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經典戰役加里波利登陸戰,協約國飲恨,土耳其的高光時刻。

星空二號機 發佈 2023-01-09T13:51:18.554321+00:00

1941年六月,因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矛盾激化,加上作為導火索的塞拉耶佛的那聲槍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戰爭背景

1941年六月,因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矛盾激化,加上作為導火索的塞拉耶佛的那聲槍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同盟國和協約國進行了激烈的塹壕戰。
在一戰時期,打塹壕戰就相當於是玩真人版的植物大戰殭屍。由於防禦型武器強於進攻型武器,進攻方往往要付出屍山血海的代價沒能突破對方的防線,而防守方憑藉著輕重機槍、戰壕、鐵絲網和地雷就能擋住千軍萬馬。



那有沒有別的辦法呢?有的,比如選擇從其他的方向進攻,開闢新戰場了。

而協約國的新目標就是土耳其。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推翻老蘇丹上台執政,為了抗衡世仇俄國,土耳其青年黨與德國的關係迅速升溫,軍事上聘請德國教官訓練軍隊,引進德國裝備,提升了軍隊的戰鬥力。1914年8月,土耳其與德國簽訂了軍事同盟條約,正式加入同盟國陣營。

對於是否進攻土耳其,英國內部也有不同的看法,英國陸軍大臣認為,連接地中海及黑海的咽喉達達尼爾海峽易守難攻,而馬恩河戰役後,西線戰場已經進入了塹壕戰,陸軍已經沒有足夠的兵力。而海軍大臣邱吉爾則自信的認為只要用一支艦隊就能輕而易舉地突破西亞病夫土耳其的防線並迫使其投降,然後迂迴包抄德國。

海軍表演失敗

對於邱吉爾的想法,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土耳其已經加強了防禦,兩個集團軍隨即開服達達尼爾海峽邊上的加里波利半島,火炮數量也增加到近200門,並在海域構築了十道水雷防線和三道炮兵陣地,分別防守達達尼爾海峽路口兩岸和扎納卡累地區,由德國軍事顧問馮·桑德斯上將負責總指揮。
擔任進攻任務的是英法聯合艦隊,擁有18艘英國主力艦(其中戰列艦12艘)和4艘法國戰列艦,以及其他輔助船隻,由英軍海軍上將卡登負責指揮。

2月19日,英法艦隊開始向達達尼爾海峽入海口發起進攻,380毫米口徑的大炮很快壓制了土軍的炮台,突擊部隊隨即登陸加里波利半島,但島上荒蕪多山,山脊和陡坡為土軍提供了優良的防守陣地,突擊部隊也遭到了土軍藏在山崖背後的炮火襲擊,傷亡慘重,而海軍的艦炮卻無法威脅這些隱藏的炮兵陣地。這些火炮同樣給英法艦隊的掃雷部隊構成了威脅。此時風高浪急,給航行和登陸都造成了困難,艦隊不得不退出海峽。而土軍則趁機修復了一些工事和炮台。指揮官卡登上將在此過程中也因為這些始料未及的抵抗太過緊張而病倒,被送回國內,接任他的是約翰·羅貝克上將。

3月18日,羅佩克又組織了一次海上進攻,在艦炮的轟炸下,土軍傷亡慘重火力減弱,就快要大功告成了。然而,由於受到土軍隱蔽的火炮的威脅,掃雷艇沒有完全清除土軍布下的水雷,當艦隊闖入狹窄的海峽通道時,撞上了土耳其海軍前一天晚上布下的水雷。頓時,「無敵號」等三艘英國戰列艦觸雷沉沒,法國戰列艦「布瓦號」也帶著600餘名官兵去見了上帝。另外還有三艘戰列艦受到重創。而經過多日激戰,土耳其的彈藥也消耗的差不多了,水雷已經告罄。但羅貝克不知道這些,下令所有艦隊返回愛琴海。

自此,海軍試圖獨享戰功的表演徹底失敗,只能等待陸軍的支援。

澳新軍團飲恨加利波利半島

海軍的單獨進攻失敗後,協約國準備讓陸軍海軍協同作戰,由陸軍部隊先在加里波利半島登陸,奪取敵人的陣地後,讓海軍艦隊突入馬爾馬拉海,然後陸海軍一起進攻君士坦丁堡。為此,英軍匆匆忙忙東拼西湊,組建了一支八萬人的遠征軍,由英軍,法軍,澳大利亞軍,紐西蘭軍以及一些廓爾喀僱傭兵組成,主力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人,因此被稱為澳新軍團,總司令是邱吉爾推薦的詩人將軍漢密爾頓上將。

從計劃來看,這場登陸戰具有現代化的意義,這個設想也是挺不錯。但還是那句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支部隊從沒有受過任何登陸作戰的訓練,連最基本的戰鬥都可能沒搞懂。而且由於是臨時決定讓陸軍出動,因此完全沒有時間制定必要的作戰計劃。漢密爾頓對加里波利的半島的情況也是一無所知,他僅有的資料只是一部1912年土耳其陸軍操典,一張簡陋的作戰區域地圖和在去上任的路上匆匆跑進書店買的君士坦丁堡旅遊指南(沒寫錯,確實是旅遊指南!)就憑著這些資料,根本不可能全面了解戰場的地形和敵人防禦的重心和和弱點,再加上必要的武器物資,交通工具都沒有準備完成。這一切的debuff無一不暗示著這場戰鬥的結果。

