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上不會告訴你的,甲午之戰背後的真相

有一點文化 發佈 2023-01-07T02:36:43.963402+00:00

1895年,東亞暗潮湧動,各國風起雲湧,一場大戰已經近在咫尺,表面平和下波濤洶湧的東亞註定會因為一場特殊的戰爭而捲入無盡的泥潭之中。

1895年,東亞暗潮湧動,各國風起雲湧,一場大戰已經近在咫尺,表面平和下波濤洶湧的東亞註定會因為一場特殊的戰爭而捲入無盡的泥潭之中。

金玉均之死——甲午之戰的直接誘因

甲午之戰真實的誘因是什麼,其實金玉均之死可以被視為重要的誘因。

金玉均像

金玉均字古筠,號古愚,朝鮮開化黨領袖。出生於沒落貴族的金玉均從小受過完整的漢學教育,修養很好。他閱讀了大量朝鮮實學派的書籍,也對於清代的《海國圖志》、《瀛寰志略》等書籍也都有所涉獵,此後金玉均與當時的右議政朴珪壽交好。作為李朝實學派與政治派的當權人物,朴珪壽對其影響很大,此後金玉均以統領對外事務的機會前往日本,拜師福澤諭吉授業。並且以自己獨到的外交天賦在日本結交各類政治家,逐漸讓金玉均產生了借日本開化富強朝鮮的願望,但金玉均亦有自己急功近利的一面,因此當時金玉均為首的開化派被視為激進開化派,與金允植的穩健開化派所對立。

金玉均為實現國富民強,多次前往日本,他對日本侵略性思考不足,因此全心全意依賴日本進行改革,因此金玉均與穆麟德和皇后閔氏為首的親俄派形成了對立,當時駐朝鮮的袁世凱曾有心拉攏金玉均協助管轄,無奈金玉均全心希望擺脫中國藩屬國地位獨立,因此對袁世凱的拉攏並不在意。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金玉均鋌而走險發動了兵變,建立了新政府,但是由於未能與袁世凱事先照會,袁世凱果斷採取行動鎮壓了新政府,金玉均被迫逃入日本大使館,剪髮髻狼狽逃亡日本。在日期間,金玉均的抱負無法施展,日本各派對其陽奉陰違導致金玉均十分失望,金玉均的政治主張也在改變,他從原來單純依賴日本轉變為利用多邊,希望中日朝三國和解合作,以共同抵禦歐美對亞洲的蠶食。金玉均開始轉變態度,謀求與中國的合作,因此準備前往上海會見李鴻章,卻在上海被朝鮮刺客洪鐘宇暗殺。

金玉均的死對於東亞影響極大,他是朝鮮開化黨的首領,也是福澤諭吉的門生,在日本朝野上下影響巨大,金玉均死後閔氏借著親中的態度(實際上閔氏內心秘密親俄)引渡了刺客洪鐘宇,還將金玉均死屍凌遲。這嚴重傷害了日本人的感情,對於金玉均之死及朝鮮政府追加的處罰,日本朝野反應強烈,普遍認為金玉均之死,朝鮮政府追加處罰,都是對日本的羞辱,當時福澤諭吉都上表要求日本懲罰中朝兩國。開化黨更是因此全面倒向親日(如果不是三浦梧樓那個白痴刺殺閔氏,留下把柄,日本完全可以獨占朝鮮)

此後中日開戰,金玉均果然成為一顆重要的棋子,中國引渡刺客的做法,也成為甲午之戰直接誘因。

陸戰之敗——不敗之敗

左寶貴像

其實在甲午戰爭的開始,清軍占據絕對優勢,無論數量武器配備上都是極為優秀的,日軍多用村田步槍與青銅炮。清軍裝備的是德國克虜伯火炮與英國步槍,論戰術清軍多是經歷過實戰的,日軍只是推演之戰,根本不是清軍對手,海軍上除了北洋還有廣東、南洋、福建三大艦隊可以聯合作戰。但是李鴻章戰和不定,雖然光緒一再主戰,慈禧卻有意求和。

