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學三國,治世靠關公:清廷為何把關帝廟修在了避暑山莊大門口

老羊鏟史 發佈 2023-01-08T04:37:30.261774+00:00

清朝皇帝的時候,由西大街頭牌樓到火神廟的這段兒御道,被稱為十里長街,而從火神廟到麗正門,不足五百米的距離中間,有一座關帝廟,與宮牆最近處僅20米,是一座少有的坐西朝東的廟宇。

1.

清朝皇帝的時候,由西大街頭牌樓到火神廟的這段兒御道,被稱為十里長街,而從火神廟到麗正門,不足五百米的距離中間,有一座關帝廟,與宮牆最近處僅20米,是一座少有的坐西朝東的廟宇。

這座關帝廟始建於雍正十年,最初是熱河廳邀集地方商民及百姓出資修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詔諭重修此廟,將原來的灰瓦頂改為黃色琉璃瓦頂,氣勢宏偉,設置完備,成為了敕建關帝廟。

不僅朝廷官員、各族首領、外國使節來此拈香禮佛,也是行轅之地。

麗正門相當於北京故宮的天安門,清朝皇帝何以在避暑山莊的正門口,允許並敕建一座關帝廟呢?

重建工程於乾隆四十四年動工,四十五年建成,經筵講官戶部尚書梁國治奉敕撰書,是為《御製承德府關帝廟碑文》:

乾隆四十三年,歲在戊戍,詔升熱河廳為承德府,其餘六廳改隸為州縣。於是鼎建文廟,選造生徒,增置解額,以明年已玄五月上新詣釋奠。

是月復詔協辦大學士尚書英廉、侍郎和珅,重修麗正門右關帝廟,改易黃瓦,殿宇崇閎,規制大備。臣國治恭承嘉命,為文以記。

臣竊惟古者立國,必先建學設廟,所以定民志,一耳目也。承德近接塞垣,前代聲教所不及,邊關之氓,不見通都大邑禮樂威儀之盛。國家揆文奮武,邁古超前。自聖祖肇啟山莊,成都成邑,朝宗輻湊,萬國會同,我皇上覲揚光烈。四十五年以來,開闢疆宇二萬餘里。自蒙古王公喀爾喀、及四衛拉特、回部諸藩等,莫不傾心託命,奔走俯伏,來享來庭。於是,承德遂為古北口外一大都會,將山川靈淑之氣,蘊於古而發於今耶!抑天眷有德,聖天子赫聲濯靈薄言震之,莫不震疊者也。夫制禮以作民敬也,立廟以作民誠也。關帝廟祀遍天下,各直省府州縣建祠設像,守土官吏,歲時展謁典禮視文廟。況承德距京師數百里,日月所照臨,中外所瞻,就廟貌之成,可以見國家褒崇忠義,凜乎綱常名教之大焉,可以使遠近更易觀聽,動其嚴威嚴恪之忱焉。秩祀之修,庸可已乎?

工經始於乾隆四十四年五月,越明年庚子五月工竣,凡用銀五千八百九十三兩有奇。新廟既成,文武吏士邦人咸喜,而各蒙吉外藩歲時朝覲者亦者展禮廡下,以申畏神服教之誠,以昭文德武功之盛。臣國治奉命撰述與有榮也。謹拜手稽首恭記。

乾隆四十五年經筵講官戶部尚書臣梁國治奉敕恭撰並書

然而,在避暑山莊麗正門的門口修建關帝廟,而且規格如此之高,絕非梁國治所說的這樣簡單,關帝對於清朝的意義要遠遠高於碑文所述。

嘉慶、道光時期曾任巡撫、總督的著名學者梁章鉅對此有專門記述:

相傳每朝之興,必有尊神為之護國,前明為岳忠武,我大清則奉關帝為護國,二百年來,武功之盛,震疊古今,神亦隨地顯靈,威震華夏。故朝廷尊崇封祀,漾溢寰區。

——梁章鉅《楹聯三話》

關帝是整個大清朝的護國神,這才是關帝廟能夠修建在麗正門口的原因。

敕建關帝廟處在這個位置,因為它也是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的守護神。

2.

