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交際,信德府(邢台)勤王集團中的五傑

丹楓飛雲 發佈 2023-01-11T23:24:39.400741+00:00

宣和四年,梁揚祖由提舉亳州明道宮出任為信德府知府,信德府即邢州,宣和初年升信德府,轄邢台、沙河、南和、任縣、堯山、內丘、巨鹿、平鄉等縣,當時金兵屢屢南下,梁揚祖到任信德府後,就積極招兵買馬,增強防禦金兵的實力。

勤王精兵出邢州

宣和四年(1122年),梁揚祖由提舉亳州明道宮出任為信德府知府,信德府即邢州,宣和初年升信德府,轄邢台、沙河、南和、任縣、堯山、內丘、巨鹿、平鄉等縣,當時金兵屢屢南下,梁揚祖到任信德府後,就積極招兵買馬,增強防禦金兵的實力。

靖康元年(1126)八月,金軍南下,十一月份,金兵已包圍開封。宋欽宗派人持蠟書到相州,任命康王趙構為兵馬大元帥。命他率軍入援開封,同時再詔各地勤王軍隊趕來救駕。

靖康二年(1127)四月,各路勤王兵馬未來得及趕到開封,金兵破北宋首都開封,掠走了宋徽宗、欽宗二帝和趙氏宗室、大臣等三千餘人等。人囚北歸,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早在靖康元年(1126)十二月,康王趙構的兵馬大元帥府是個空殼子,麾下並沒有多少軍隊,更沒有正規的戰鬥力強的軍隊,趙構從河南相州跑到大名府。他檄令全國兵馬會師大名。時任信德知府的梁揚祖,已經接到護送康王命令,於是率領信德府所有的三千兵馬南下,準備到大名去康王趙構那裡報到。梁揚祖率領信德府兵馬走到磁州時,遇到了宗澤。

宗澤要求梁揚祖與他合兵去援救真定府,「揚祖曰:『奉大元帥檄書,保衛過河,豈敢違王命而從公乎?」梁揚祖沒有聽從宗澤,並且勸宗澤一起去大名府向康王趙構報導,但是宗澤也拒絕梁揚祖的勸,繼續自己的北上策略。

在這裡有一段小插曲,體現了宗澤與梁揚祖的政治頭腦。康王趙構檄令全國兵馬會師大名,梁揚祖馬上率部前往,路上遇到宗澤,宗澤起初壓根看不上康王的檄令,也沒打算去大名拜見康王,所以路上遇到梁揚祖後還勸阻梁揚祖別去大名見康王,但是被梁揚祖拒絕,梁揚祖這個人比較正直,他率信德府兵馬去見康王,並非貪圖勤王之功,而是真的為國家考慮,所以到了康王哪裡也拒絕了當元帥。而宗澤政治頭腦就比較靈活,起先看不上康王檄令,後來遇到梁揚祖勸阻失敗後,動起了腦筋開始可思考見康王的得失利弊,所以在與梁揚祖分別後不久,想通道理後,悄悄分兵兩千,晝夜行軍,趕超梁揚祖所率三千兵馬之前見康王,欲奪勤王第一功,不得不說這一招玩的很漂亮,但是以軍隊的成色,還是以梁揚祖帶領的信德府兵將更精。

梁揚祖帶領信德府勤王軍隊投靠康王的大名府,史載「知信德府梁揚祖三千人馬千匹繼至(一說五千兵馬,一說萬人),兵官張俊、苗傅、楊沂中、田師中皆在麾下,兵威稍振。」 康王元帥府兵少將寡,懼怕金兵,整日心驚膽顫,見到梁揚祖帶領大軍前來護駕,王壯之。梁揚祖進令閤門祗候。 當眾大臣和將官都要推舉梁揚祖為領軍元帥,梁揚祖堅決推辭。康王「乃以揚祖為秘閣修撰隨軍轉運使」,以行使當時全國最高財政機構的權力統轄其他各路轉運使;為其籌措錢糧,以供大元帥府支用。同時,梁揚祖把張俊、楊沂中等能臣推薦給康王。

