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蘇聯的「救火員」,裝甲元帥朱可夫為何晚年如此淒涼?

歷史人物故事會 發佈 2023-01-04T23:26:49.046704+00:00

那麼我們今天的問題來了,對蘇聯衛國戰爭和世界歷史都如此重要的朱可夫,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晚年他又為何會在淒涼中離世呢?

有人說,如果蘇聯沒有朱可夫,也就不會有衛國戰爭的勝利,世界歷史都有可能會被改寫。那麼我們今天的問題來了,對蘇聯衛國戰爭和世界歷史都如此重要的朱可夫,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晚年他又為何會在淒涼中離世呢?

1、蘇聯的「救火員」

1896年,朱可夫出生在一個貧窮的村莊。由於實在太窮了,他們一家人只能擠在一個小屋子裡,以至於後來朱可夫在回憶中寫出「擠死總比凍死強」這樣的話語。

為了補貼家用,年少的朱可夫早早地便在莫斯科當起了學徒,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放棄了學習——在忙完一天的活後,他最喜歡靜下心來學習。

也許是天道酬勤,不久他便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考入了莫斯科的夜校。

1915年,朱可夫正式入伍。在一戰中,因為作戰英勇,他獲得了兩枚格奧爾基勳章,甚至還受到了史達林的親自褒獎。

1939年,朱可夫迎來了自己軍旅生涯的光輝時刻——諾門坎戰役。眾所周知,諾門坎戰役是日本對蘇聯軍事實力一次戰略性的「投石問路」,如果日本取得勝利,則蘇聯將面臨日本和德國兩面夾擊的危險境地。