「夫制禮以作民敬也,立廟以作民誠也」,梁國治寫在關帝廟碑文里的這句話,說出了宗教是所有統治階級治理國家、馴服百姓的工具。所以,佛教從進入華夏開始,就為歷代統治者所利用。

佛教作為一個外來的宗教,為了能夠在以道教為本土宗教的華夏生根、得到統治者和普通百姓認可,它也有一個逐漸中國本土化的過程,其舉措之一,就是不斷地把中國傳統文化中崇拜的英雄、聖人和傳說中的神仙,吸收進佛教裡面,從而得到各個層面人士的認可。

關羽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由三國如雲戰將中的一員,成為了佛教里的神仙。

隋開皇十一年(591年),當時的著名高僧、天台宗創始人智顗(讀以)法師從浙江到湖北荊州一帶傳布佛法,為了吸收更多的人信佛,便把走麥城死後埋葬在當陽的關羽拉進了佛教。

《佛祖統紀》這樣描述這個過程:

智顗到荊州地區的當陽(今湖北當陽市),見玉泉山一帶環境幽美,欲建精舍。夢見 「二人威儀如王,長者美髯而豐厚,少者冠帽而秀髮」,自通姓名,為關羽、關平父子,請於山中建寺,智顗從之,寺成,為關羽受五戒。從此,關羽為佛教護法,為伽藍神之一,一直在佛寺中享受香火。

光是一個夢,似乎還不能讓所有人信服,於是,關公顯靈的故事又出現了。唐德宗貞元十八年的《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廟記》就這樣記錄這個故事:

「將軍姓關名羽字雲長,河東解人。公族功績,詳於國史。先是陳光大中智顗禪師者至,自天台宴,坐喬木之下。夜分忽與神遇,云:「願舍此地為僧坊,請師出山,以觀其用。」指期之夕,前壑震動,風號雷虩(讀xì,虩虩,恐懼的樣子),前劈巨嶺,下堙澄潭,良材叢木,周匝其上,輪奐之用,則無乏焉。惟將軍當三國之時,負萬人之敵,孟德且避其鋒,孔明謂之絕倫。其於殉義感恩,死生一致,斬良擒禁,此其效也。」

關羽玉泉山顯靈的故事,廣為流傳。

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孟氏就曾命畫家趙忠義繪製 《關將軍起玉泉寺圖》,「於是,忠義畫自運材斫基,以至丹楹刻桷,苦役鬼神疊棋、下榻、地梁一座,佛殿將欲起立」。

這說明,至少在五代十國時期,關羽玉泉寺顯靈的故事,已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關羽就這樣由人變成了神。

3.

相聲《關公戰秦瓊》大家都聽過,覺得是穿越胡編,其實,成了神的關羽誰都能「戰」,因為神無處不在。「神亦隨地顯靈,威震華夏(梁章鉅語)」。

到了宋朝,皇帝信奉道教,宋真宗和道士出身的宰相王欽若編造了一個關羽大戰蚩尤的神話,把關羽改造為和妖魔做鬥爭、為大宋朝保駕護航的神仙。徽宗封關羽為「崇寧至道真君」,由此,道家奉關羽為「關聖帝君」,成了正統意義上的神。

到了北宋末期和南宋時期,隨著與遼、金之間的鬥爭形勢愈發嚴峻,正統思想進一步被強化,為了激發百姓對敵鬥爭的精神,關羽進一步被神話,最後被封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到了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加強對關羽的崇奉,在明成祖北征時,還演繹出一個「關羽騎白馬為明軍助戰」的神話,遷都北京時,在地安門外修建白馬關帝廟,由此,關羽成為了宮廷守護神。

萬曆四十二年,關羽被封為「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就這樣,關羽成了忠義勇武的化身、除魔降妖的天神、社會各階層崇拜的偶像,儒釋道共同供奉的神祗。

三教盡皈依正直聰明心似日懸天上

九州隆享祀英靈昭格神如水在地中

4.

