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南方各省都有屬於本省的軍閥勢力,卻唯獨福建沒有?

雨田觀史海 發佈 2023-01-09T17:20:32.793178+00:00

說到地方軍閥,猶以南方各省最盛,新舊桂系中的陸榮廷、李宗仁、粵系軍閥陳炯明,滇系的唐繼堯、湘系唐生智和川系的劉湘等人,皆是豪傑人物。

民國群雄爭霸時代,既有像張作霖、吳佩孚這樣能縱橫一時的梟雄,還有各地多如牛毛的地方軍閥。說到地方軍閥,猶以南方各省最盛,新舊桂系中的陸榮廷、李宗仁、粵系軍閥陳炯明,滇系的唐繼堯、湘系唐生智和川系的劉湘等人,皆是豪傑人物。他們或以一省或數省之根據地,進入到問鼎中原的角逐中。

因此每個省份,都會深深地烙上軍閥勢力烙印。

可在南方這些省份中,唯獨兩個省份軍閥勢力最缺乏存在感,這就是——江西和福建兩省。

兩省自始至終都沒有誕生出,可以上得了台面的地方勢力。特別是福建省,自打辛亥革命以來就長期隱身,在軍閥混戰中長期扮演配角。

那究竟是什麼的原因,導致福建在民國時期隱身,沒能形成一股強大的地方軍閥勢力,逐鹿中原呢?

福建的末流軍閥們

先說一點,福建並非沒有軍閥勢力,而是相對一些強大的地區級軍閥來說,福建更多的是一些土著軍閥,經常要依託於一些大佬勢力,方能生存。

那福建每個時期,都有哪些比較強大的軍閥勢力呢?

一代目李厚基,皖系勢力。

李厚基,出生於江蘇豐縣,因為父親是淮軍名將聶士成的部下,陪同聶士成在天津一起抵抗八國聯軍進攻。依靠父輩庇蔭,李厚基得以在青年時期投身軍旅,並成為當時北洋大臣李鴻章身邊擔任親兵,並考上北洋武備學堂。

袁大頭小站練兵後,被編入吳鳳齡的第4鎮,辛亥革命後改編為第四師第七旅旅長。

在1913年,為了加強北洋對福建的控制,李厚基率領北洋軍入閔,開啟了福建王生涯,1916年他以福建督軍的身份,掌管了福建軍政大權。在往後的幾年中李厚基在閩文治武功,直接將福建打造成自己的地盤。

雖然是地方大佬,但實際上李厚基應該算是皖系勢力在福建的代表。

不過在1920年直皖大戰後期,看到段祺瑞早晚要垮台的李厚基自然不肯坐以待斃,於是他暗中和直系秘密往來,暗中投靠。但奈何,段祺瑞也不是吃素的,在收到風聲之後,就讓心腹徐樹錚赴閩,以商討聯合浙江皖系督軍盧永祥,進攻直系,但被李打起了哈哈,虛與委蛇,而這也讓段祺瑞對其更加的不信任。

果然1922年,當吳佩孚和曹錕在第一次戰爭中擊敗皖系之後,認為時機已到的李厚基走上前台公然投靠直系。他先是將部下中的皖系勢力清除,解除掉臧致平的第二師師長職務,隨後又將矛頭指向省長王永泉,想將其排擠走。

意識到皖系要被趕出福建的徐樹錚,再次前往福州,在李厚基要鐵心投吳佩孚,勸說無果之後的,徐樹錚開始對其動手,他扶持任泉,成立了成立建國軍政制置府,拉攏在福建的皖系老人分化李厚基的權利。

1922年9月,陳炯明叛變之後,在江西對的北伐軍為避免腹背受敵,退入到了福建,恰巧胡漢民和的王永泉兩人在對接以後,覺得李厚基既然已經投靠了吳佩孚,而兩邊的敵人正好是直系,為何不除掉李厚基這個不確定因子呢。

10月2日,北伐軍的許崇智、王永泉兩部占領水口,李福林包圍福州,大勢已去的李厚基只能倉皇逃退,而徐樹錚又策反了當時福建海軍,炮轟福州,讓其無奈只能藉助日本商會勢力,在日領事的保護下,通過海路到了南京投靠直系大佬齊燮元。

在齊燮元的幫助下,李厚基自然不甘心就這樣放棄福建,但奈何其攜帶20萬銀元和武器回到廈門後,又以失敗而告終,軍款也丟在造船所。

至此以後李厚基一蹶不振,退出軍閥圈子,在天津過起了寓公生活。

王永泉和周蔭人時代。

在趕走李厚基,徐樹錚等人離開福建之後,1923年福建正式進入王永泉時代。

王永泉是一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在入主福建期間,也經常搜刮百姓,當年蔡東藩先生曾在民國演義中稱其為「王永泉以機詐起家,雄踞福建者數年,督其地者,莫敢攖其鋒。」

而王永泉和革命軍占領福建,自然惹來直系一眾大佬們不爽。

1923年直系反攻未果,讓吳佩孚很生氣,沒想到劉厚基在福建的勢力這麼不堪用,於是他任命直系大將孫傳芳為援閩軍總司令,移兵入閩,並以駐紮在江西的周蔭人微助力帶領部下進攻邵武,孫傳芳也從湖北繞道江西進入福建。

可就在孫傳芳大軍壓境的時候,原本駐紮在福建的粵軍許崇智部提前撤回廣東,沒有外援的王永泉,心裡也開始犯嘀咕起來,和許崇智本身就有矛盾的他自然不肯獨自抵抗孫傳芳,因此在和薩鎮冰等人合計之後,決定共同致電吳佩孚,聲明擁護直系的統治。

就這樣王永泉通過投靠直系,保住了福建。

不過請神送神難,到了福建這個地方的孫傳芳,可沒想走的意思。

原本讓兩人共同管理的福建的吳佩孚,卻把福建的治理交給王永泉,稅收大權也都讓王永泉獨占,讓其兵力擴充到了一個師。這就讓孫傳芳很不爽,於是雙方鬧翻,靠偏門上台的王永泉哪是直系王牌孫傳芳的對手,很快敗下陣來,只能下野。

1924年,福建也被孫傳芳統治,但此等人物壓根就不拿福建當回事,人家的目標是江南數省,在拿下福建後,孫傳芳利用盧永祥和齊燮元的矛盾,先是占領浙江,並將奉系勢力趕出上海和江蘇,直接控制了包含福建在內東南五省,水漲船高的孫傳芳也將福建交給部將周蔭人打理。

在1924-1926年,治理福建3年期間期間,周蔭人橫徵暴斂,與地方勢力勾結,導致福建各界怨聲載道,無物不稅,無人不捐。為了支援孫傳芳爭霸,他將部隊擴充到3個軍合計6萬人,但奈何革命軍北伐開始後,在何應欽第一軍的討伐下不斷敗北,1926年12月,被趕出了福建。

至此在北伐軍占領福建後,被收入中樞的直轄之下,雖然有陳銘樞,蔡廷鍇等人在1933年搞「福建事變」這個小插曲,但實際在1928年以後,福建就再也沒有強勢的軍閥勢力。

從李厚基到周蔭人,這些軍閥雖然也頗具名氣,但始終未能在福建建立自己的基本盤,成為一股勢力。

福建非軍閥崛起之地

李厚基等人之所以很難崛起,除了自身原因之外,就在於在當時福建這個有點特別的並非一個可以「王興」之地。

為何這麼說呢?

第一,先看福建的地理位置。

八閩大地,依山傍海,福建的九成陸地面積為山地丘陵地帶,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不同於兩湖有洞庭平原,兩廣的珠江三角洲以及江浙的長江三角地區,多山的福建壓根就不是一個產糧區,因為產糧困難,百姓窮混潦倒只能靠種大煙和下南洋討生活。

自明清以來,福建就是缺糧省份之一,對外糧依賴性極大,糧食都不能自給自足拿什麼爭霸?

而且看看福建周邊,都是些什麼虎狼鄰居。

北面是什麼?江浙吖,那可是以前人家皖系的地盤,也是直皖奉爭奪的重點,歷來就被是各大勢力重點經營的對象,西面就更不用說,廣東在民國期間更不安分,粵系天天嚷著要北伐,雖占一省之力,但實力著實雄壯,而卡在這兩個豪強中,福建只要有勢力敢冒頭,就會被清算。

因此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為了控制福建,他們或千方百計的扶持代理人,或者讓手下將領占領。總之就是插手地方事務,對福建的經營策略是以掠奪資源為主,而非是當成一個根據地來經營。

這也導致了福建的這些話事人,都是「客軍軍閥」,要知道南方軍閥不同於北方軍閥,北方軍閥因為語言都是同聲,因此範圍較大,故而派系的規模可以橫跨數省不止,而南方幾十里都不一定同音,因此圈子相對較小,而且在內部更是小圈子不斷。

比如李厚基和王永泉是江蘇人,周蔭人是河北人,這些人背後代表是直皖等大派系,派遣也是空降上任,這些人對於福建並沒有多少感情,反而橫徵暴斂,就這樣的行為又怎能收服福建各界人士?