平壤戰役是中日第一次對決,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五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平壤城的地勢也非常險要,易守難攻。而且清軍還得到朝鮮人民的支持。當時雖然朝鮮政府被強行拉到日本陣營,但朝鮮的平安道觀察使閔丙奭積極協助清軍作戰,甚至連日本推上台的傀儡大院君李昰應都暗中給清軍傳遞情報。這場戰爭本來中國勝算在握,日軍不得人心,根據日軍觀察使日記記載:我軍進一步,敵亦進一步,素聞馬玉昆彪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平壤戰役日軍分四路圍攻平壤,兵力分散,但左寶貴等人攻打日軍的行動不斷遭到葉志超的阻撓,日軍遂順利完成了對平壤的包圍。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激戰中,左寶貴中炮犧牲,其部下三位營官也先後陣亡,但日軍遭到清軍的奮力抵抗,只得退守玄武門。當時日軍軍糧不濟,將校軍官不過每日一碗米湯,若中國守軍多堅持兩日就能獲勝,葉志超卻被左寶貴之死嚇破了膽,臨陣脫逃,這孫子跑到快啊,連夜狂奔五百餘里,直接從平壤跑回鴨綠江,兔子都是他孫子。

失去指揮的清軍隨即大亂陣腳,四散潰逃,日軍在撤退之路埋伏,一路之上都不用開槍,自相踐踏下。清軍就死了2000人,後6天中,清軍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鴨綠江邊,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一路高歌猛進,占領朝鮮全境。

日本浮世繪:清軍貪生怕死,乞降日軍

而日清遼東之戰持續的時間很長。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後,連占鳳凰城、岫巖、海城等地。大清國調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並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宋慶為幫辦,以期挽回頹勢。從1895年1月17日,清軍先後四次發動收復海城之戰,由於指揮不力,皆被日軍擊退。

牛莊戰役慘烈異常,以李鴻章為首的淮軍屢遭失敗,一潰千里,清廷以淮軍不可恃,起用藩司魏光燾、道員李光久等湘軍宿將,募軍北援,並於1894年11月召湘軍元老、兩江總督劉坤一進京面聖,12月28日授其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駐山海關;1895年1月15日授自願請纓的湖南巡撫吳大澄及已在遼河前線的四川提督、毅軍統帥宋慶為軍務幫辦,冀望能收復海城,以此挽救垂亡危局。由此,曾風雲42載的湘軍在歷經剿發、剿捻、定回、平疆沉寂消亡並一度中興擔當抗法己任後,再度出戰。

初八日晨,兩軍接仗,魏光燾以3000兵力抵抗日軍兩萬精銳之眾的進攻。魏從容若定,指揮所部誘敵深入,待日軍接近時,進行猛烈反擊,予敵重創。但日軍憑仗優勢兵力,突入市內。湘軍各營被迫困守市區,依託民房進行巷戰。雙方短兵相接,往復拼殺。李光久聞警,急忙由海城西三台子率老湘軍2000餘人馳援。「土卒疾行二十餘里,至牛莊,未及造飯,已被圍」。李光久即將五營老湘軍分為三路迎敵,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兩軍逐屋爭奪,犬牙交錯。清軍被分割包圍,據民房苦鬥。

戰至日暮,日軍人多,主要街巷均被日軍占據。此仗之慘烈,史無所聞,但見戰場上炮火連天,血肉橫飛,湘軍部將余福章、陳勝友戰死,傷亡3000餘人。魏光燾往來督戰,競至三易坐騎,血染衣袍。相持至深夜,湘軍彈盡糧絕,清軍援兵不至,魏光燾與李光久率殘部由城西突圍出,又遭堵截。日軍沿街口縱火,切斷清軍退路。魏光燾與李光久僅以身免.