可以說在康王趙構最需要的時候,梁揚祖的信德府勤王兵給了趙構雪中送炭,不僅帶來了三千精兵,而且還帶來了幾位將才。康王趙構便以這信德府三千兵馬為基礎,展開了建立南宋的偉大事業。靖康二年(1127)五月一日,正是依靠梁揚祖帶來的這支信德府勤王部隊,趙構在應天府稱帝,史稱南宋。

信德府勤王集團五傑

梁揚祖所率的信德府勤王部隊成為康王趙構建立南宋所依賴的主要力量,這個集團可謂兵多將廣、藏龍臥虎,下面介紹信德府勤王集團中的五大牛人。

1、信德府勤王集團帶頭大哥、龍圖閣學士——梁揚祖

梁揚祖(1080年—1151年),東平須城人,進士及第,北宋末期官至信德府知府,後尊康王檄令率領信德府勤王集團的三千精兵(一說五千,一說一萬),支持趙構建立南宋。因為梁揚祖並不擅長領兵打仗,他很有自知之明,當所有大臣和將官都公推他為元帥之際,他保持了清醒的頭腦,拒絕了這個職位,因此趙構把他放到後勤崗位,處理糧草事宜,後來管理茶、鹽以及財政,梁揚祖管理的可謂井井有條,充分發揮了自己擅長的優勢。

史載南宋建立初期,軍隊和隨從人員眾多,軍糧不繼,梁揚祖權印賣東北鹽鈔,這項措施實施不足一月,「商人入納至百餘萬緡,軍餉遂給」。解決了當時軍糧不足的問題,顯示了梁揚祖的理財能力。建炎元年五月十三日,趙構任命江、淮發運使梁揚祖提領東南茶鹽事,大大加強了政府對東南茶鹽買賣的控制,使茶鹽稅收源源不斷地流入國庫,「自揚祖即真州置司,歲入錢六百萬緡,合東南產鹽之州二十二,通收鹽息錢一千七百三十餘萬緡,茶引錢二百七十餘萬緡,後增至二千四百萬緡」 。這些收入極大地緩解南宋的財政緊張狀況,支援了前線抗金部隊的鬥爭,也讓南宋朝廷坐的越來越穩。

梁揚祖歷任寶文閣學士、宣奉大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既以致仕轉光祿大夫。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梁揚祖卒,諡日孝肅。贈特進、龍圖閣學士。

2、中興四將之一、七王之一——張俊

張俊(1086年~1154年8月12日),字伯英,鳳翔府成紀人。南宋初年名將,是信德府(邢台)勤王兵團中的主要將領,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並稱南宋「中興四將」。並與蘄王韓世忠、鄜王劉光世、循王張俊、鄂王岳飛、和王楊沂中、涪王吳玠、信王吳璘等並稱為南宋抗金七王之一,其麾下兵馬稱作張家軍,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張俊居其三,被宋高宗譽為左右手(張俊與韓世忠所部為南宋兩支最重要的軍隊,被高宗比喻為左右手)

張俊早年曾參加西軍,隨种師中救援太原,北宋末年,信德府(邢台)知府梁揚祖招兵買馬時,投靠信德府,康王趙構(宋高宗)任兵馬大元帥,檄令天下勤王兵馬會師大名時,跟隨信德府知府梁揚祖率信德府勤王兵前往。

見到康王后,張俊率領信德府勤王集團果斷支持趙構稱帝,高宗趙構即位後,張俊以御營前軍統制而成為趙構集團的親信。張俊馳騁江淮,平定淮寧,鎮江、杭州、蘭溪、秀州等地的武裝割據勢力,為南宋朝廷開闢了一席迴旋之地。同年秋,張俊根據自己對形勢和力量的分析,提出了南渡方略:「今敵勢方張,宜且南渡,據江為險,練兵政,安人心,候國勢定,大舉未晚。」不久金兵南下,趙構到達臨安,南宋偏安格局形成。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苗傅劉正彥兵變時,張俊率部八千人退回平江平叛事,是第一支平叛軍隊。

到建炎三年(1129年)底,在著名的明州之戰中,張俊率部將劉寶、楊沂中(即楊存中)、田師中所部等殊死抗擊金軍,金軍戰敗,斃金軍數千人。金人銳氣被大挫北撤。南宋將明州「小捷」,列為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之首。