其實,對於大清朝來說,關帝的意義要遠遠超過與前朝各代。

前幾年,跟著《三國演義》學管理很火,很多專家為此賺足了眼球,也賺滿了腰包。其實,真正學到《三國演義》真諦的,是清朝開國的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人,他們把《三國演義》當作了行軍、打仗、建國的教科書。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以十三付遺甲起兵,從那時起,他們沒有去讀《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類的用兵典籍。因為當時整個女真族沒有多少有文化能讀書的人,文言文「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之類的不好懂。努爾哈赤隨身攜帶一部通俗小說《三國演義》,戰鬥間隙閱讀,從中汲取政治、軍事謀略。

《三國演義》所描述的東漢末期的群雄爭霸、宮廷爭鬥、三國角逐,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羅貫中總結、吸收、融會貫通了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政治、軍事方面的謀略,而且用通俗的語言,成為了文化水平不高的滿洲人建國的教科書。包括對於清朝建國起決定性作用的聯合蒙古各部對抗明朝,都是和三國學「蜀吳聯合對抗曹魏」。

為了普及《三國演義》知識,清朝初年,朝廷就把它譯成滿文,令統治者的高層人士閱讀。

清人陳康祺說:

國初,滿洲武將不識漢文者,頗多得力於此,嘉慶間,果毅公額勒登保初以侍衛從海超勇公(海蘭察)帳下,每戰輒陷陣。超勇曰:「爾將才可造,須略識兵法」,因以翻清《三國演義》授之,卒為經略。

《三國演義》褒蜀貶魏,尤其是塑造了「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千里走單騎」的關羽英武的「戰神」形象,這對於以《三國演義》為教材的八旗鐵騎來說,無疑是他們的偶像,

皇太極在瀋陽地載門修建了一座關帝廟,親題「義高千古」,在此歡送、迎接出征和凱旋的將士,也暗示人們,在與明朝的戰爭中,連戰數捷,都是有關帝聖君在冥冥之中助陣,「有清入關,戰時,每顯靈助戰」。

關羽成了「三軍之帥」,保佑著清軍入關進京。

5.

清朝定鼎中原,對關羽的尊崇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

順治九年,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雍正五年,雍正皇帝接受禮部官員的提議,給關羽的祖上封官。敕封關羽的曾祖為光昭公、祖為裕昌公、父為成忠公,擴建地安門白馬關帝廟,親自撰寫碑文,誇讚關羽「蓋孔子以聖,關帝以神......洋洋乎忠義正直之氣沖塞於宇宙之間,與日月星辰同其明,江河山嶽同其體,風霆雨露同其功用,宜其英靈之振古常新,而為歷代賢豪所莫能並也。」

本來,按照禮部官員的建議,應該給關羽「敕封三代公爵」,可是,考證不出來關羽父親以上三代人姓名,於是就只給封號,不書名諱。

禮部官員上奏雍正時還說,亞聖孟子之父,未詳名諱,止稱先賢孟孫氏,所以缺疑也,應照此例,追封關帝三代俱為公爵,牌位只書追封爵號,不著名氏。

這就是變通,中國人想要做成一件事情,都能找到依據。

6.

雍正給關羽的評價為「歷代賢豪所莫能並也」,這個評價太高了,意思是關聖大帝沒有可以與之比肩的了。

可到了乾隆的時候,事情就有些變化。

乾隆三十三年,敕命關帝廟正殿及大門,易綠瓦為黃,以崇規格,使如帝王之制,以示尊崇,為關羽加「靈佑」二字,改關羽封號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並對京師地安門外關帝廟重加修葺,作《重修關帝廟碑記》,碑記中找了幾個可以與關羽比肩的人物,他們是炎帝、大禹和孔子。

