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硬碰硬!這對母女身上有與孩子最好的相處方式

新東方家庭教育官方號 發佈 2023-01-12T14:12:05.283897+00:00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最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視頻。有網友說,3年前看《小歡喜》,大家的關注點都在主演身上。要麼都被「問題學生」方一凡的父母對他的開明教育吸引,要麼都在探討學霸英子的媽媽對她的窒息式逼迫。可3年後再看《小歡喜》,卻被劇中的配角王一迪母女倆圈粉。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最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視頻。

有網友說,3年前看《小歡喜》,大家的關注點都在主演身上。

要麼都被「問題學生」方一凡的父母對他的開明教育吸引,要麼都在探討學霸英子的媽媽對她的窒息式逼迫。

可3年後再看《小歡喜》,卻被劇中的配角王一迪母女倆圈粉。

劇中的母女倆在家無話不談,女兒王一迪什麼話都會和媽媽說,倆人比朋友還像朋友。

女兒在台上表演節目,媽媽是全場最佳捧場王。學校組織在操場上寫心願氣球,她倆也是無比默契,寫完還不忘記緊緊擁抱。

同樣都是家有青春期孩子,只有她們母女倆活出了最好的親子狀態。

評論區很多人都說,太喜歡這樣的相處方式了,既舒服又幸福。也有很多人表示非常羨慕,希望自己和孩子,或者和父母之間也能這樣和諧相處。

確實,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青春期的孩子都離不開這幾個詞:難溝通、不聽話、超叛逆。

幾乎每個父母談起青春期都是劍拔弩張,如臨大敵。

但其實,青春期並不都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可怕,當你覺得青春期孩子難相處時,不妨試試這三把「鑰匙」。

做「破局者」,走近進青春期孩子

《少年派》的一期節目中,一個高二的男孩,站在台上向自己的父母深深鞠躬後道歉:「爸爸媽媽,對不起!」

原來是兩年前,他曾離家出走過一次,當時父母非常擔心,到處找他。如今想來,他覺得當時的自己太不懂事了,所以想借著這個公開表達的機會,向父母鄭重地表達自己的歉意。

孩子終於懂事了,也願意主動向父母走近。本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修復親子關係的機會,可是男孩父親的回應卻讓男孩大失所望:「成績還是最主要的,你的籃球時間要控制一下。」

答非所願,父子倆人的溝通完全沒在一個頻道上。

孩子拋給了父母願意溝通的橄欖枝,父母卻在抓緊這個機會教育孩子。

果然,聽到父親的回答後,男孩一臉失望,只能委屈地控訴:「我只是打了兩三個小時,打球是我最快樂的時間。你知道我在家裡和學校有多壓抑嗎?」

董宇輝曾說:「說教,是不會產生共情的。管不住自己嘴的父母,他的孩子一定很難溝通。」

深以為然。

有時候想想,青春期的問題,最大的難點還是在溝通上。只要孩子還願意和你說,還和你有得聊,就不會有太多其他問題。

所以常說:青春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拒絕和你溝通。

青春期的孩子拒絕溝通,往往不是因為他們不需要溝通。相反,在進入青春期,面對各種接踵而至的壓力,和身體、心理的飛速成長,很多孩子其實是無措且迷茫的,這個階段對於他們而言,反而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只要能溝通,很多問題就都有了解決的機會。但在現實中,很多時候,往往是父母無意識中關上了親子溝通的門。

有教育專家曾總結過兩種最快讓青春期孩子「閉嘴」的溝通方式:

1、帶目的性的說教:無論孩子說什麼,父母的關注點都在學習上,無論孩子和父母聊什麼,話題最終都能被繞回到學習中。

2、審訊式匯報:父母連珠炮地問,孩子敷衍著回答。孩子越聊越沒話,父母越聊越生氣。

曾在一本書中看到這樣一段話:「和青春期孩子溝通,最忌諱上綱上線。父母把狀態放輕鬆了,孩子的情緒就沒那麼緊張了。你越放鬆,他們就越容易把你視為『自己人』。」

以前有一次,我在教室組織學生把自己不願意和父母溝通的原因寫下來,有個學生寫道:

「我不排斥和父母溝通,因為我希望得到他們的一些觀點和建議,但我很討厭他們一直用規訓的姿態高高在上地教育我。」

有人說,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就變得無限卑微。其實不是,只不過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對父母之前的管教方式產生了質疑,並開始嘗試抵抗。