而地理位置偏遠,缺乏開發較晚,再加上軍閥們無休止的剝削,導致了福建在民國的時候,是出了名的「窮」。

1935年民國各省人口統計中,福建人口才1235萬,這是一個什麼概念,隔壁南方各省中,也就只比廣西稍微多一點,排名全國倒數。

10萬人以上的58座城市中,除去5座直轄市,江蘇10座,廣東、浙江各5座,四川、湖北、山東各4座,湖南、安徽各3座,福建也才1座。

在各省經濟實力排名中,福建也僅排名第10,隔壁的廣東第8,浙江第2。

民國12大工業城市福州排名11,除了福州其他地方工業發展基本為0,而福州的工業的發展主要還是祖輩留下來的造船業。除了泉州、廈門和福州等少數地方稍微現代之外,其他閩西、閩南地區開發的還不如江浙一些小城市。

在特色產業上,山西有煤,江西和廣西有礦、江浙有錢、廣東開發早有港口,而福建當時的缺乏立足根本的特色產業,總不能說靠華僑吧?

因此缺乏人口、地方處於各列強省份包圍缺乏足夠的縱深,基礎薄弱又很窮的福建只能是大軍閥們眼裡的「雞肋」。

對於軍閥們來說,位置不行,經濟不發達其實也可作為崛起之地,比如桂系的廣西,經濟實力比之福建更不堪,人口也少。

但桂系畢竟是廣西人當家作主,李白、黃紹竑、黃旭初和李品仙等人皆是廣西籍將領,而且兩廣本是同源,和廣東關係更為緊密。

反觀福建則不同,相較於團結一致的廣西,福建因為歷史原因,其內部不安因素更多。

第二,再看福建打不斷,理還亂的內部關係。

福建自入民國以來,便成為各大勢力角逐的戰場。而在福建內部的本土大小勢力,自然也不肯任人宰割,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民團。

這些民團戰時收編於具體部隊參與作戰,無戰事時則駐紮於當地維持治安,實際形成各地大小軍閥勢力,他們依附和遊走於各大勢力之間,誰有錢有勢就給誰賣命,這也就造成了福建軍閥底層生態為「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亂狀.

這和桂系自上而下的民團體系有天差地別,前者是匪,而後者是兵。

因此很多時候,福建內部的民團又行打家劫舍、橫徵暴斂之事,這些民團本身多有市井無賴混雜其中,各部民團被不同勢力吸納收編,且時常於軍費兵糧短缺之際向民眾伸手奪掠。

比如當時福建一支勢力較大的民團——民軍,在1933年的福建事變期間,老蔣除了利用親日派人物勾結日本浪人聯合當地地痞如盧興邦、劉和等人在福建各地搞事之外,還讓蔣鼎文收買洪文德、黃克繩、王振南等名軍頭子為司令,組成「閩南討賊軍」進攻蔣光鼐和蔡廷鍇十九路軍,迫使其退出福建。

因此在福建內部,大量的中小型軍閥匯聚,除了為禍地方外,更缺少向心力,始終沒有辦法擰成一股繩,最終只能是直皖軍閥和老蔣等人的打手,成不了氣候。

而導致福建本土軍閥關係亂的原因,還在於那深入骨子裡的地域歧視鏈。

福建地區丘陵和山地幾乎占據了90%以上的面積,這就造成了各地區之間溝通相對閉塞,也誕生出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和風俗習慣,久而久之也讓各地形成了自己的生態鄙視鏈,比如福州和廈門的港口一哥之爭,兩邊人相互看不上。

而作為省會的福州存在感更低,被一眾海港城市嘲諷,經濟不如泉州知名度不如廈門,甚至當地有「好男不娶福州女,好女不嫁莆田男。」 (網絡段子,不代表雨田君觀點)的說法。

而鄙視鏈的存在,也很難讓當時的福建擰成一股繩。

地方鄙視鏈的存在,也眼神到了軍隊中,都說民國海軍看福建,可閩系海軍內部又分為閩南、閩北、閩西等具體的地緣圈。

雨田君說

八閩大地內部環境錯綜複雜,除非有強勢的軍閥勢力重點扶持,不然想靠著自身內部在軍閥混戰年代,成為一股勢力,很難遊走在粵系、江浙軍閥之間。

故而,在民國時期福建的最終的歸宿只能是作為個大軍伐的附屬,處於被索取而非建設的「占領區」,而非「根據地」……

— The end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