日軍雖然奪取了牛莊,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第二十一聯隊第一大隊長今田唯一少佐被擊斃,將卒死傷三百八十九人。清軍傷亡二千五百餘人,被俘六百餘人。至此曾國藩開創的湘軍精銳全軍覆沒,叱吒風雲的虎狼之師光榮的戰死殺場。

屠城與宣戰——日本人詭異的思維與行為

甲午戰爭開戰後,有兩件事情有很深層次的意義,分別是:宗方小太郎的《告十八省諸豪傑書》以及旅順屠城。

這兩件事情教科書上教導不詳細,甚至隻字未提,就今日而言,卻很有意義。

《告十八省諸豪傑書》為日本宗方小太郎所撰,宗方小太郎是日本著名外交間諜,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日本加強了對華諜報工作。宗方小太郎來到上海,隨即進入上海東洋學館學習中文。求學之餘,宗方小太郎剃髮易裝,打扮成中國人歷游北方九省,全程步行,歷盡艱險,收穫頗豐,其長篇調查報告獲得日本高層高度關注,奠定了他作為「中國通之第一人」他早就對中國一切了如指掌。宗方對於中國認識透徹,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理論:中國因為腐敗橫行早就把國家的元氣損耗殆盡。

在《中國大勢之傾向》一文中,他指出:中國的腐敗遍及全民,原有的信仰體系孔孟之道變成了科舉的材料、當官的階梯,庸官俗吏獻媚當道,「朝野滔滔,相習成風」。宗方指出,國家是人民的集合體,人民是國家組織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敗,國家豈能獨強?中國的「分子」們集體腐敗,國家的元氣就喪失消亡。他估計,早則十年,遲則三十年,中國「必將支離破碎呈現一大變化」。

但宗方不是一個只主張日本侵略的匹夫,他一再鼓吹東亞同盟,要求中日聯合,抵抗白種人的侵略。在後期他與梁啓超的亞洲論、孫中山大亞洲主義、章太炎新亞洲主義都有一定的聯繫。

在《對華邇言》中,宗方小太郎更為具體地指出,日本必須聯合中國才能對抗西方,但中日之間「若無大戰,則不能大和;大戰而大勝之,中國始知日本之實力之不可敵,方可收協同之效」,因此,必須先「以勢力壓制、威服中國」。同時必須,攻擊滿清政權腐敗,號召漢人「唱義中原,糾合壯徒」,建立「革命軍」配合日軍反滿,然後「革稗政,除民害,去虛文而從孔孟政教之旨,務核實而復三代帝王之治」。(並不能將日本侵華視為簡單的侵略,日本人確有侵略野心,但是大局在於日本認為獨有自己應該是亞洲的領袖,阻撓俄國人南下,振興東亞必為日本一國之重任,事實上二戰結束後,俄國確實大舉南下,從東亞到東南亞全部蘇俄化)

因此在甲午戰爭期間,宗方小太郎張貼《告十八省諸豪傑書》號召反滿起義。

「先哲有言曰:『有德受命,有功受賞。』又曰:『唯命不於常,善者則得之,不善者則先哲有言曰失之。』滿清氏原塞外之蠻族,既非受命之德,又無功於中國,乘皇明之衰運,暴力劫奪,偽定一時,機變百出,巧操天下。當時豪傑武力不敵,吞恨抱憤以至今日,蓋所謂人眾勝天者矣。今也天定勝人之時且至焉。

夫貴國民族之與我日本民族同種、同文、同倫理,有偕榮之誼,不有與仇之情也。切望爾等諒我徒之誠,絕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勢,唱義中原,糾合壯徒,革命軍,以遂滿清氏於境外,起真豪傑於草莽而以托大業,然後革稗政,除民害,去虛文而從孔孟政教之旨,務核實而復三代帝王之治。我徒望之久矣。幸得卿等之一唱,我徒應乞於宮聚義。故船載糧食、兵器,約期赴肋。時不可失,機不復來。古人不言耶: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卿等速起。勿為明祖所笑!