如果父母能意識到這種改變,在和青春期孩子的溝通中,主動做一個破局者,適當放低姿態,和孩子走近,他們才願意打開心門,接納父母的靠近。

做「合伙人」,和孩子平等相處

《超級育兒師》中,有個讓人十分頭疼的12歲男孩。脾氣暴躁,沉迷網絡,只要媽媽想教育他,他就會對媽媽拳打腳踢,惡語相向。

媽媽在節目中哭訴自己和兒子間的溝通特別困難,甚至需要警察介入,才能和兒子進行深入交流。

剛開始看到視頻,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紛紛指責這個孩子。

可是越往後看,越發現問題沒有那麼簡單。

原來,男孩的媽媽從小就用打罵的方式教育他。更甚者,在男孩二年級說不想上學時,媽媽專門買了根繩子把他綁在椅子上,用衣架一遍遍抽他。

媽媽在節目中怒問兒子打人能解決問題嗎?但卻忘記了,這種溝通方式是她曾教會給孩子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

她說今天沒有打兒子,但兒子卻質問她:「以前你打過我多少次?我忍了你多少次?」

用打罵表達愛,無論出發點是什麼,孩子感受到的都不會是愛。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一個八歲左右的女孩在超市偷零食吃,老闆發現後叫來了家長。

女孩家長到了後,第一件事就是扇了女孩一個巴掌。

看到哭泣的女孩,超市老闆連忙勸阻女孩家長:「你怎麼動不動就打人。」

偷東西的行為肯定是錯的,這個無可辯駁。但是面對孩子錯誤行為,父母的應對方式也很重要。

曾看過一句特別扎心的話:「很多父母最不會的,是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看待。」

話雖偏激,但不無道理。

父母的教育方式,映射出的是他們內心如何看待孩子。

當打罵成為父母教育孩子的第一反應時,潛意識裡往往代表你並未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去看待。

父母用暴力和辱罵對待孩子,無非是覺得孩子無法反抗,潛意識中認為孩子是服從者和被支配者。

就像很多父母,指責孩子不信任、不尊重、不理解父母,卻忘記了自己是否有站到孩子的角度,用同樣的標準去對待孩子。

很久前看過一個視頻,一位有視力障礙的女孩,經常會被媽媽要求一些高難度的恢復視力的任務。

但是因為視力受限,女孩經常難以完成任務,她說餓了想吃飯,媽媽說做對了才給飯吃,後來更是不顧女兒的奔潰大哭,把飯直接倒進垃圾桶。

之後,育兒師讓這位媽媽戴上降低視力的眼鏡,當她發現原本很容易完成的任務,突然間變得非常艱巨時,她才反應過來自己之前對女兒有多苛刻。

家庭教育中,當父母覺得孩子出問題後,不妨多去換位思考。因為只有肯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真正明白他們在成長中的無助和迷茫。

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合伙人,說到底,是用平等的身份和視角去對待孩子,而只有在親子關係中感受到了被平等對待,處於青春期,有了「小大人」意識的孩子,才能真正信任父母。

做「投資人」,引導孩子成長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媽媽發了一段視頻,瞬間引發全網熱議:媽媽高燒暈倒,三個孩子無動於衷。

類似的情況視頻還有很多,比如另一位媽媽也在視頻中哭訴自己陽了,兩個上初中的女兒卻對她不管不顧。

這些視頻的評論區,幾乎所有人都在指責孩子們對媽媽的冷漠。

但有條評論卻說:「家長把視頻發出來,是想讓網友一起幫她罵孩子不孝嗎?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嗎?有反思過自己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嗎?」

心理學家黃仕明曾說:「每個負面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正面動機。」

不愛學習的背後,可能是因為不懂學習方法;

沉迷遊戲的背後,可能是因為沒有正確的休閒方式。

看到父母生病依然冷漠對待,背後也可能有著其他的原因。

這個時候父母真正需要做的,是找到問題所在,給出應對方法,而不是讓孩子陷入輿論漩渦,讓輿論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幫父母一起「討伐」孩子。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敏感。你越指責他,他反抗得越強烈。

孩子到了青春期,不是不再需要父母,而是他們討厭父母因為父母這個身份而濫用權力。

進入青春期後,親子關係就要開始進化,此時的父母更像是投資人,在孩子出現原則問題時,及時進行引導。愛與信任做基石,再輔以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導孩子向正確的方向成長。

回頭來看,青春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但也並沒有那麼誇張那麼神秘。

這只是一段孩子的成長過程,雖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但如果你知道他們每個階段都期待什麼,需要什麼,就能夠理解他的一些行為表現並應對。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台,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地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關鍵字: