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微軟、英特爾、IBM,說說四十多年前的三國時代

談天說地萬金油 發佈 2023-01-11T20:22:04.550315+00:00

說起當前的社會現狀,許多人都說目前的是資訊時代,人工智慧時代。

說起當前的社會現狀,許多人都說目前的是資訊時代,人工智慧時代。一說電腦就立即想到蘋果、戴爾、聯想、明基、華碩,而一說軟體則必談微軟,而CPU由是英特爾、AMD,但是如果問當今的市場格局是怎麼來的恐怕就沒有幾個人知道了,這段歷史時妥妥的是一堂MBA課,讓人們在制定市場戰略時要多幾分思考,不要上演IBM的悲劇。



自從1946年數字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誕生之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市場的格局是IBM一家獨大,外帶著幾個小弟弟。

其中IBM年產值大約400億美元,當時的華人首富王安電腦公司大約10到20億美元,再就是賈伯斯哥倆辦的蘋果電腦公司,年產值也在20億美元左右,其它家產的計算機就不值得一提,包括幾年後的SUN。


可以說當時的電腦基本是IBM的或非IBM,IBM是絕對業界老大,這樣的市場情況IBM本來是不用急的,但是出了一個賈伯斯,真的讓IBM無法談定了。

原來當時的計算機和今天基本不一樣,計算機那時候分為巨型機、大型機、中型機和小型計算機,比如當時我們東北的錦州就生產小型計算機DJS130。從用戶端看每人一個鍵盤、一個顯示器,一般稱為終端,但是不管多少人用,都是使用的一個主機,就是分時用,每個用戶給一個時間片,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獨自使用一個計算機,實際上是與他人分享同一台機器。用戶端的鍵盤與顯示器只起一個輸入輸出用。我就由於遠離印表機,不知道我當時連接了印表機,用完後去結算,抱了一堆列印的廢紙,交了不少錢,那個心疼喲。

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簡稱沃茲(Woz))發現這種多用戶的計算機使用成本高,也不方便,於1976年成立了蘋果電腦公司,在當年開發並銷售Apple I電腦。 1977年,發售最早的個人電腦Apple II,主打的就是便宜,如同蘋果一樣,人人都能夠咬一口,下面的這台電腦當年加上一台印表機一套在國內才賣到6500元,基本功能也就是一個固化的BASIC,其它方面並不方便,但是感覺可比那個DJS130好用多了,玩點彙編語言也行,也可以簡單地用於控制,其顯示器就是一個模擬的視頻接口。

本來IBM也沒有把賈伯斯當回事情,但沒想到蘋果的成長速度太快了,兩年的時間就賣到了20億美元,如果按這個速度發展,過不了多長時間就成老大了,IBM的市場就沒有了,IBM開始坐不住了。論技術,論實力蘋果哪行呀。一幫子大佬開會決定,一定要打死蘋果,打死賈伯斯,大家一合計立刻定了一連串的絕戶計。


IBM立刻以打死蘋果為目標,制定設計與銷售策略。首先就是性能上要遠遠超過蘋果。蘋果II的CPU是一個8位的6502,IBM起點就是16位的,但是16位的CPU選誰家的呢?當時的CPU也是三國演義,分別是MOTOROLA,大家熟悉吧?還有就是英特爾,再有一家是ZILOG,這家公司現在不知道哪裡去了。


16位的CPU分別是摩托羅拉的M68000,英特爾的INTEL8088及ZILOG的Z8000,最後一位ZILOG公司老的硬體工程師應當非常熟悉,他們家的單板機Z80曾經風靡世界,那個PIO及SIO大家應當都用過。不知道當時IBM的工程師是否喝了酒,頭腦是否清醒,反正當時選了英特爾,於是摩托羅拉就從CPU市場出局了,改造賣手機。ZILOG後來我也不知道去了哪裡,似乎退出江湖了,但是英特爾突然成了暴發戶了。如果當時選了摩托羅拉,如今可能大家就使用MOTO的CPU了,手機方面華為少了一個對手。



內存呢?原來蘋果II總共64K,包含固化系統的部分。而IBM的PC一般至少配置到256K用戶內存,後來基本是640K。外存更是採用了硬碟+雙軟碟機,雖然硬碟才有10M,後來20M,可硬碟的存貯空間軟盤根本就沒有辦法比,速度也快太多了。這個配置打得蘋果叫爹都沒得叫喲。

接下來如何迅速打開市場呢?大家知道蘋果追求的是高利潤,它的東西與誰都不兼容,所以一條蘋果數據線、充電器都比別人賣的貴多少倍。IBM說這不行,我們要全面開放接口協議,包括軟體與硬體,這樣別人就會給我們編寫應用軟體、生產各種的輔助設備,如印表機、顯示器、遊戲程序、內存、硬碟、滑鼠其它應用程式。

於是一家號稱小軟體的公司在一個19歲的毛孩子領導下橫空出世了,人家老闆名字也起的好,老闆叫BILL GATES,鈔票之門,微軟體公司誕生了。想一想,如果IBM不公開其接口協議,哪有微軟公司的MICROSOFT DOS,哪裡會有後來視窗系統,微軟就不會存在。IBM的電腦上也出現了許多的蘋果上沒有的遊戲,如當時DIGGER就非常流行,人們即能夠工作,還能夠玩,用戶多多喲,我們實驗室一台電腦的F1鍵就打壞了,這個功能鍵是用來開炮的,後來大家規定了專門的遊戲計算機。

給IBM的配套產品很多,比如顯示器就從CGA,幾天就到了VGA,CVGA等等,無數的顯示器廠家生產出豐富多彩的產品,原來是.39的,後來出了點31的,再後來.28的,越來越細膩。色彩也由8位,16位,24位,32位。印表機我忘記誰家產的,寬行的、窄行的,也出現了許多產品,還出現了掃描儀。我們的寶島台灣在這波行情中取得了巨大的紅利。硬碟的存貯空間一漲再增,速度也一增再增,軟體也不斷推陳出新,IBM的策略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幾年功夫,蘋果公司不行了。IBM是春風得意馬蹄急,如同天天娶媳婦,日日做新郎,蘋果公司則嘗盡人間都是愁,銷售量急驟下滑,沒多久就差不多沒有人要了。蘋果之父賈伯斯也被驅逐出蘋果公司,等再返回蘋果已經是1997年十幾年以後的事情了。


但IBM公司作夢都沒有想到,自己的笑聲未落就變成了哭聲,而且是嚎啕大哭喲,這個表情的轉變也太快了。 由於IBM公開了硬體與軟體的接口協議,給兼容機生產廠家帶來巨大的方便,於是一時間兼容機群煙四起,各種配件廠商星羅棋布。個人計算機市場形成了井噴式發展,比如在深圳立刻就有了以華強北、賽格為主的五大電子市場,而北京的中關村成為北方的電子市場集散地,電腦公司多的都數不過來。


我記得的兼容機生產廠商就有台灣的宏基(後來明基)、利人(Leadman),大陸的聯想、浪潮、紫金、希望、曙光,美國的康培、戴爾,單單是中國大陸就至少有一二十個廠家生產兼容機。生產主板的台灣的華碩、大陸的聯想,生產主板晶片的台灣的VIA還有美國sis,生產內存的韓國三星、現代,生產硬碟的希捷、西數,生產價格只有IBM的幾分之一;我記得我購買的第一台IBM PC/XT花了39800,但是購買一個兼容機,性能比IBM高,但是價格卻便宜的多。在價格點面前,IBM只有哭的份了。與此同時,PC機市場大幅度地擠占了原本基本屬於IBM的小型機、中型機、大型機、巨型機市場,造成IBM在多用戶計算機方面銷售也下降了,然而IBM已經無力回天了,IBM犧牲了自己,成就了別人,真是雷鋒呀。

回過頭總結一下IBM的直接受益者:英特爾,兼容機也要用CPU呀!微軟,只要是PC系列就需要用我的軟體。其它的輔助設備公司都是因此而興起,間接的yahoo、騰訊、百度及無數的網際網路公司都算受益於IBM,而受到傷害的恐怕除了蘋果,只有IBM自己,先是退出台式機市場,後又退出筆記本電腦市場,目前硬體市場上IBM已經很少出現了。這其中的INM市場戰略是想害別人,沒想到害得是自己。而造成今天的豐富多彩的IT世界的推手是不是應當首推賈伯斯了?所以我認為賈伯斯是上世紀繼馮.諾依曼之後計算機第一人,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