乾隆此舉,意在「為人道扶持綱常,助宣風教」,刷掉宋元明以來蒙在關羽身上的降妖除怪的「妖氣」,使之變成高大神聖的人倫道德典範。

武英殿本《三國志·蜀傳》開卷,收錄乾隆四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內閣奉上諭:

關帝在當時,力扶炎漢,志節凜然,乃史書所諡,並非嘉名。陳壽於蜀漢有嫌,所撰《三國志》多存私見,遂不為之論定,豈得謂公。從前世祖章皇帝曾降諭旨封為忠義神武大帝以褒揚盛烈,朕復於乾隆三十二年降旨加靈佑二字用示尊崇,夫以神之義烈忠誠,海內咸知敬祀,而正史猶存舊諡,隱寓譏評,非所以傳信萬世也。今當抄錄《四庫全書》不可相沿陋習,所有志內關帝之諡,應改為忠義,第本傳相沿已久,民間所行必廣,難於更易,著交武英殿將此旨刊載傳末,用垂久遠。其官板及內府陳設書籍,並著改刊此旨,一體增入。欽此!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所有各寺廟供奉關聖神位以及匾額及神位,只書寫封號,去掉「敕封」字樣。意思是說,關羽的神聖是與生俱來,與天地同在,不是各朝各代的皇帝封的。

7.

本來,按照乾隆皇帝的思路,關羽就可以這樣很接地氣地神聖下去,接受凡夫俗子的頂禮膜拜、享受人間的香火了。可形勢發展的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那樣,形勢逼人,關羽又需要顯靈了。

嘉慶十八年,嘉慶皇帝在圍場狩獵,天理教攻進了紫禁城。皇子綿寧組織衛士反擊,綿寧還親自用火槍「乓乓」兩槍就打死了兩個,一下子就震住了這些闖進來的教徒。大刀長矛畢竟打不過火槍火炮,起義失敗,暴亂震驚了朝野,也震驚了全國!

事後,嘉慶總結表揚說:朕之皇次子親執鳥槍,連斃二賊,貝勒綿志,續擊一賊,始行退下,大內平定,實皇次子之力也。隆宗門外諸王大臣,督率鳥槍兵,竭二日一夜之力,剿捕搜拿淨盡矣。

第二年,嘉慶皇帝覺得這件事還沒講清楚,就又頒發上諭,說關羽參加了皇宮保衛戰和後續在滑縣的剿匪戰鬥:

上年,逆匪突入禁門時,恍惚之中,望見關帝神像,畏懾奔竄,立就殲擒。本日又據那彥成奏,當滑縣克復之時,賊匪於黑夜拼命突圍,官兵施放槍箭未能真切。忽城旁廟宇自行起火,照同白晝,官兵兩路夾擊,始將賊匪截回,悉數殲除。事定後,乃知城旁廟宇供有關帝神像。廟雖焚毀,神像巋然獨存,亳無損動等語。此次逆匪滋事,屢荷關帝靈爽翊衛,實深寅感,著該衙門於原定封號敬擬加封二字進呈,候朕酌定,通頒直省,用答神庥,其滑縣廟宇,候重修落成之日,該撫再行奏請御書匾領,敬謹懸掛。

禮部議,加封「仁勇」二字,以答謝關帝助戰之功。嘉慶硃筆一點,當即同意。

從嘉慶朝開始,大清王朝江河日下,類似的麻煩不斷,每次平定,都需要關公顯靈,顯靈後就要再加封號。

道光八年,增加了「威顯」、咸豐二年加「護國」、三年加「保民」、六年加「精誠」、七年加「綏靖」、同治九年加「翊贊」、光緒五年加「宣德」。

於是,到了清朝晚期,關羽的封號就成了「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從努爾哈赤到同治皇帝,從關羽的封號就可以看出,「缺啥補啥」這件事屢試不爽,凡是朝廷大力弘揚的,都是當世最缺的,在清朝,朝廷對關羽越重視,說明社會越危機。

2022.12.18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