——《告十八省諸豪傑書》

日本厭惡滿清由來已久,日本當時盛傳愛新覺羅氏乃日本清河源氏的逃民,按輩分大清皇帝還得叫日本天皇爺爺。明末日本德川幕府罷朝一日,哀悼明亡,此後日本一直視為中華正朔,亞洲真正的領袖,是亞洲正統,因此這份《告十八省諸豪傑書》就是寫照。

政治環境制約著戰爭準備和對外交涉,恭親王召集各國公使聲稱「等到慈禧生日過後,再重開外交談判」。李鴻章也看到了日本選擇甲午年發動侵略戰爭,其原因之一就是:「日知今年慈聖慶典,華必忍讓。」慈禧見戰況激烈,因此特地取消了頤和園的慶祝活動,適當表示了一下關切國務。

當時清軍情況早就被日軍摸得一清二楚,這得益於中國軍人素來好嫖妓的行為,日本人早就把當時威海,旅順附近的妓女都買通了,床第之上日本人早就通過這些妓女把中國威海,旅順的布防摸得一清二楚,連作戰地圖都繪製好了。日軍特地為慈禧上了一份大禮,專門在慶壽當天攻入旅順。但因為減除頤和園的慶祝活動,慈禧為此悶悶不樂,就在慈禧壽慶的歌舞昇平中。慈禧得到恭親王報告大連灣失守時,只是淡淡說,只要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不要拿雞毛蒜皮的事來煩她,讓她好好過個60大壽。北京城歌舞昇平,大清山河永固。旅順口炮火連天,百姓生靈塗炭。

秋山好古——日本騎兵之父,旅順大屠殺罪魁禍首,國際知名騎兵戰術專家

進攻旅順口的就是日本騎兵之父秋山好古,作為日本騎兵作戰的奠定者,秋山的戰術頗為有效,打的清軍無法抬頭,清軍雖然頑強抵抗卻還是在土城戰役後兵敗潰散,日軍攻入旅順時,整個旅順已無一兵一卒。日軍攻入旅順時並未有屠城的打算,然而土城戰役的一件事改變了這種情況。

在土城戰役時,秋山好古派出九名偵察兵查看敵情,這九名士兵隨後失蹤。日軍攻入清軍軍營時才找到這九個人的遺體,清軍將這九個日本兵扒掉頭皮,搗爛生殖器,開膛破肚後裝進石頭,倒掉在軍營里任鳥啄食屍(在當時虐殺戰俘是極為嚴重的罪過,日軍都不曾虐俘,清軍這樣的行為,讓當時的日軍嚎泣暴怒,秋山為了給這九名士兵報仇,把所有的憤怒都發泄在了無辜的平民身上,屠殺旅順全城百姓)

驚夢——甲午之戰的特殊意義

甲午對於中國的意義流傳到了今天,可以說隨後的世界歷史都被這場戰爭所左右。

於朝鮮,清朝戰敗後,結束藩屬國關係,從此朝鮮成為日俄口中美食,朝鮮王妃閔氏藉機聯俄抗日,最終被日軍刺殺。高宗逃入俄國公使館,隨後建立大韓帝國,完全獨立。日俄戰爭後,朝鮮被日本吞併,金九、朴殷植等人在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參與抗日,二戰後又造成了朝鮮分裂,甲午無外乎是這段歷史的開始。

於中國,大夢初醒,改革進步之聲不絕於耳,光緒有意遷都再戰,慈禧執意求和又拒絕戊戌變法,無形中加劇革命的發生,甲午之戰後不久孫中山建立興中會,全面準備反滿起義。僅僅光緒時代就有大明國起義、江漢國起義,皆以反滿興漢為口號。以日為師為友者甚多,當時潘佩珠領導的越南國民黨、孫中山同盟會、朝鮮開化黨雲集日本,意欲借日本實現革命。日本卻一心想侵略亞洲,對這些革命主義者竭力鎮壓,否則若全力支持這些黨派復國,日本不但獲得好名聲更能獲得出口市場,可惜日本缺乏戰略家,一味魯莽終釀大禍。

