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到底是什麼類型的疾病?

歷史百家爭鳴 發佈 2023-01-07T08:14:27.877159+00:00

僅僅在中國歷史上就有多次瘟疫的記載,每次瘟疫都給中國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災難,東漢末年的這場瘟疫更是持續時間長,造成人口銳減。

在人類歷史上曾多次跟瘟疫鬥爭,這些引發瘟疫的細菌、病毒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僅僅在中國歷史上就有多次瘟疫的記載,每次瘟疫都給中國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災難,東漢末年的這場瘟疫更是持續時間長,造成人口銳減。


東漢末年的瘟疫頻繁


東漢末年的瘟疫可以說中國歷史上非常嚴重的一次瘟疫。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僅僅在《後漢書志第十七五行五》中記載的從漢靈帝建寧四年(公元171年)到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這四十六年年間,發生了全國的大疫就有6次,如果從漢安帝元初六年(公元119年)算起,地方和全國性的大疫多達9次,也就說平均10年就有一次大瘟疫。



東漢末年的瘟疫一直持續到西晉時期和東晉初期,也就是說發生在東漢末年(公元217年)的這場疫情斷斷續續持續了百年之久。瘟疫發生之多,破壞力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而瘟疫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人口銳減,據史書中的數據記載,東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的全國人口為 5649萬人,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這一數字急劇下跌至1616萬人,短短的120年,減少了大概4000萬人口。,當然這裡面也有戰爭而損失的人口,但絕大數的死亡都是由瘟疫造成的。


這場瘟疫也給社會的其他方面帶來了變化,東漢末年到西晉期間,由於瘟疫橫行,出現較多宗教並傳播,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太平道和天師道。張角三兄弟就是利用太平道傳教,發動了黃巾起義,給社會造成了動亂,也瓦解了東漢的統治,而進入到軍閥割據最後到三國征戰時期。



天師道是141年張道陵創建的,到東漢末年,張道陵之孫張魯在曹操遠征巴蜀時受其官職封賞,隨其到了內地,天師道徒幾萬戶被曹操安置於長安、洛陽、鄴城等地。王羲之就是天師道的信徒之一。


東漢末年的瘟疫是什麼?


古代受限於對自然界的認識,所以通常對傳染性強造成人員死亡多的疾病稱之為瘟疫,古代把瘟疫大概分為主要有疫、時行、時病、瘴、注、癘、傷寒等。那麼東漢末年的這次持續時間長,造成人口死亡巨大的瘟疫到底是什麼種類呢?


根據學者的考證,古代的這些瘟疫的名稱中,所謂的癘就 是現代醫學上的麻風病,所謂的瘴則包含了南 方的瘧疾、出血熱、血吸蟲病、痢疾、霍亂等,所謂的注可能是結核病。而疫、時行、傷寒等病則可能是對一種疾病的不同說法。


對於東漢末年的這場瘟疫,學術界也有較多的研究,總結來說基本上是傷寒和鼠疫這兩種認可的較多。有醫學者認為東漢末年這次應該是鼠疫,因為這次瘟疫造成了50%以上的死亡率,而傷寒的死亡率低於鼠疫。但也有學者反駁說症狀不對,鼠疫除了高熱、煩躁外,最重要的特徵就是皮下出血、全身淋巴結腫痛、潰爛,這在史書中是沒有記載的,所以是鼠疫的可能性較小。


認為這場瘟疫是傷寒的的支持者更多。現代醫學認為傷寒是由傷寒桿菌造成的疾病,典型症狀包括持續高熱、腹痛,目前我國定義傷寒為乙類傳染病。而古代的傷寒可能包含了多種疾病,由於當時沒有辦法對病原體進行研究,所以把這類的病統稱為傷寒。


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軍閥割據在客觀上加劇了傷寒的傳播,由於軍隊飲食條件差,居住也擁擠,而軍隊遠途征伐混戰,也造成了傷寒的傳播,曹操、劉備、曹丕等人都是見過傷寒瘟疫的慘狀的。


更有力的證據則是張仲景,在這個時期寫成了《傷寒雜病論》,系統的分析了傷寒的病因,症狀、發展階段及治療方法,提出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為瘟疫的救治提供了理論 上的分析和治療中的實踐。



張仲景之所以要寫這本書,也是因為他的家族深受傷寒瘟疫所害,張仲景的家族從建安初年以後的十年裡,死亡達到了三分之二。張仲景有失去親人的切膚之痛,也目睹了老百姓被瘟疫折磨的的慘狀,因此他遍讀醫書,潛心研究瘟疫,用十年的時間寫成《傷寒雜病論》,至今仍為中醫藥學必讀的寶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