這邊忙的熱火朝天,那邊的土耳其也沒有躺著睡大覺,土耳其準確的判斷出了對手的進攻方向,在德國顧問馮·桑德斯的指揮下,土耳其守軍新建了第五集團軍,總兵力8.4萬人,依託半島上的山脈複雜的地形,修建了強大的防禦系統,部署了更多的炮兵。

四月25日夜間,在艦炮掩護後,漢密爾頓率領澳新軍團主力在半島南端登陸,澳新軍團在半島北部的加巴山登陸,英軍29師在半島南端赫勒斯角登陸同時,法軍的一個師在半島南部負責佯攻。但由於事先準備倉促,具體的登陸地點,時間都沒有安排妥當,只能由前線指揮官自行決定,這導致了前線混亂不堪。英軍雖然順利登陸,但對地形不熟,因此這一路攻擊被土耳其抵擋住。

而澳新軍團那邊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們選擇在夜間登陸,但用來旅遊的地圖肯定滿足不了軍事需求,再加上之前從來沒有任何夜間登陸的經驗,他們的實際登陸地點變成了安扎克灣,這裡不是平坦的海灘,兩邊都是懸崖峭壁,部隊無法有效的展開,大批部隊和物資就擁擠在這塊巴掌大的地方亂成一團,而占據有利地形的土軍在凱末爾的指揮下,進行了猛烈的還擊,將澳新軍團死死的壓在了山坡下,已經登陸的1.6萬名澳新軍團士兵只得靠簡易的掩體躲避土軍的炮火,整個登陸場屍橫遍野,一片混亂。

勉勉強強登陸後,面對土軍堅固的防線,雙方被迫又陷入了於西線戰場類似塹壕戰,5月1日,土耳其第五集團軍發起反攻,經過三天激戰,雙方均傷亡慘重,第五集團軍無法趕走已經登陸的澳新軍團,而澳新軍團也無法突破土軍的防線,激戰至五月底,雙方一共陣亡8000餘人,但都沒有取得任何戰果。實時天氣已經開始炎熱,屍體腐爛的臭味瀰漫了整個半島,炎熱和疾病也造成了大量的非戰鬥減員。而另一邊的英軍29師雖然經過血戰,其中一部突破了土軍的防線,攻占了一個山頭,但由於缺乏協調工作,後續部隊沒有及時跟進,很快土軍就重新占領了高地,並加強了防禦。

而海上的戰鬥此時也沒有停止,德軍潛艇U21號,夜襲了位於希臘角的英國海軍基地,再次報銷了英國海軍的「凱旋」號等三艘戰列艦,12天後,英軍的「巨人」號戰列艦又被土耳其用魚雷擊沉,經過這一系列的打擊,英國海軍灰頭土臉的撤離了達達尼爾海峽,失去了海軍艦炮支援的陸軍也已成為強弩之末。

經過幾支援軍和大批炮彈的補充,協約國方面準備於8月6日夜間在澳新軍團登陸的西北方向的薩里貝爾山發起進攻,由於對半島情況的不熟悉,再加上山勢陡峭,經過一系列的激戰後,依然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凱莫爾也親自指揮部隊反擊,馮·桑德斯帶著兩萬援軍也及時趕來支援,像澳新軍團發起猛烈反攻,雙方激戰五天,各付出了五萬餘人的傷亡。

事已至此,現在再耗下去也沒有任何意義了,九月漢密爾頓被召回並解除了指揮權,由查爾斯·門羅中將接任,他就是個來收拾殘局的。兩個月後,陸軍大臣視察了加里波利的戰場後,無奈的下了撤退的命令,當然,相比漏洞百出的進攻,英國人的拿手好戲是撤退,最後的撤退還算是可圈可點,從12月9日到第二年1月9日,滯留的九萬餘人全部成功撤走,整個撤過程傷亡不足十人,在此過程中,土耳其守軍沒有任何的察覺,直到最後一名士兵撤離海灘時,土耳其還向已經空空如也的陣地射擊。當然,戰爭的勝利不是靠撤退來決定的,這場一戰中最大的登陸戰也是第一次具有現代化意義的登陸戰,以協約國的慘敗而畫上了一個句號。

在這場歷時一年的戰鬥中,雙方各有50萬人參戰,協約國損失21萬人,土耳其也付出了25萬人傷亡的代價。邱吉爾在戰後因為海軍進攻的失敗辭去了海軍大臣的職務,被下放成為了一名營長。而凱末爾卻一戰成名並升官至軍長,成為了土耳其的英雄,給他成為土耳其國父奠定了基礎。



之後,戰爭的重心再次轉向西線,接下來凡爾登和索姆河這兩個地方將登上熱搜榜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