於俄國,俄羅斯三國干涉還遼,大肆侵略東北,日本隨即成為制衡俄羅斯的唯一力量,最後誘發日俄大戰,日軍全殲俄軍,對馬海戰更是擊敗俄羅斯遠東艦隊,獨占東北,一時間黃禍論甚囂塵上,於日本發展起了諸多限制。(俄國此後的太平洋政治真空被美英迅速填補)

於日本,舉國歡騰後,日本隨即被沖昏頭腦,真以為自己皇軍武運長久無敵於天下了,駐日公使黃遵憲參與馬關條約簽訂,他全力在馬關條約上修訂條約內容,把模稜兩可的部分全部傾向中國,挽回大量損失,而李鴻章在日遇刺,備受屈辱,終身不履日土。伊藤博文意欲吞併朝鮮最終在哈爾濱被安重根刺殺。

於台灣,滿清割讓台灣壓根不覺得多捨不得,割就割了,反正是你漢人的土地,又不是我們滿人的。(康熙時代就想棄)隨即台灣爆發乙未戰爭,繼續抗日。台灣甚至成立台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嵩為總統,獨立於外,成為如今台獨分子意欲獨立的證據。

希望——北洋海軍活下了的那個人

甲午戰敗——威海衛上清軍向日軍投降

1985年3月17日,威海衛陷落,丁汝昌自殺殉國,這點事也就不提了,諸位都知道,在投降之時卻獨有一個人應當再言:薩鎮冰。

薩鎮冰像

薩鎮冰,色目人,祖籍山西雁門,是當時北洋海軍的重要軍官,甲午大東溝海戰前因為臨時只會失誤而滯留威海,未能出戰。為此薩鎮冰十分飲恨。威海衛反擊戰時奉命扼守炮台,抵抗頗為激烈,妻子來見,薩鎮冰撤掉艦梯,誓死不見妻子。威海衛之戰後,薩鎮冰準備服毒自殺,被當時的外國參謀勸阻,求他苟活,為海軍留下最後一點血脈,薩鎮冰忍辱負重,只得帶著丁汝昌等靈柩歸京。此後清末任海軍海?艦管帶,武昌起義時,薩鎮冰默認湯薌銘起義,甲午之恥讓薩鎮冰一心只為海軍而付出,他竭盡心力教育出了無數海軍將領,甚至變賣家產維護軍艦,將一生都獻給了中國海軍。

薩鎮冰侄子薩師俊任民國中山艦艦長,武漢會戰時,薩師俊數度抗擊日軍,中山艦彈盡糧絕,被日軍飛機炸傷,薩師俊更被掃斷雙腿,血流如注,與中山艦同沉長江,年僅38歲。

薩鎮冰一心為公,他也是唯一一名跨越北洋,民國,新中國的三代海軍名將,52年去世,他一生培養了無數的海軍人才,卻勤儉一生,海軍將領人人敬若神明。值得一提的是一個故事:薩鎮冰全心撲在軍艦上,一日在艦中沉睡,一名叫陳兆漢的管旗兵心疼他,給他披了一件衣服,薩鎮冰感激他,竟然將自己的女兒薩端淑嫁給了他,陳兆漢有一小侄子,經常跑到軍艦上玩耍,薩鎮冰十分喜歡他的聰明伶俐,經常抱在懷中逗他玩,告訴他振興海軍。這個小孩子名叫陳紹寬,後任中華民國海軍總司令。

那場戰爭薩鎮冰做了逃兵,此後一生他都在贖罪,也許對他,鄧世昌的評語「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也是應當的。

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後台,我們會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