彼時,蘇軍剛經過大清洗,朱可夫被臨時指派為指揮員,首次擔任「救火員」角色。

儘管雖然入伍之初,朱可夫當的是騎兵,但在諾門坎戰役中,他指揮裝甲部隊也同樣顯得遊刃有餘。

此戰,在朱可夫的指揮下,蘇聯坦克和裝甲旅協同配合緊密,炮兵和空軍一同作戰,讓日本關東軍吃了不少苦頭。

據戰後統計,僅此一役,日軍便損失過萬人,日本也從此再不敢越雷池一步。可以這麼說,正是朱可夫取得了諾門坎戰役的勝利,才為後面的蘇聯衛國戰爭留下了希望。

1941年1月,朱可夫出任蘇聯國防委員會副人民委員兼總參謀長。

也就在這一年,朱可夫和史達林圍繞「該不該放棄基輔」進行了深入討論。

當時攻勢正猛的德軍向蘇聯襲來,蘇聯反應不及以至於損失慘重。朱可夫作為總參謀,向史達林提出對策,那便是放棄基輔,全力保衛莫斯科。

雖然歷史證明朱可夫的決策是對的,但是作為領袖的史達林在當時很難接受這個提議,因為他認為,保衛蘇聯就應該拿出寸土不讓的精神,而不是毫無抵抗便放棄基輔。

在基輔的問題上,史達林與朱可夫出現了嚴重分歧,以至於史達林衝冠一怒,直接免去了朱可夫總參謀長的職務,將其降為預備隊方面軍司令,這才平息了心中的怒火。

然而不久之後,史達林便為自己的固執付出了代價,蘇軍西南方面軍被德軍圍困在了基輔,基輔淪陷。

被降職的朱可夫不計前嫌,勇敢挺身而出,指揮預備隊在葉利尼亞地區發起進攻,有效地抵禦了德軍的衝擊,蘇軍得以喘了一口氣。

也正是從這裡開始,朱可夫成為了蘇軍乃至整個蘇聯的「救火員」——一次次在危難時刻拯救蘇聯。

2、天生的統帥

朱可夫在戰場上常勝的秘訣有兩個,一個是鼓舞士氣,另一個則是英明的決策。

他最擅長冷靜的分析局勢,然後指揮己方部隊在局部戰場上形成「以多打少」的優勢,最終取得勝利。

蘇軍高層也逐漸意識到朱可夫這一戰略的高明之處,於是圍繞朱可夫的指揮策略,1942年,蘇聯制訂了大量的局部戰術。

這一戰術最明顯的應用是在炮兵方面,蘇軍開始在少數固定點集中火力優勢,撕開德軍的防線。

這一戰法這讓德軍頭痛不已,他們甚至一度認為,自己在整條防線上始終是處於下風的。

很多人開始認為,朱可夫也沒什麼了不起,只會指揮軍隊打一些「順風局」,但實際上,朱可夫那些成名的經典戰役,都是在「逆風」的情況下翻盤的。

例如列寧格勒保衛戰,還有著名的莫斯科保衛戰,無一例外都是大廈將傾之際被朱可夫力挽狂瀾後取勝的。

莫斯科保衛戰,蘇軍一開始的紙面實力便處於下風,人數上蘇軍有110萬,而德軍卻有170萬,火炮蘇軍有7000多門,德軍有13000門,就連坦克,也是德軍數量上占據優勢。

可想而知,指揮這樣一場看似不可能獲勝的戰役,是多麼困難,然而最終的結果是朱可夫贏了。

這裡就不得不提及當時的制勝法寶——「最高統帥部代表制度」。

雖然在沙俄時期,這個制度便已存在,但是後來隨著社會發展,蘇聯認為這一制度效率低下,便漸漸廢除了。在莫斯科保衛戰之前,史達林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朱可夫的能力,又啟用了該制度。

事實證明,朱可夫確實在各方面的督戰中均起到了關鍵作用,從而最終拿下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3、朱可夫的晚年

按常理來說,像朱可夫這樣的衛國英雄,本應該享受最高的待遇。然而,朱可夫的晚年卻可以用悽慘來形容,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是因為他的耿直給自己帶來的麻煩,朱可夫在軍事上敢說真話又不怕得罪人的作風,讓史達林在內的一眾高層早已對其心存芥蒂。

除去朱可夫和史達林第一次在基輔問題上的爭執,在1944年瓦圖京犧牲的問題上,二人又一次站在了對立面,朱可夫認為瓦圖京可惜,而史達林卻對他做出了嚴厲批評。

只是這一次,史達林沒有再向朱可夫妥協,因為此時已經到了二戰末期,史達林也不再需要「戰場救火員」了。

無獨有偶,接任史達林的赫魯雪夫同樣對朱可夫的耿直有所不滿。

原本赫魯雪夫對朱可夫是心存感激的,因為朱可夫在「六月事件」中力挺自己上台,可也正是因為朱可夫的強勢,讓赫魯雪夫對其有所忌憚,因為朱可夫曾對他說,自己可以用武力來鎮壓反對派和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

這一言論讓赫魯雪夫背後直冒冷汗,他不得不對這個「力挺」自己的夥伴有所顧忌,畢竟哪怕今後自己上台以後,誰又能保證朱可夫不會反過來用武力威脅自己呢?

此後還發生了朱可夫擔任閱兵首長搶了史達林風頭的事件,這也從一定角度說明了朱可夫在政治上的稚嫩。

1946年,柏林戰役結束後,史達林便調回了朱可夫,順便還拿掉了他的兵權。此後,沒有實權的朱可夫開始抱怨,甚至在後來赫魯雪夫執政後還妄想插手政界。

如果說這些赫魯雪夫都可以忍受的話,那麼朱可夫接下來的舉動便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朱可夫在插手赫魯雪夫改革的同時,讓蘇軍政治部原本向黨報告的制度轉為向自己報告。

這一下,徹底惹惱了赫魯雪夫。1957年10月,赫魯雪夫趁朱可夫在南斯拉夫訪問期間,撤去了其一切職務,讓他直接退休。

1974年6月18日,朱可夫在晚年的一片淒涼中溘然長逝。

朱可夫在軍事上無疑是成功的,可惜政治上的不成熟又使其晚年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但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忘記,這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的偉大「救火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