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為何會任用蔡京這樣的奸臣?大人需借小人威

四眼觀天 發佈 2023-01-05T10:37:40.172087+00:00

讀過《論語》的人很熟悉君子與小人是兩個相對立的概念,君子是具有世間一切美好德行的人,歷代儒客文人將以君子之道自勉,作為行為規範和人生理想。

君子和小人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要當君子,必須養小人

讀過《論語》的人很熟悉君子與小人是兩個相對立的概念,君子是具有世間一切美好德行的人,歷代儒客文人將以君子之道自勉,作為行為規範和人生理想。

可實際情況是,但凡一個人要是按照書里所說的君子之行去做,那麼這個人大概率就會成長為一個廢人、書呆子、腐儒。問題差在哪裡呢?

幾天前翻看《三命通會》,讀到論偏官一節,裡面有一句話頗有意味:「七煞,譬小人多凶暴,無忌憚,……以上諸制合生化,須要無太過不及,借小人勢力衛護君子,以成威權,乃大權大貴之命。」

要想大富大貴,必須要善用小人。小人無所顧忌,才能辦大事。好人的內心已經被仁義道德拘束住了,君子要辦一個什麼事,違背了這些仁義道德的標準,好人就沒有這個做事的動力了。君子的意志力得不到執行,如何能發揮出威力與權勢呢?

自古以來,越是強大的人越是善用小人的。這就是為何我們的文化中一直是反小人的立場,小人卻能源源不絕,而且每每小人會反超君子,成為中流砥柱,根子都在君子那裡。

宋徽宗重用「六賊」和蔡京重用西門慶的邏輯是一樣的

《金瓶梅》第72回中,西門慶因工作成績突出,得以隨金吾衛太尉朱勔覲見宋徽宗。書中所寫宋徽宗是這樣的:

「這皇帝生得堯眉舜目,禹背湯肩,才俊過人,口工詩韻,善寫墨君竹,能揮薛稷書,通三教之書,曉九流之典。……御極二十祀以來,海宇清寧,天下豐稔,上天降鑒,禎祥疊見。三邊永息兵戈,萬國來朝天闕。」

生得聖君相貌,又有文學,又有口才,還有政績,這不就是君子的代表嗎?

但為何宋徽宗偏要用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朱勔李彥(六賊)之流,貶斥文臣李綱、發配武將宗澤、架空种師道、排擠姚平仲這些忠臣?

現在咱們看所謂的六賊,是小人之流,可在宋徽宗看起來,他們才是大大的忠臣,這些都是沒有任何條件地支持宋徽宗的,支持他的想法,支持他的愛好,支持他的位置。而所謂的忠臣並非是忠於宋徽宗的,他們從道德的角度出發,支持的是大宋的江山,希望宋朝的國祚綿長,邊疆永靖,對宋徽宗就提出了要求。而這些要求與宋徽宗的想法是相左的,他沒有辦法推行自己的施政理念,對這些所謂的忠臣感受到的只有掣肘而已,那麼這些忠臣也需要被打壓下去才行。除非實際情況緊急到了,非用他們不可的時候,才會重新起復他們。

宋徽宗原不是太子,而是上任皇帝宋哲宗的弟弟。他的上位是有爭議的,宰相章惇支持哲宗同母弟簡王趙似為帝,但向太后則支持端王趙佶為帝。最後在向太后的極力支持下,趙佶終於登上了皇位,成為了宋徽宗。

宋徽宗當上皇帝之後,他第一個想到的不是如何維護大宋的江山,這個江山的框架打得還行,經得起折騰,即便自己不是特意往好了經營,它一時半會兒也塌不了,再加上中原百姓思想已經被儒家很好的愚弱了,很難再出現秦末那種紛亂,壓榨得厲害一點也不會有問題。但是如果有人對宋徽宗登基的正統性表示懷疑,他很有可能會被推倒,重新立簡王趙似,或者申王趙佖為帝。因此宋徽宗趙佶登基的事情就分出了兩件事:其一為大宋江山的公事;其二則是他皇位的私事。

趙佶那個揍性,肯定先顧自己的私事咯。

但在表面上卻又不能拿私事說事兒,應該怎麼辦呢?

