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溫室氣體濃度破紀錄,我國如何完善監測?中國氣象局回應紅星新聞

紅星新聞 發佈 2023-01-09T11:51:49.909906+00:00

1月9日,中國氣象局召開1月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了《2021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總第11期)》(下稱《公報》)。監測結果顯示,全球大氣主要溫室氣體濃度繼續突破有儀器觀測以來歷史紀錄。

1月9日,中國氣象局召開1月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了《2021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總第11期)》(下稱《公報》)。監測結果顯示,全球大氣主要溫室氣體濃度繼續突破有儀器觀測以來歷史紀錄。

對於未來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系統的完善工作,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副主任張雪芬在會上回應了紅星新聞記者的提問。她透露,「十四五」期間,中國氣象局計劃在全國16個氣候關鍵觀測區增補9個大氣本底站,進一步增強和完善我國在本底溫室氣體方面的監測能力。

↑圖據中國氣象局微信公眾號

近兩年全球大氣甲烷年增幅

創1983年系統記錄以來最大增幅

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在會上介紹稱,《公報》是中國氣象局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決策服務產品,與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2021年WMO溫室氣體公報》相輔相成。

從內容來看,張興贏主要介紹了兩方面內容。一是2021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監測與分析情況,二是中國溫室氣體濃度監測與分析情況。

就全球溫室氣體監測結果來看,公報內容顯示,全球大氣主要溫室氣體濃度繼續突破有儀器觀測以來的歷史紀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15.7±0.2ppm、甲烷濃度達到1908±2ppb、氧化亞氮濃度達到334.5±0.1ppb,2021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幅約2.5 ppm,略高於過去十年2.46ppm的平均增幅。

此外,2021年全球大氣甲烷和氧化亞氮濃度也達到了新高,增幅分別達到18ppb和1.3ppb。公報特別強調,近兩年全球大氣甲烷年增幅顯著提高,是自1983年開始系統性記錄以來的最大增幅。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溫室氣體指數分析結果:2021年由大氣長壽命溫室氣體引起的輻射強迫相比1990年上升了約49%,而這其中二氧化碳的貢獻超過80%。甲烷是大氣中第二重要的長壽命溫室氣體,單位溫室效應高於二氧化碳,對全球溫室氣體輻射強迫總增長的貢獻約為17%左右。

關於2021年中國溫室氣體濃度監測與分析情況,張興贏介紹,截至目前,中國氣象局已經組建了包含60個地面觀測站的國家溫室氣體觀測網,同時有3顆具備全球主要溫室氣體監測能力的衛星在軌運行,形成天、空、地一體化的溫室氣體立體觀測能力。

根據《公報》監測數據:2021年中國瓦里關國家大氣本底站觀測的二氧化碳的濃度為417.0±0.2ppm、甲烷的濃度為1965±0.6 ppb,氧化亞氮的濃度為335.1±0.1ppb,與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平均濃度大體相當,二氧化碳濃度較2020年增幅為2.5ppm,與全球增幅持平,甲烷濃度較2020年增幅約21ppb,略高於全球同期增幅。

據悉,2021年我國6個區域本底站二氧化碳和甲烷濃度與2020年相比總體呈現增加趨勢。

↑圖據中國氣象局微信公眾號

「十四五」期間

將在16個氣候關鍵觀測區增補9個大氣本底站

溫室氣體排放直接關乎全球氣候變化。那麼,中國氣象局對溫室氣體目前有哪些監測手段?未來又將如何布局溫室氣體監測網?對此,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副主任張雪芬在會上回應了紅星新聞記者的提問。

「我國是在溫室氣體觀測時間比較長、要素比較全的國家之一。」張雪芬告訴記者,目前中國氣象局已開展本底站溫室氣體高精度長期在線觀測以及每周的瓶採樣觀測,涵蓋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六氟化硫、氫氟碳化物(HFC)、全氟化碳(PFC)、三氟化氮等7類溫室氣體,以及二氧化碳穩定同位素、一氧化碳等示蹤物。此外,中國氣象局還開展了衛星溫室氣體遙感觀測、機載和車載連續觀測、平流層大氣廓線採樣觀測等多種立體化綜合觀測的研究。

未來如何布局溫室氣體觀測網?張雪芬回應稱,「十四五」期間,中國氣象局計劃在全國16個氣候關鍵觀測區增補9個大氣本底站,現正在開展前期的選址等相關工作,進一步增強和完善我國在本底溫室氣體方面的監測能力。

同時,中國氣象局還計劃在我國主要的地、市級以上城市以及區域代表性較好的地區,開展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濃度的高精度在線觀測和通量觀測,並且有針對性地推動開展甲烷等非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的觀測,以滿足我國碳中和監測評估的需求。

此外,張雪芬補充道,「十四五」期間,中國氣象局還將進一步加強國家級和省級溫室氣體觀測網的技術支撐和運維保障,進一步從裝備保障、運行維護、計量標校、數據質量控制等多方面促進站網提質增效。

紅星新聞記者 楊雨奇 張炎良

責編 唐歡 編輯 郭莊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