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張俊改任浙西、江東制置使,除劉光世、韓世忠兩軍外,其他諸將皆受張俊節度,成為南宋當時最主要的將領。

紹興元年(1131年)後,張俊討伐馬進、李成有功,進太尉。

紹興四年(1134年)十月,金人又至,南宋舉朝震恐,張俊力主抗擊金軍:「避將可之,惟問前進一步,遮可脫。」

紹興五年(1135年),偽齊劉麟入侵,張俊與楊沂中在泗州合力拒敵。

紹興六年(1136年)十月,偽齊發兵三十萬大舉侵南宋,張俊麾下名將楊沂中軍與偽齊主力劉猊軍激戰於藕塘,偽齊軍戰敗。張俊所部張宗顏等生力軍趕至,兩軍遂共奮擊,大敗三十萬偽齊軍,張俊又率主力到達,追擊偽齊軍,與楊沂中軍一直追擊至壽春,這就是列入「中興十三處戰功」的「藕塘之戰」。此後數年,張俊與韓世忠分守江防,使金人不敢窺江而渡,為南宋爭得了休養生息的寶貴時間。

紹興九年(1139年),金毀約南犯,張俊兼任河南、河北諸路招討使。金軍主力宗弼圍攻順昌府戰敗,張俊軍也渡淮北上,一度攻占亳州(今安徽亳縣)。宰相秦檜令諸將退兵以便乞和,張俊奉命退回淮南。

到紹興十年(1140年),金兵又犯,岳飛、劉錡、韓世忠、張俊奮勇爭先,大敗金兵。但趙構下令退軍江南,致使所復疆土,得而復失。

紹興十一年(1141年)春,金為迫使南宋屈服,出兵南犯,張俊麾下名將楊沂中、王德等軍在柘皋與十萬金軍決戰,宋軍奮勇爭先,大敗烏珠(完顏宗弼,小說中的金兀朮)十萬眾,金軍大敗而退。柘槔之戰被列「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

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高宗以賞柘皋之功為名,升張俊與韓世忠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

紹興十二年(1142年)十一月,張俊進封清河郡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俊去世,終年六十九歲,追封循王。後諡號「忠烈」,位列七王之一。

3、南宋將領——苗傅

苗傅(?~1129年),南宋將領、叛臣。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市)人。

康王建元帥府,信德守臣梁揚祖以兵萬人至,苗傅與張俊、楊沂中、田師中皆隸麾下。

高宗趙構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扈衛京師,3月他與劉正彥密謀叛亂,殺同僉書樞院事王淵,請隆祐太后同聽政並遣使與金議和,又逼高宗讓位於皇子趙旉(元懿太子)。不得不說,苗傅這一波操作真的很大膽,不過有那個膽,卻沒有那個命。首先,他在信德府勤王集團中的戰友張俊第一個便回師平叛,可見平時二人關係並不好。

後張浚約韓世忠、張俊、呂頤浩、劉光世等出兵討之。他以形勢所迫,復高宗帝位。各地「勤王」軍攻入臨安,他逃至建陽被俘被殺。

4、太傅、和王、楊家將中爵位最高者——楊沂中(楊存中)

楊存中(1102年-1166年),本名楊沂中,字正甫。代州崞縣人。北宋末年,楊存中應募信德府(邢台)從軍,後成為張俊部將。紹興二年(1132年),升任神武中軍統制,開始掌管宿衛親兵。其後於藕塘大破劉猊,名震北方。柘皋之戰時,以長斧士大敗金軍「拐子馬」。紹興十一年,楊存中被提拔為殿前都指揮使,獲得了首都衛戍部隊的領導權。

官至恭國公、太傅、同安郡王、封和王,為七王之一,諡號「武恭」。。

楊存中馭軍寬而有紀,樣貌威嚴卻善於逢迎。出入宿衛四十年,少有過失,受兩朝寵眷,宋孝宗常稱他為「郡王」而不稱其名。

楊沂中也是北宋楊家將後人,楊業的玄孫,曾祖父是楊延彬,祖父楊宗閔,楊震之子,他是楊家將中爵位最高的人,封王。

5、南宋將領——田師中

田師中,南宋將領。隨梁揚祖的信德府勤王集團進入到南宋軍界,建炎初開始跟隨張俊,建炎三年明州之役也在其中,後來隨張俊征討軍賊流寇,擔任中軍統制,成為張俊的嫡系部將。

紹興二十一年五月,吳璘,楊政,田師中三大將同日以「守邊安靜」加太尉銜。紹興二十八年又因平猺人楊再興有功,授開府儀同三司。紹興三十一年,田師中從軍界「榮譽」退休,隆興元年(1163年)九月贈少保。

信德府勤王集團的成就

信德府勤王集團是最先向康王報導的一支兵馬,雖然被宗澤暗中安排兩千人馬領了先,但是從實力和將才上,仍然是康王趙構最依賴的一支嫡系部隊。

作為率先勤王的一支勁旅,信德府勤王集團是最支持趙構稱帝的,也是在他們的力主之下,趙構登基,建立南宋。

南宋建國初,信德府勤王集團馳騁掃平江淮,平定淮寧,鎮江、杭州、蘭溪、秀州等地的武裝割據勢力,為南宋朝廷開闢了一席迴旋之地

信德府勤王集團力主康王南渡,在杭州建立政權,奠定了南宋偏安格局,並以自己的生死血戰為南宋贏得了喘息壯大之機。

信德府勤王集團的梁揚祖管理南宋初期財政,解決了南宋的稅收和財政難題,為南宋的壯大奠定了基礎。

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信德府勤王集團至少有三處,包括明州首功,便由信德府勤王集團創造。

信德府勤王集團中,湧現出中興四將一人,抗金七王中的兩王,是當時宋高宗最賴以信任的兩支部隊左右手之一(另一為韓世忠部)。

信德府勤王集團的軟肋和污點——忠於皇帝

信德府勤王集團五大牛人,可謂功勞赫赫,除了苗傅反叛,當然苗傅反叛後,鎮壓平叛的第一支部隊也是信德府勤王集團,信德府勤王集團其他四人都有一個性格特點,也是軟肋,也是污點,就是忠於皇帝,忠於皇帝,並不全是一件好事,因為可能是愚忠。

梁揚祖抽身軍壇,保全了他的一世美名。而張俊、楊沂中、田師中一生處於軍界,不得不面對一個難題,是忠君,還是抗君,他們曾多次大敗金軍,取得中興戰功多起,也因此有2人封王,1人名列中興四將之一,他們也誓死追溯皇帝和忠於皇帝,但是他們的唯一污點就壞在忠於皇帝上。

信德府勤王集團的張家軍,包括張俊和其麾下名將楊沂中、田師中,從最初勤王時便是最堅決支持宋高宗的部隊,也是宋高宗一生賴以嫡系的部隊,但是宋高宗後期怕金軍,要和金軍議和,要害岳飛啊,張俊、楊沂中、田師中都是愚忠皇帝的人,宋高宗要抗金,他們就南征北戰,血戰金軍,宋高宗後期要和金國議和,他們就跟隨和配合宋高宗議和的各項安排,皇帝要殺岳飛,他們就聽從任從皇帝的安排,就知道愚忠於宋高宗,一點反抗皇帝的勇氣也沒有。他們雖然當時與岳飛齊名,甚至兵權比岳飛還強,抗金戰績也是威名赫赫,但是卻沒有岳飛「直搗黃龍,迎回徽欽二帝」的勇氣和表態。

他們只知道忠於皇帝,聽皇帝的話,卻不知道適當的反抗和表態,以贏取民心,所以導致他們, 得也忠於皇帝,失也忠於皇帝。

在皇帝眼裡,他們是一輩子的忠臣,是皇帝的嫡系,對皇帝言聽計從,在他們心裡,自己是一輩子忠於皇帝,自己是忠臣,但是在後世人眼裡,他們功勞再大也沒用,因為他們愚忠於皇帝,這就是他們唯一的污點和歷史局限性。

信德府勤王集團之所以戰功赫赫,卻寂寂無名,可能就是因為他們太忠於皇帝了(除了苗傅),因為忠於皇帝導致一些污點,為臣者,愚忠不可取,不能太過忠於皇帝,不全是好事,一些污點不得不替皇帝背鍋啊。

還是後世的邢台人劉秉忠對宋高宗看得清,「宋高宗,一場空,吳山依舊酒旗風,兩度江南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