布格局究其原因有二:歷史傳統和發達的全國內河水運體系。

歷史傳統

從歷史傳統上來說,德國長期處於諸侯國林立的分裂狀態,各邦國各自為政,各有各的中心城市,所謂王子公主滿天飛,這種歷史傳統使德國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政治經濟多中心分布的格局。

即便是1871年普法戰爭勝利,這場戰爭也是老大普魯士帶著一幫小弟以聯軍的形式戰勝法國,並最終以普魯士為核心實現小德意志地區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因此,可以想像,這個帝國並不是我們中國人傳統上講的大一統,把各邦國變成了帝國的省。

實際上德意志第二帝國是由普魯士王國的26個省、4個王國、4個大公國、12個小公國、主教領地、三個自由市以及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直屬德皇)組成的,可以稱之為德意志聯合王國。這個國家聯盟雖然不鬆散,但內部各成員仍然保留著較大的自主性,部分成員國繼續保留了自己的軍隊系統,比如獨立性很大的巴伐利亞。

這種自主性就使得德意志祖傳下來的多邦國多政治經濟中心模式得以繼續延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強大浪潮中,德國在這一時期完成了全面工業化,因此各邦國政治「首都」乃至地區重鎮經濟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呈現多點開花的局面。

這種分散布局的歷史慣性一旦形成,後續納粹德國乃至戰後重建,依舊延續這種格局,繼續推動德國工業和城市化進一步發展。

當然,這種多政治經濟中心的歷史傳統別國很難學到,比如隔壁大一統法蘭西,就號稱「巴黎和其他地區」組成。

如果說這個歷史傳統是主觀因素的話,那麼可學習的客觀因素是什麼呢?答案就是通過強大的內河網絡激活了全國大、中、小城市。使得這種經濟分散布局得以實現,不至於出現人口大規模從欠發達地區湧入發達地區。

客觀條件

德國在地形上可分成3大部分,即北部的平原地區(波德平原)、中部的山地地區(中德山地)以及南部的高原地區(巴伐利亞高原)。

大家看到這片大平原不要激動,與大多數情況相反,德國的土地情況是南肥北貧、即山地肥沃平原貧瘠,為啥呢?德國北部平原地區的土壤偏向於沙質土,不夠肥沃,只能種少量的如馬鈴薯等經濟作物,大多用來種植牧草發展畜牧業,德國看到烏克蘭那種啥長啥的厚厚黑土,估計心裡饞哭了。

扯遠了,回到河流。

德國可通航的河流和人工運河非常多,萊茵河、多瑙河、威悉河、易北河、奧德河等,這些河流有的是國際性河流,有的是德國專屬的。由於德國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豐沛且季節分布較均勻,因此各大河的徑流量季節變化較小,通航條件優越,這些河流自古就是德國主要的貨物運輸通道。

這其中最為強大且重要的是萊茵河,其在德國境內的長度達865公里,流域面積占到德國面積的40%,是德國最長的河流。

萊茵河流經歐洲眾多人口稠密的工業區,其中包括德國最重要的現代化工業區魯爾工業區。

經過全運河化的整治,萊茵干支流航道可通行1350噸的歐洲自航駁,幹流科隆以下可通行7000噸級的海輪,5000噸級的海輪可抵達曼海姆,德國境內的萊茵河貨運總量達2億噸左右,成為世界上航運價值及利用效率最高的河流。

經過上百年的發展,萊茵河流域港口建設十分完善,因為萊茵河本身寬度限制,不能像我國長江沿岸港口一樣平鋪,萊茵河沿岸各大城市都開鑿了巨型的港池碼頭用來停泊船隻,這些港池像脈絡一樣深入陸地,非常壯觀。

只有天然河流當然是不夠的,水系要想組成水網,還得依靠運河。為此,德國人修建了眾多人工運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爾運河、中部運河、美茵-多瑙運河和南北運河這四大運河。

最北側的基爾運河連通北海和波羅的海,最初的主要目的是打破德國的海洋困局,使自家艦船出行於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不再受制於人。

如今,這條運河成為重要的國際海運通道,是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進出北海最為倚重的海上運輸通道。

南北運河的北段,是易北-呂貝克運河。這條運河是在20世紀初重建的,連通易北河和波羅的海。

南北運河的南段,修建於冷戰時期。由於當時東西德分裂,易北河下游在西德手裡,而上游在東德手裡,敵對的雙方使得易北河運輸很是尷尬。對於西德而言,易北河與萊茵河斷聯對於西德北部的經濟損失無法估量。

為使兩河重新連結起來,從沃爾夫斯堡西側的中部運河分出一道岔,修建了一條側運河連通易北河,這樣就使得西德境內的易北河與萊茵河之間的內河運輸重新聯繫了起來。

中部運河是德國最長的人工運河,運河呈東西方向,這條運河連通了德國除多瑙河以外的幾乎所有大河。

運河於1909年開工建設,1930年運河主體完工,後又陸續興建了一系列側運河,使之連通了德國內陸的廣大地區。

最著名的馬格德堡水橋,就兩德統一之後建在該運河上。

這座水橋使運河直接跨越了易北河,從西部的萊茵河到東部柏林所在的奧德河,實現直航,不用再繞路。

美茵-多瑙運河於1963年開始建設,於1992年建成。

美茵-多瑙運河使萊茵河和多瑙河聯為一體,船隻可以從北海港口鹿特丹直達黑海港口蘇利納,形成了一條貫通歐洲的水路通道。

由此可見,德國遵循與自己的歷史傳統,並將自己的河流資源利用到了極致,以此助力深居內陸的中小城市發展。通過發達的運河網絡,幾乎所有主要城市都變成了一定意義上的「沿海港口城市」,深度參與工業分工和對外貿易。相比較而言,我國的長江內河航運雖然世界第一,但可提升之潛力仍然很大,眾多水系的運河溝通應該要加速提升日程。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下美麗的中萊茵河河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