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婚的人,尤其女性,她們究竟在憂慮什麼?

感情中轉站 發佈 2023-01-12T05:15:18.937111+00:00

不將就不湊合寧缺毋濫的思維似乎已經成為了當代年輕人擇偶的基本標準,然而曾經看到過相關調查,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課題組針對2905名18-26歲的未婚城市青年的婚戀觀進行深入調查,結果卻顯示,青年群體表現出低婚戀意願,女性的結婚意願明顯低於男性。

不將就不湊合寧缺毋濫的思維似乎已經成為了當代年輕人擇偶的基本標準,然而曾經看到過相關調查,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課題組針對2905名18-26歲的未婚城市青年的婚戀觀進行深入調查,結果卻顯示,青年群體表現出低婚戀意願,女性的結婚意願明顯低於男性。

恐婚到底恐的是什麼?

有人說是現在的孩子太自我了,尤其女性太現實了,盯著票子車子,唯獨不看看自己的分量能不能匹配自己的所求。

在「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婚姻價值觀下,對於當下年輕人對婚姻的態度而言,的確是有些衝突叛逆的,但這並不代表這類人群沒有渴求美滿婚姻的願望,只是各有各的無奈和擔憂。

春節又在眼前,被催婚成為未人群不得不面對的生活難題,各路親戚車輪戰術,關注的無非是此刻的狀態,是否有了交往對象,能不能儘快結婚。

可大家到底在恐懼什麼?

男人恐懼的是:

①想達成婚姻關係需要準備的房子車子彩禮的經濟負擔。

②擔心婚後失去自由,徹底失去了自我,不是管束就是被約束。

③擔心無法給家人帶來好的生活,自己疲憊,還被說太無能。

④擔心自己付出一切後,卻得不到等價的回饋與珍惜,不論是經濟上的,還是情感上的。

那么女人呢,難道只在擔心男人有沒有錢?

彩禮、酒席、房、車、孩子,單是這八個字就夠讓人頭大了。

男人覺得有壓力,女性何嘗不是,彩禮男人的支付,女性同樣需要反饋,關鍵要的就是一個態度,交往得非常好,結果到了談婚論嫁男人不給覺得面子受損,認為不被重視,假如自己為愛什麼都不要,又擔心沒有好下場,好似怎麼選擇,都存在著潛在危機。

提到家務和孩子,似乎又非常普遍默許都是女人管轄範圍的責任,這是傳統理念環境下無法被輕易替換的固有思維。

一個男人為了讓親人過上更好的生活打拼,忽略了家庭和孩子,一旦出現婚姻問題,通常會怪妻子不夠體諒他的難處,而同樣的問題,如果是女性因事業忽略家,則會被貼上不稱職的標籤,甚至被無數輿論指責。

所以當代女性解放的,只有生產力或者說同樣工作的權利,卻沒有得到同等的尊重權。

女人既要記住自己的性別,又要忽略自己的性別,職場要果斷堅毅隨時打怪,下班要溫柔賢惠,帶娃要不知疲憊,在職場家庭中任何角色都需要做到「合格」就已經成為女性在邁向婚姻最大的壓力和障礙。

所有的壓力和犧牲都很難得到感恩和心疼,因為在大多數男性心中能夠,那本就是你的職責屬於應該,而且還會回懟上一句「所有的女人不都這樣,你怎麼就那麼矯情特別」

與此同時,原生家庭父母關係的陰影也會一直伴隨著下一代的婚姻。這一點很容易理解,每天看著父母吵鬧爭執冷漠,既對感情有急切的渴望,但同時也因為看了太多負面的現實感到擔憂,甚至有些人嘴上乾脆不再讓自己對婚姻抱有期待,

當然,這並不是在立場站隊,女權思維的責怪男人,而是現實關係中,的確存在的思維會導致女性對婚姻產生牴觸感。男人也好,女人也罷,不急著維護自己性別利益,能更理性換位思考,才能讓兩性關係更和諧,也才可以逐漸降低恐婚的心理。


真正可以達到避免恐婚的因素:

兩個的結合,在責任之下犧牲了部分自由和自我的同時,是否不同程度可以有自己的獲得,比如說欣賞,照顧,陪伴或者扶持等,相互理解彼此成就的關係,才能讓自己嚮往走入圍城,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天生喜歡孤獨,「拒絕」的不是婚姻,而是背後的擔憂和恐懼。

而作為局外人,不要給「恐婚人群」貼上「有毛病」、「不孝順」等標籤,尊重個人自由,是素養也是自重。給旁人自由,是每個人的必修課程。在這裡更加希望,男女雙方都能嘗試體諒對方立場的感受和需求,畢竟想「得」先要「舍」的道理。

文/感情中轉站

(作者:筱雨,心理諮詢師,專注情感領域),擅長戀愛關係挽回修復,婚姻矛盾分歧,以及原生態家庭導致的心靈創傷療愈。孤獨的人生旅程,傾聽你的委屈和壓力,幫來訪者提升兩性相處的技巧,挽回自己的愛人,經營好自己的感情,努力成為更幸福的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