當時朝廷中有兩派變法派與反變法派的分法,這個是基於趙佶父親宋神宗在位時推行一系列變革措施到底是否得當而劃分出來的。拋去變法是否可以讓大宋雄風再起不論,這兩派的人誰支持宋徽宗,宋徽宗就會任用哪一派的人。

他一親政,就罷免了當時說自己「輕佻不可以君天下」的宰相章惇,任用了曾布為宰相。

支持他登基的向太后,其實也不是就多喜歡他,是因為她自己現在沒有兒子。章惇主張立年紀最大的申王趙佖,向太后自己性格軟弱,還有野心,覺得申王的母親武婕妤還活著,以後不好控制。立哲宗的同母弟簡王趙似,更不可以,哲宗彌留之際,向太后封閉了內宮,趕走了前來探望的哲宗母親——欽成皇后朱氏,讓她的二兒子當皇帝,等他長大了,還不得報這個仇?燕王趙俁、越王趙偲的生母林賢妃早已去世十年,但是林賢妃的養母、仁宗皇帝的修容馮氏還活著,有什麼事,老太太跑出來話事,自己就會很難堪。

唯有趙佶的母親陳美人已經死了,上面也沒有什麼後台。立上趙佶,自己就是他唯一的大長輩,可以藉助宗法次序,保證新皇登基之後,自己的權益。

但是趙佶此時已經十八歲了,他是不甘心一直充當別人的傀儡的。

向太后是一介女流,她之所以能把控朝政,所依靠的是反對變法的保守勢力。趙佶要想從向太后的影響中走出來,就要站到對立面去,支持變法派,爭取他們的支持。

但是在向太后活著的時候,他是不敢太放肆的,但要著手做著準備了。任用新宰相之後,他開始調和變法和保守派的關係。

徽宗登基第二年正月十三,向太后就去世了。宋徽宗將年號改為「建中靖國」,以示中立與安定為先的策略。這看似公平處事,實際是在麻痹向太后與保守派的警惕性。

向太后的去世,讓與向太后勾結在一起的保守派失去了呼應,宋徽宗加緊了與變法派的聯繫。先讓變法派在朝中宣揚「子承父業」「紹述神宗」的論調,意思是讓宋徽宗繼承神宗皇帝的變法事業。這樣一操作,就變成了宋徽宗是宋神宗的好大兒,直接從父親那裡繼承的皇位,而不是兄終弟及,從宋哲宗那裡繼承的皇位,可以徹底抹殺向太后在他繼承皇位過程中的作用,也可以讓他的繼承毫無瑕疵。

宋徽宗很快就同意了這個建議,罷免了向太后活著時候任命的守舊派左相韓忠彥,並且將第二年的年號改為崇寧元年,明確宣示放棄調和政策,改為崇法熙寧變法。

現在宋徽宗並不考慮變法是有利於大宋江山,還是不變法有利於大宋江山的。在短短兩年之中,他先後三變,都是奔著鞏固自己地位的目標去的。

罷免韓忠彥之後,由誰來替代他的位置呢?

這個人就是蔡京。

那麼蔡京是個變法派嗎?

不,他不是。

在王安石拜相變法時,他積極擁護變法。元祐初年太皇太后高滔滔掌權時,他又積極支持司馬光推翻新法。紹聖初年哲宗恢復新法時,他又積極附和新法。向太后垂簾聽政時,他還沒來得及倒戈,就被守舊派打倒了,貶到杭州。他在此處趁機結交了赴杭收集書畫的宦官童貫,後被鄧洵武、溫益推薦給了宋徽宗。

對於變法強國這件事,他是沒有立場的,他的立場就是誰當權,我就支持誰。沒有道德和羞恥感的束縛,目標明確,辦事能力強,此時這種人正是宋徽宗鞏固自己地位急需的人才。正如鄧洵武所言「必欲繼志述事,非用蔡京不可。」

隨著左相韓忠彥首先被貶任知府,蔡京升任執政。隨後堅定的改革派右相曾布也被貶任知州,蔡京升任右相,不久又升為左相。

蔡京在左相的位子上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開始了拉幫結派,排斥異己的活動。

清除了自己的反對者,宋徽宗這個皇帝自然當得就安心了。

說是北宋末年奸臣禍亂君王的人是本末倒置了,這些人是什麼樣的人,宋徽宗清楚得很,都是他自己刻意選擇的,他就是一切的混亂的根子。

同樣的,蔡京要做自己的事,他首先考慮的也不會是出身、學歷、品德,只要兩點一個是忠心,另外一個就是沒有道德標準的限制,自己要他去做什麼事,他就會放手去做。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夠增強蔡京的力量。這裡面的邏輯是一致的,並沒有什麼公平和不公平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